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三生物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湖南省长沙市2013届高三高考模拟生物试题
文件大小 1.5MB
所属分类 高三生物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3-4-16 7:45:50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简介:

科目:生 物

(试题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和该试题卷的封面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的姓名、准考证号和科目。

2. 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题卷和草稿纸上作答无效。考生在答题卡上按答题卡中注意事项的要求答题。

3. 本试题卷共15页。如缺页,考生须及时报告监考老师,否则后果自负。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一并交回。

姓 名

准考证号

绝密★启用前

2013年长沙市高考模拟试卷

生 物

长沙市教科院组织名优教师联合命制

Ⅰ卷 选择题(共40分)

下列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要求的。

1.下图表示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基本实验步骤,对该实验基本步骤的叙述错误的是

A.①表示制片,首先应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

B.②表示解离,需要用质量分数8%的盐酸处理烘干后的装片

C.③表示用缓水流冲洗,以免影响染色

D.④表示用甲基绿和吡罗红对标本先后进行染色

2.研究发现,由于自由水含量多少不同,所以细胞质有两种不同的状态:一种是含水较多的溶胶;另一种是含水较少的凝胶。下列细胞中细胞质最可能呈凝胶状态的是

A.休眠的种子细胞 B.黑藻叶肉细胞 C.人体癌细胞 D.人体衰老细胞

3.细胞膜的功能之一是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下列物质不属于动物细胞间信息交流时的信号分子的是

A.甲状腺激素 B.乙酰胆碱 C.抗体 D.糖被

4.下图为化学渗透学说解释线粒体内膜上ATP形成的机理:线粒体内膜上通过呼吸链进行电子传递使NADH脱下H+进入到内膜外的腔中,造成内膜内外的质子浓度差,然后质子顺梯度从膜间隙经内膜上的通道(ATP合成酶)返回到线粒体基质中,在ATP酶的作用下,所释放的能量使ADP与磷酸结合生成了ATP。该学说中的H+从膜间隙进入到线粒体基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为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渗透作用

5.洋葱内表皮细胞液浓度很高,但却不是紫色的。取洋葱内表皮细胞制成临时装片,从盖玻片一边滴入添加了红墨水分子的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几次后进行观察。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及分析正确的是

A.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红色部分为液泡的细胞液

B.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白色部分为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的外界溶液

C.视野中红色部分逐渐缩小,颜色逐渐加深

D.视野中白色部分逐渐缩小,浓度逐渐升高

6.下图为某同学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变形虫细胞核功能的实验,据此推断不正确的是

A.RNA首先在细胞核中合成,然后释放到细胞质当中

B.细胞核可能通过控制RNA的合成间接控制细胞的代谢

C.若核质分离较长时间后进行移植,则B组实验细胞质中无15N的RNA

D.A组培养液换用15N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进行实验,可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

7.用打孔器打出6块滤纸小圆片编号C1-C6,浸在一块点样瓷板6个凹穴(C1-C6,凹穴中滴加等量相应的溶液)中一段时间,用镊子将小圆片放在同一淀粉琼脂培养基上的不同位置,37℃孵育30min,倒入碘液1min后洗去碘液,观察培养基上相应位置是否产生透明圈(一圈不产生蓝黑色的范围),结果如下表所示,对该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

编号

所加溶液

实验现象



C1

绿豆淀粉酶提取液

透明圈直径较小



C2

稀盐酸

无透明圈



C3

稀碳酸钠溶液

无透明圈



C4

绿豆淀粉酶提取液+1滴稀盐酸

透明圈直径很小



C5

绿豆淀粉酶提取液+1滴稀碳酸钠溶液

透明圈直径最大



C6

蒸馏水

无透明圈



A.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PH对绿豆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B.C 4、C5和实验组,C1和C 2、C 3、C 6均为对照组

C.该实验说明绿豆淀粉酶在碱性环境中活性较高

D.若在C 4凹穴中再滴加2滴稀碳酸钠溶液后重复该实验,实验结果与C5相同

8.下图甲表示植物叶片气体交换速率与光照强度变化的关系,乙图表示不同光照条件下叶片与外界净气体交换模式图,乙图各模式图与甲图中abcde点的对应关系是

A.②①④③⑤ B.④①②③⑤ C.⑤③④①② D.⑤③②①④

9.2007年,科学家将一些转录因子(能结合在基因上游特异核苷酸序列的蛋白质)转入人类皮肤细胞中,使其重新编程而得到了类似胚胎干细胞的一种细胞类型,称“人工诱导干细胞”,简称iPS。关于这种用人类皮肤细胞诱导得到的iPS不正确的叙述是

A.遗传信息和皮肤细胞的遗传信息有所不同 B.具有细胞周期

C.诱导过程与某些基因有关 D.可以分裂分化成皮肤细胞

10.下图为人体中不同细胞产生过程的模式图,据图推断肌肉细胞、未成熟红细胞和神经细胞

A.含有的遗传信息相同 B.含有的mRNA完全相同

C.含有的蛋白质种类完全不相同 D.形成的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丢失

11.番茄红果是黄果的显性,二室果是多室果的显性,长蔓是短蔓的显性。现有红果、二室、短蔓和黄果、多室、长蔓的两个纯合品系,将其杂交种植得F1和F2,则在F2中红果、多室、长蔓所占的比例及红果、多室、长蔓中纯合子的比例分别是

A.9/64、1/9 B.9/64、1/64 C.3/64、1/3 D.3/64、1/64

12.金鱼草正常花冠是不整齐花冠的显性,高株是短株的显性,红花是白花的不完全显性,杂合状态是粉红花。如果纯合的红花、高株、正常花冠植株与纯合的白花、矮珠、不整齐花冠植株杂交,在F2中具有与F1表型相同的植株的比例是

A.3/32 B.3/64 C.9/32 D.9/64

13.火鸡为ZW型性别决定,WW胚胎不能存活,火鸡卵有时能孤雌生殖,有三种可能的机制:①卵没有经过减数分裂,仍为二倍体;②卵核被极体授精;③卵核染色体加倍。预期每一假设机制所产生的子代的雌:雄分别是

A.全为雌、4:1、全为雄 B.全为雄、4:1、全为雌

C.全为雌、1:2、全为雌 D.全为雄、1:2、全为雄

14.A(红花)和对a(白花)为完全显性,由核基因控制;R(茸毛叶)对r(光滑叶)为完全显性,由质基因控制。结合下列两组杂交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组杂交F1的性状全为红花、光滑叶

B.乙组杂交F1的性状全为红花、茸毛叶

C.甲组F1自交后代的性状是红花茸毛叶和白花茸毛叶

D.乙组F1自交后代的性状是红花茸毛叶和红花光滑叶

15.蚱蜢的褐体色对绿体色显性;在某地区释放一群人工饲养的蚱蜢,这群蚱蜢中,褐体色约占90%,而褐色个体中杂合子的比例为60%;第二年在该地区对该种蚱蜢进行调查,发现褐体色下降至约86%;第三和第四年的调查结果都与上一年相似。以下分析正确的有

A.被释放的群体中,显性基因频率为56%

B.第二年褐体色比例下降的原因是原野生蚱蜢种群显性基因频率很高

C.该地区褐体色较绿体色更有利于蚱蜢生存

D.连续两年的调查,初步证明体色的显性和隐性基因频率相对稳定不变

16.调查某种植物的甲乙两种性状的频率,发现甲性状占50%,余者为乙性状。再分别取两性状足够样本让其自交,发现50%乙性状的子代产生甲性状,而甲性状的子代未发现乙性状。以下结论不正确的是

A.甲性状相对于乙性状为隐性

B.采用样方法调查这两种性状所占比例,即可推断基因型比例

C.乙性状个体子代中出现甲性状是性状分离现象

D.该种群杂合子占25%,且甲性状的基因频率高于乙性状的基因频率

17.将果蝇进行相关处理后,其X染色体上可发生隐性突变、隐性致死突变、隐性不完全致死突变或不发生突变等情况,遗传学家想设计一个实验检测出上述四种情况。实验时,将经相关处理的红眼雄果蝇与野生型纯合红眼雌果蝇交配(B表示红眼基因),得F1,使Fl单对交配,分别饲养,观察F2的分离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为隐性突变,则F2中表现型比值为3∶1,且雄性中有隐性突变体

B.若不发生突变,则F2中表现型为红眼,且雄性中无隐性突变体

C.若为隐性致死突变,则F2中雌:雄=1∶2

D.若为隐性不完全致死突变,则F2中雌:雄介于1∶1和2∶1之间

18.人体中具有生长激素基因和血红蛋白基因,两者

A.表达的蛋白质均需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

B.均在细胞分裂前期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复制

C.均在细胞核内转录和翻译

D.转录的mRNA上不同的密码子可翻译成相同的氨基酸

19.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成功替代了酵母菌的第6号和第9号染色体的部分片段, 得到的重组酵母菌能存活,未见明显异常,关于该重组酵母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导致酵母菌的基因多样性增加

B.导致酵母菌的进化方向发生改变

C.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D.酵母菌的表现型仍受环境的影响

20.下列关于细胞分裂与生物遗传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不适用于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B.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幼苗可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

C.基因的分离及自由组合同时发生,均发生于减Ⅰ后期

D.基因重组发生于生物体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过程中

21.动作电位的产生与细胞膜离子通透性的变化直接相关。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高低可以用电导g表示(gNa+、gK+分别表示Na+、K+的电导)。电导大,离子通透性高,电导小,离子通透性低。下图表示神经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过程中,细胞膜膜电位变化及Na+和K+电导的变化正确的是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2.如下图所示,图1为神经细胞膜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为突触结构示意图,则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静息时,图1中Ⅰ侧电位为正,Ⅱ侧电位为负

B.K+和Na+通过细胞膜与图1中A密切相关

C.图2中E为突触前膜,F为突触后膜,C物质的成分是蛋白质,释放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D.图2中D一般为糖蛋白,C与D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23.动物运动时,神经支配同侧肢体屈肌舒张活动和伸肌收缩活动协调进行。右图表示传入神经纤维的轴突末梢释放兴奋性递质,引起伸肌运动神经元兴奋和屈肌运动神经元抑制的机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屈肌和伸肌运动神经纤维上均发生膜电位的反转

B.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上不能检测到膜电位的变化

C.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接受刺激释放抑制性递质

D.完成该反射活动的反射弧由三个神经元构成

24.下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模式图,虚线框中代表神经中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端与效应器相连,b端与感受器相连

B. c处的液体是组织液,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影响兴奋的传递

C. 刺激d点,在e处测到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

D. 把某药物放在c处,刺激e点,d处没有电位变化,说明该药物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

25.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突触后膜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引起Na+通过被动运输方式内流到突触后膜以内

B.在突触后膜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突触后膜内的Na+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外流到突触后膜之外

D.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

26.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表:

刺激部位

反应





破坏前

破坏后



左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收缩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的被破坏部分可能是

A.感受器 B.传入神经和感受器 C.效应器和传入神经 D.效应器

27.人体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受多种因素影响。现有甲、乙、丙三人,甲是健康的正常人,乙的胰岛B细胞被自身免疫反应所破坏,丙的胰岛B细胞功能正常、体内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甲在某次运动前后血糖浓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bc段血糖浓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运动初期血糖的

消耗量大于产生量

B.cd段血糖浓度升高主要是由于血液中肾上腺素和

胰高血糖素的增加引起的

C.给丙注射胰岛素能够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

D.用斐林试剂对甲、乙两人空腹时尿样进行检测,

水浴加热后观察到的颜色两者明显不同

28.有人为探究诱导植物根愈伤组织分化因素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玻璃纸有一定通透性),请仔细分析,以下有关本实验的操作或结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根愈伤组织分化可能与实验A中幼芽产生的“某物质”有关

B.生长素是唯一诱导根愈伤组织分化的因素

C.实验A中玻璃纸阻挡幼芽产生的生长素渗入根愈伤组织

D.实验证明玻璃纸是根愈伤组织分化的诱导因素

29.美国的生态学家H.T.Odum曾对佛罗里达州的银泉进行了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右表是调查结果。表中的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⑤为分解者。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NP表示生物体储存着的能量(NP=GP-R)。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单位:102KJ/m2/a





GP

NP

R



①

15.91

2.68

13.23



②

871.27

369.69

501.58



③

0.88

0.34

0.54



④

141.20

62.07

79.13



⑤

211.85

19.26

192.59





A.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可能是②→④→①→③

B.若该生态系统维持现在的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有机物的总量会增加

C.④营养级GP的去向中,未被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残留在自身的粪便中

D.能量在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1.3%

30.下图为美国赛达伯格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cal/cm2/a),由图可知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540

B.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与流出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相等

C.第二营养级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20%

D.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主要为腐食链

31.把蚕豆植株放在湿润的空气中照光一段时间后,取蚕豆叶下表皮制作临时装片,先在清水中观察,然后用0.3g/mL蔗糖溶液取代清水,继续观察,结果如下图所示。对此现象的推断最合理的是



A.清水中的保卫细胞因失水导致气孔开放

B.蔗糖进入保卫细胞后,细胞吸水导致气孔关闭

C.清水中的保卫细胞很快出现质壁分离自动复原

D.蔗糖溶液中的保卫细胞因失水导致气孔关闭

32.科学家利用酵母菌突变体(下图中A型~E型)研究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以及与分泌相关的基因,揭示了囊泡运输的过程。野生型酵母菌能正常进行分泌蛋白的分泌,突变体由于基因突变,内膜结构不正常,导致分泌过程出现障碍。下图中,能表示内质网膜结构不正常导致分泌过程出现障碍的是



A.A型、C型 B. A型、B型

C.B型、E型 D.D型、E型

33.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脂人群相对增多。脂类在血液中以脂蛋白的形式进行运送,并可与细胞膜上存在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进入细胞内进行代谢(如图所示)。对该图分析不合理的是



A.图中物质X很可能是具有识别功能的受体蛋白

B.物质X在溶酶体酶的作用下被水解为氨基酸

C.该过程的完成与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密切相关

D.该过程需要消耗ATP直接提供的能量

34.如图所示,人体细胞内含有抑制癌症发生的P53(P+)基因,该基因上有两个位点能被E酶识别。癌症患者的P53基因突变后为P—。现有某人的P53基因部分区域经限制酶E完全切割后,共出现170个、220个、290个和460个碱基对的四种片段,那么他的基因型是

A.P+ P+ B.P+ P— C.P—P— D. P+P+ P—

35.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遗传规律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每人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同学的实验模拟了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

B.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和小球总数必须相等才与实际情况相符

C.乙同学的实验可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

D.甲、乙重复10次实验后,Dd和AB组合的概率约为1/2和1/4

36.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使,能把某种调节的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下图表示影响胰岛A细胞分泌的因素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影响胰岛A细胞分泌的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降低

B.刺激Y可能是胰岛素分泌量增加

C.由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的过程是神经调节,②位于下丘脑

D.图中靶细胞主要是肝细胞和肌细胞

37.从下图所示的实验中,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A.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

B.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C.生长素能促进胚轴切段生长

D.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轴切段形态学的上端

38.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下列不正确的解释是

A.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B.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

C.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D.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

39.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马尾松林。这片马尾松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群落。下列有关该群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该群落是顶级群落

C.马尾松是该群落中的优势种

D.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40.右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与各群密度之间呈反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b—c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

的稳定性

Ⅱ卷 非选择题

41.(8分)下图所示为某同学为“探究物质X对植物细胞的有氧呼吸速率的影响”所组装的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甲乙装置烧杯中的Y溶液为 溶液,其作用是 。

(2)设置乙装置的目的是 。

(3)若要达到实验目的,甲装置中还应用 的大豆种子进行实验。

(4)实验开始后保持注射器的活塞不移动,连接甲乙装置玻璃管中有色液滴慢慢往

(左/右)移动。实验结束时将注射器活塞往 (上/下)移动,待有色液滴回到实验开始时的位置停止,根据注射器活塞移动距离可量出气体的变化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物质X溶液

(mol/L)

注射器量取到的气体变化体积(ml)





时间(min)





0

10

20

30

40

50



未浸泡大豆种子

0

1.1

2.2

3.3

4.4

5.5



浸泡大豆种子

10-12

0

6.5

13.0

19.5

26.0

32.5





10-10

0

8.0

16.0

24.0

32.0

40.0





10-8

0

7.5

15.0

22.5

30.0

37.5



分析数据可知:①未浸泡物质X的大豆种子的有氧呼吸速率为 ml/小时。

②物质X对大豆种子有氧呼吸速率的影响可概括为: 。

42.(10分)下图1表示叶绿素分子以其侧链插入到生物膜结构中。日光是由波长390-770nm的光组成的混合光,其中每种单色光波长分别为:紫390-430nm、蓝430-470nm、青470-500nm、绿500-560nm、黄560-6000nm、橙600-650nm、红650-770nm。为测定叶绿素对不同波长的光吸收能力,可使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其原理如图2所示。

(1)据图1所示叶绿素分子化学结构分析可知,叶绿素 (是或不是)蛋白质分子,图1所示的生物膜为 。

(2)经实验测得数据,得到叶绿素a的吸收光谱图如下:

据图分析:叶绿素a主要吸收 颜色的光。

(3)有同学认为仅根据吸收光谱图并不能判断哪些波长 的光对光合作用最有效(由在不同波长光的作用下的光合效率绘制成的图像称为作用光谱),请用以下实验材料(用具)进行探究。

实验材料及用具:水绵、好氧并可以游动的细菌、三棱镜、白色光源、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实验原理:① 。

② 。

实验步骤:①取一些好氧并可以游动的细菌放在一条水绵的溶液中,制成临时装片。

②将临时装片置于 的环境中。

③将 的光投射到一段水绵上。

④观察 。

实验结果及分析: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某同学画出了水绵的作用光谱与叶绿素a吸收光谱曲线如右上图所示,两者是否完全吻合? ,其原因可能是 。

43.(8分)果蝇是良好的遗传学材料,请回答下列遗传相关问题:

Ⅰ.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棒眼雌果蝇品系,其细胞中的一条X染色体上携带隐性致死基因n。且该基因与棒眼基因B始终连在一起,如下图所示。n在纯合(XnBXnB、XnBY)时能使胚胎致死。依据所给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若将棒眼雌果蝇XnBXb与野生正常眼雄果蝇XbY杂交,后代雌性占 。

(2)若将野生正常眼雄果蝇用X射线处理后,性状没有发生改变。为检验其X染色体上是否发生新的隐性致死突变,用棒眼雌果蝇(XnBXb)与之杂交,得到的F1代有3种表现型,从中选取棒眼雌果蝇和正常眼雄果蝇进行杂交,得到 F2代。若经X射线处理后的野生正常眼雄果蝇细胞中,发生了新的隐性致死突变,则F2代中雄果蝇应占 ;若经X射线处理后的野生正常眼雄果蝇细胞中,未发生新的隐性致死突变,则F2代中雄果蝇应占 。

Ⅱ.对于果蝇来说,Y染色体上没有决定性别的基因,在性别决定中失去了作用。正常情况下XX表现为雌性,而XY表现为雄性。染色体异常形成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O(仅有一条性染色体)的果蝇发育为可育的雄性,而性染色体为XXY的果蝇则发育为可育的雌性。在果蝇遗传学实验中,科学家发现有时会出现两条性染色体融合形成并联(XX、XY)复合染色体。

(3)用普通野生型雌性灰果蝇(X+ X+)和隐性突变体雄性黄果蝇(XyY)杂交,后代均为______果蝇。

(4)用一只隐性突变体雌性黄果蝇(Xy Xy)与普通野生型雄

相关资源:
·湖南省永州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
·浙江省苍南县求知中学2013届高三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河北省唐山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
·云南省景洪市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答案不全
·云南省景洪市第一中学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上海市松江二中2013届高三下学期2月开学考生物试题
·【2013蓟县一模】天津市蓟县201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检测 生物试题
·福建省建瓯二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湛江市2013年普通高考测试理科综合(生物部分)(word版)
·山东省济南一中2013届高三二轮复习4月份质量检测生物试题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