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一生物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周练试题生物试题
文件大小 211KB
所属分类 高一生物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3-4-23 9:15:17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简介: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列有关孟德尔遗传规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叶绿体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B.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这是得出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条件之一

C.孟德尔发现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过程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D.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其后代一定有4种表现型和9种基因型

2.孟德尔研究遗传规律,主要是通过 (  )

A.性状的遗传推知的    B.显微镜观察发现的

C.理论分析总结的 D.测交实验总结的

3.果蝇的灰身和黑身是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用杂合的灰身雌

雄果蝇杂交,去除后代中的黑身果蝇,让灰身果蝇自由交配,理论上其子代果蝇基

因型比例为 (  )

A.4∶4∶1 B.3∶2∶1

C.1∶2∶1 D.8∶1

一个基因型为BbRr(棕眼右癖)的男人与一个基因型为bbRr(蓝眼右癖)的女人结婚,所生子女中表

现型的几率各为1/8的类型是 (  )

A.棕眼右癖和蓝眼右癖 B.棕眼左癖和蓝眼左癖

C.棕眼右癖和蓝眼左癖 D.棕眼左癖和蓝眼右癖

5.已知水稻高秆(T)对矮秆(t)为显性,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现将一株表现型为高秆、抗病植株的花粉授给另一株表现型相同的植株,F1高秆∶

矮秆=3∶1,抗病∶感病=3∶1。再将F1中高秆抗病类型分别与矮秆感病类型进行

杂交,则产生的F2表现型之比理论上为 (  )

A.9∶3∶3∶1 B.1∶1∶1∶1

C.4∶2∶2∶1 D.3∶1∶3∶1

6. 萝卜的根形是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决定的。现用两个纯合的圆形块根萝卜作

亲本进行杂交,F1全为扁形块根。F1自交后代F2中扁形块根、圆形块根、长形块根的比例为9∶6∶

1,则F2的圆形块根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

A.2/3 B.6/16 C.8/9 D.3/16

小麦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病(T)对不抗病(t)为显性,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用高

秆抗病和矮秆不抗病两个纯种品种做样本,在F2中选育矮秆抗病类型,其最合乎理想的基因型

在F2中所占的比例为 (  )

A. B.

C. D.

8.给你一粒黄色玉米(玉米是雌雄同株、雌雄异花的植物),请你从下列方案中选一个

既可判断其基因型又能保持纯种的遗传特性的可能方案 (  )

A.观察该黄粒玉米,化验其化学成分

B.让其与白色玉米杂交,观察果穗

C.进行同株异花传粉,观察果穗

D.让其进行自花受粉,观察果穗

9.西葫芦是一种雌雄异花同株的植物,其皮色性状中的黄皮基因(M)对绿皮基因(m)为显性,

但有白皮显性基因(W)存在时,基因M和m都不能表达。已知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现

有基因型MmWw×mmWw杂交,后代表现型种类及比例为( )

A.4种 9:3:3:1

B.2种 13:3

C.3种 10:3:4

D.3种 6:1:1

10.已知玉米某两对基因按照自由组合定律遗传,现有子代基因型及比例如下:

基因型

TTSS

TTss

TtSS

Ttss

TTSs

TtSs



比例

1

1

1

1

2

2





则双亲的基因型是 (  )

A.TTSS×TTSs B.TtSs×TtSs

C.TtSs×TTSs D.TtSS×TtSs

11.用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两纯种豌豆作亲本杂交获得F1,F1自交得F2,F2中黄色圆

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的比例为9∶3∶3∶1,与F2出现这样的比例

无直接关系的是 (  )

A.亲本必须是纯种黄色圆粒豌豆与纯种绿色皱粒豌豆

B.F1产生的雄、雌配子各有4种,比例为1∶1∶1∶1

C.F1自交时4种类型的雄、雌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D.F1的16种配子结合方式都能发育成新个体(种子)

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YYRR和yyrr,且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

染色体上)杂交得F1,F1自交产生的F2中,在新类型中能够稳定遗传的个体占F2总数的

(  )

A.6/16 B.1/3

C.10/16 D.2/16

13.如图为一个家庭系谱图(相关基因用T、t表示)。



从图中可以判断出4的基因型为 (  )

A.TT B.tt

C.Tt D.TT与tt

14.小麦高产与低产由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1与a1,A2与a2)控制,且

含显性基因越多产量越高。现有高产与低产两个纯系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

中出现了高产、中高产、中产、中低产、低产五个品系。让F2中某一中产个体自

交,后代中有高产个体出现。该中产个体的基因型为 (  )

A.A1a1A2a2 B.A1A1a2a2

C.a1a1A2A2 D.A1a1A2A2

15.现有甲、乙、丙、丁、戊五株豌豆,如对其杂交,统计后代的数量如下(黄色、圆粒为显性):

   后代表现型

亲本组合     

黄色

圆粒

黄色

皱粒

绿色

圆粒

绿色

皱粒



甲×乙

85

28

94

32



甲×丁

78

62

68

71



乙×丙

0

0

113

34



丁×戊

0

0

49

51





在甲、乙、丙、丁、戊中,表现型相同的有 (  )

A.甲、丙 B.甲、戊

C.乙、丙、丁 D.乙、丙、戊

16.两株高茎豌豆杂交,F1中既有高茎又有矮茎,选择F1中的高茎豌豆让其全部自交,则自交后代

性状分离比是 ( )

A.3:1 B.1:1

C.9:6 D.5:1

若已知单眼皮对双眼皮为隐性性状,一对夫妇均为单眼皮,经美容手术均变为双眼皮,则他们所

生孩子一定是 ( )

A.双眼皮 B.单眼皮

C.一单眼皮一双眼皮 D.单眼皮的几率为1/4

18.下图为某家族遗传病系谱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相关基因用A、a表示) (  )



A.由1、2和4个体可推知此病为显性遗传病

B.由1、2、4、5个体可推知致病基因是显性基因

C.2、5个体的基因型分别是AA、Aa

D.若7、8婚配,其后代表现正常的概率为1/3

19.下表是分析豌豆的两对基因遗传情况所得到的F2基因型结果(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

源染色体上),表中列出部分基因型,有的以数字表示。

配子

YR

Yr

yR

yr



YR

1

2



YyRr



Yr





3





yR







4



yr







yyrr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表中Y、y和R、r基因的遗传信息不同

B.1、2、3、4代表的基因型在F2中出现的概率大小为3>2=4>1

C.F2中出现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重组类型的比例是 6/16 或10/16

D.表中Y、y、R、r基因的载体有染色体、叶绿体、线粒体

20.豌豆灰种皮(G)对白种皮(g)为显性,黄子叶(Y)对绿子叶(y)为显性,每对性状的杂

合体(F1)自交后代为F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①F1植株上结的种子,灰种皮∶白种皮接近3∶1

②F1植株上结的种子,黄子叶∶绿子叶接近3∶1

③F1植株上结的种子,胚的基因型有9种

④F2植株上结的种子,灰种皮∶白种皮接近3∶1

A.②③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21.下图表示发生在某动物精巢内形成精子的过程中,每个细胞中(不考虑细胞质DNA分子数量的变

化)。下列各项对本图解释完全正确的是 ( )

A. a~e表示初级精母细胞,f~g表示精子细胞变形成精子

B.b点表示初级精母细胞形成,g点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

C.d~e过程同源染色体分离,e~f过程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D.e点表示次级精母细胞形成,f点表示减数分裂结束

22.右图所示为某动物卵原细胞中染色体组成情况,该卵原细

胞经减分裂产生3个极体和1个卵细胞,其中一个极体的

染色体组成是1、3,则卵细胞中染色体组成是( )

A.2、4 B.1、3

C.1、3或2、4 D.l、4或2、3

23.下面是水稻花粉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几个步骤:

①联会 ②同源染色体分离 ③交叉互换 ④染色体复制 ⑤细胞质分裂。

其正确顺序是 ( )

A.④③①②⑤ B.④①③②⑤ C.④②①③⑤ D.①④②③⑤

24.某动物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的细胞核中DNA分子含量为4a,则其同种动物的初级精母细胞的细胞核中DNA分子含量和体细胞的细胞核中DNA分子含量分别( )

A.8a和8a B.8a和4a C.4a和4a D.4a和2a

25.下列有关受精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

A.受精卵中全部遗传物质,来自父母双方的各占一半

B.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双方的细胞核相互融合

C.受精卵中染色体数与本物种体细胞染色体数相同

D.受精卵中染色体,来自父、母双方的各占一半

26.A和B是属于同一生物体内的两个细胞,通过对其细胞核DNA分子含量的测定发现,A细胞核中的DNA含量是B细胞核中的两倍,最可能的解释是 ( )

A.A细胞是有丝分裂过程中中心体相互分离时的细胞,B细胞是减数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移向两极的细胞

B.A细胞是正常的体细胞,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的细胞

C.A细胞是处于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B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

D.A细胞是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B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

27.下列符号代表精子的染色体,a和a/、b和b/、c和c/为同源染色体,下列来自同一精原细胞的精子是 ( )

A.abc/、ab/c、ab/c、abc B.a/bc、ab/c、ab/c、a/b/c/

C.ab/c/、a/bc、a/bc/、abc D.ab/c、a/bc/、ab/c、a/bc/

28、下图表示在不同生命活动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过程没有姐妹染色单体 B.b过程细胞数目不变 C.c过程发生细胞融合 D.d过程没有同源染色体

29、图中的图P和图Q为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两种动物细胞,都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下列关于它们的叙

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

A.图P细胞的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细胞中央 B.图P细胞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C.联会只发生在图Q细胞,而不会发生在图P细胞 D.图Q细胞的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30、对下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因为细胞中有中心体⑨,所以可以断定该细胞为动物细胞 B.④是一个染色体,包含两个染色单体①、③,两个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点②相连 C.细胞中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即④和⑦为一对同源染色体,⑤和⑥为另一对同源染色体 D.在后期时,移向同一极的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30分)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31、(11分)豌豆子叶的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圆粒种子(R)对皱粒种子(r)为显性。某人用黄色圆粒和绿色圆粒的豌豆进行杂交,发现后代出现4种类型,对性状的统计结果如图所示,根据图回答问题。

(1)亲本的基因组成是 (黄色圆粒), (绿色圆粒)。

在F1中,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是 , 。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 。F1中纯合子占的比例是 。

F1中黄色圆粒豌豆的基因组成是 。如果用F1中的一株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得到的F2的性状类型有 种,数量比为 。

(9分)人类中男人的秃头(S)对非秃头(s)是显性,女人在S基因为纯合时才秃头;褐眼(B)对

蓝眼(b)为显性。现有秃头褐眼的男人和蓝眼非秃头的女人婚配,生下一个蓝眼秃头的女儿和一个

非秃头褐眼的儿子。

(1)这对夫妇的基因型分别是 、 。

(2)他们若生下一个非秃头褐眼的女儿,其基因型可能是 。

(3)他们连续生两个都是非秃头蓝眼的女儿的概率是 。

33、(10分)下列是某雌性动物有关细胞分裂的问题。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 含

量变化的关系;图2表示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据图回答:

图1 图2

(1)在观察该生物体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看到数目最多的是处于图1中    段细胞。

(2) 图1中CD形成的原因是          。

(3) 图2甲、乙、丙细胞中含有的染色单体数依次是 ;丙细胞中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

为      ,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的名称为        。

(4)图2中甲细胞处于图1中的 段,图2中 细胞处于图1中的BC段。

2012—2013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

第一次周练生物试卷参考答案

 

相关资源:
·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生物试题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4月月考试题生物试题
·山东省德州市乐陵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试题生物试题
·重庆市江北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测试生物试题
·广东省龙川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3月月考生物试题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3月质量检测 生物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3月质检 生物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试题生物试题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