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二历史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湖南浏阳一中2012-2013上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文
文件大小 24KB
所属分类 高二历史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3-4-17 21:12:22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简介:

浏阳一中高二下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历 史(文科)

命题:刘连瑞

总分:100分 时量: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4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51分)

1、中央电视台电视系列片《大国崛起》解说词中说:“三百年前,人类的思想还充斥着迷信和恐惧,水为什么会往低处流?太阳为什么会升起落下?这些今天看来简单至极的问题,在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这些“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把握”的问题,终于被人类破解的标志性科学成就是

A、牛顿的经典力学 B、达尔文进化论

C、爱因斯坦相对论 D、李四光地质力学

2、某中学举办一次文艺活动,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来校演讲,演讲的主题包括:司汤达的小说创作、巴尔扎克与人间喜剧、列夫·托尔斯泰与俄国革命等,还安排一个音乐会,由钢琴家表演一场“柴可夫斯基之夜”。这次文化活动的主题,应当定为

A、印象派的文化风格 B、浪漫主义的文艺

C、批判现实主义的文艺 D、后现代主义的艺术

3、“秉持公心,指谛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鲁迅先生评论的这部小说是

A、《水浒传》 B、《红楼梦》 C、《儒林外史》 D、《聊斋志异》

4、通商口岸在近代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对以上材料反映的史观,排列正确的是

A、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

B、现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

C、革命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

D、现代化史观、革命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5、下列观点中属于近代维新派提出的思想主张的是

A、“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B、“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立国之道,尚礼仪而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而不在技艺”

6、与旧三友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的民权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和进步,因为它

A、提出反帝和国内民族平等 B、倡导自由、平等、博爱

C、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D、提出了“节制资本”的主张

7、201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日。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其中,在《新青年》上指出“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注:指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联系起来”的文章是

A、《庶民的胜利》 B、《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D、《敬告青年》

8、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传下来的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大带的这种服饰,延续于夏、商、周,直至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对此较全面的认识是

A、服饰文化包含了人类文化总和 B、以中国服饰为中心形成了东业文化圈

C、服饰文化体现着落后影响先进 D、服饰文化既具传承性又具区域影响性

9、“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这一现象是指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 B、新文化运动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 D、维新思想

10、《礼记·礼运》中有“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其中体现社会政治结构变化的语句是

A、“大道既隐” B、“天下为家”

C、“各亲其家,各子其子” D、“货力为已”

11、《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下列主张与其相同的是 A、《墨子》:“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

B、《明夷待访录》:“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C、《黄书》:“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者也。”

D、汉文帝“弛山泽之禁……除田租税之半”

12、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下面能再现安史之乱历史情景的诗句是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C、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D、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13、古有两人吵架,一个曰“有没有天理!”,另一个驳:“你没有良心!”路过的先生向身边的学生说:“他们在讲道。”以此可判断先生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 A、道法自然 B、治世不一道

C、兼爱非攻 D、“理”存在的合理性

14、傅雷在《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中指出“对象的表情和含义,完全跟着你的情绪而转移。你悲哀吗?这微笑就变成感伤的,和你一起悲哀了。你快乐了吗?她的口角似乎在牵动,笑容在扩大,她面前的世界好像与你的同样光明,同样快乐。”他在评价

A、《蒙娜丽莎》 B、《日出·印象》

C、自由引导人民》 D、《格尔尼卡》

15、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起草人汉密尔顿,曾引用孟德斯鸠的话:“假如人类没有创造出一种政体,它既具有共和政体的内在优点,又具有君主政体的对外力量,那么很可能,人类早已被迫永远生活在一人统治的政体之下了。”这说明欧美两位思想家是

①提倡城邦政体 ②提倡分权制衡原则 ③提倡民主原则④反对专制主义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16、马克思预言:“自然科学正在准备一次新的革命。蒸汽大王在前一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个更大无比的革命力量……将取而代之。其中“另外一个更大的力量”是指

A、水力 B、化工 C、电力 D、原子能

17、“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王阳明“龙场悟道”,以下符合王阳明所悟的“道”的是 A、“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B、“教学者如扶醉人。”

C、“读书要玩味。”

D、“人之求知若登梯然,进一级则所见愈广。”

18、《红楼梦》是深刻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这两部“百科全书”的共同之处是

A、是对封建社会的无情揭露工作 B、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C、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D、以理性主义为指导

19、马丁·路德说:“神的话,全部神的话,只有神的话,乃是一切的准则……教皇和一切的教法会议,都可能错误,”这种思想的社会意义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基督徒实现了人人平等

20、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一代文化先驱,正是吸纳和借助了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中的民主、自由、科学思想,才建构了他们的现代文化思想,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这启示我们 A、文化要求发展就应该弃古学西

B、文化要发展就应该兼容并收,海纳百川

C、文化要发展就必须大胆革新

D、文化要发展就应该吸纳和借助西方文化

21、“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和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研究历史要有不断探索的精神 B、要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述历史

C、史学是要告诉人们过去的事情 D、史学就是当代人对过去的认识

22、“中新网”2010年7月2日电:据中央电视台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今天召开会议,决定2010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会议指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这一指示精神与下列哪一中国古代思想相一致 A、“礼之胜,和为贵” B、“仁人无敌于天下”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养心莫善于寡欲”

23、梁启超指出:“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这段话实际上揭示了

A、辛亥革命毫无建树 B、中国民众麻木颓废

C、解放思想势在必行 D、爱国人士救国无门

24、沈括《梦溪笔谈》记载:“苦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极为神速。”这里反映的真实情况是 A、活字印刷术效率高

B、印刷数量与印刷速度成正比

C、印刷数量与印刷速度成反比

D、雕版印刷术麻烦

25、从语言风格和表达情感角度看,“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重阳节”一句应当属于文学类型中的

A、汉赋 B、唐诗 C、宋词 D、元散曲

26、17世纪的中国出现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著名思想家,18世纪的法国则涌现出了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举世闻名的大启蒙思想家。中法两国思想家在思想上的共同点是 A、倡导理性主义,批判愚昧和迷信 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主张人民为主

C、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27、中国近代《仁学》一书引用法国大革命时期传诵的名言:“誓杀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由此可见

A、该书作者系“开眼看世界”之人

B、该书思想与19世纪维新思想相对立

C、该书发出了当时中国社会变革的最强音

D、该书代表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

28、“历史前进到一定阶段,解决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两大问题,就愈来愈成为打开中国近代化前进通道首要的、第一位的问题。”下列史实最能体现这一论断的是

A、戊戌变法 B、 中华民国的成立

C、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D、 抗日战争

29、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B、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30、1880年前后,康有为游历香港、上海等地后认为:“览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上述史料表明

A、先进的中国人正式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主张

B、西方文明程度高,中国必须“师夷长技以制夷”

C、感受近代都市文明,康有为思想发生转变

D、近代中国人开始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

31、王夫之是明清之际进步的思想家,下列观点中属于他的是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天人之际,合二为一”

C、“天人一物,内外一理”

D、“天,人也,人即天也;天,物也,物即天也”

32、据1913年9月5日《大公报》记载:“近来法庭诉讼,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此皆前所未有,而亦社会所不乐为者也。”说明当时

A、妇女地位逐渐提高 B、家庭观念丧失殆尽

C、大众赞同离婚行为 D、婚姻方式彻底改变

33、英国史学家韦尔斯指出:“(文艺复兴)不是古典崇拜而是解放人的思想。”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强调自由,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

推动人们去追求自身的发展与现实幸福

挑战王权,提高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

促进人们运用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

34、14.明嘉靖年间,户部主事海瑞向深居西苑、潜心修道的皇帝上疏,直言其“竭尽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此举

A、意在规劝嘉靖皇帝遵守法律 B、履行监察部门的监察职责

C、体现了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感 D、反映了君臣间的权力斗争

二、非选择题(共三小题,35题22分,36题12分,37题15分,共49分)

35、(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61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也较著名。……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业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⑴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兴起的什么潮流?(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股潮流兴起的国际背景。(4分)

材料二 200多年前,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便有罪恶感。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国家主要是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极为推崇。

⑵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并进一步分析200年前欧洲中国文化热的意义。(8分)

材料三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前者实质上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后者则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⑶请各举一例分析评述材料三提到的“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出现的文化倾向。(4分)

⑷综合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迁趋势?(4分)

3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传教士一踏上中国的土地,就面临如何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本土信仰与文化的关系问题。英国传教士杨格非驴非1877年说:“我们来华不是为了开发资源,不是为了促进商业,也不仅仅是为了促进文明的发展,我们来到这里,是为了同黑暗势力进行斗争,拯救世人摆脱罪恶,为基督征服中国。”事实上,传教士的确把传教事业视为“文明”对“野蛮”、“福音”对“异教”的征战

令传教士没有想到的是,中国文化的式微并没有带来基督教在中国的胜利。由于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理性主义在20世纪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工业化浪潮的推进,越来越深入人心。理性主义倡导以理性的态度和怀疑的精神对待一切,反对迷信和盲从,对宗教构成巨大挑战。特别是现代科学的发展展现了理性的巨大力量,动摇了基督教神学的根基。

20世纪初期中国知识和政治精英也把理性主义的成果——科学——视为拯救中国的良方,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都以科学为武器批判宗教蒙昧,坚信基督教代表落后和保守的力量。理性主义的胜利还带来世俗主义思想的盛行。世俗主义的盛行使人们失去对彼岸世界的兴趣,只关心现实的生活,削弱了宗教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现代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则冲击着传教运动所预设的东西方不平等的关系,引发了1920年代的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主权运动。一些传教团体日益感受到东方民族主义兴起的冲击,认识到“任何地区的基督教传教士都不可能继续奉行自己在种族上比其宣教对象优越的立场”。

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击了西方人,包括教会人士,对西方文明和基督教的信心。正如威廉·里尔牧师1919年指出的,“如果基督教国家不能像基督徒绅士那样和平共处,我们就不要谈论什么基督教文明”。无论在美国国内,还是在东方,西方优越和福音正义的观念,都因一战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

1919年来华的美国传教士葛德基在《亚洲》杂志上撰文指出,一个回美国度假的传教士在远东居住一段时间后,他却开始向美国人介绍远东的文化遗产,并在远东文化的影响下修正自己的建议。1925年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的华盛顿会议上,与会5000名代表表达了融合所有文明中优秀成分来建立基督秩序的愿望:所有这些现象被称为“改宗”。“改宗”不是指传教士改变宗教信仰,而是指传教思想,特别是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文化征服者变成了文化合作者;从一个敌视儒家传统,企图把基督教强加给中国的文化帝国主义变成了欣赏中国文化的伟大和优秀,并积极倡导宗教合作和文化交流的人。

——摘自王立新《美国传教士对中国文化态度的演变》

结合上述材料,论证“传教士在中国的失败”这一结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准确,多层次、多角度。)

37.(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规定的内容,如“有暇时常至野外旅行”;“年未满六十岁者,不得设宴祝寿”;提倡“冷水洗浴”、节约运动、升降旗礼、清除垃圾和污水、灭蝇竞赛、禁毒等。1939年2月,蒋介石在演说中重新诠释“礼义廉耻”。“义”由原来“正当的行为”发展成为“慷慷慨慨的牺牲”。

——摘自刘利民《新生活运动:构建社会理性的尝试》

材料二 如果用当初定下的新生活运动的目标和准则来衡量,三年多的新生活运动既没有能够使“五四”以来日趋没落的儒家文化得以复兴,也没能实现所谓国民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革命,甚至连最基本的整齐清洁也无普遍做到,当然更谈不上“挽救危亡,复兴民族”。事实上,到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前,新生活运动归于失败。

——摘自关志钢、赵哲《抗战爆发前新生活运动的衰落及其原因探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新生活运动的特征。 (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新生活运动。(9分)

历史(文科)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51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

C

C

A

C

C

C

D

D

B

A

B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D

A

D

C

A

B

B

B

B

C

C

A



题号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答案

D

B

C

C

B

C

D

A

B

C







二、非选择题(35题22分,36题12分,37题15分,共49分)

35、(22分)

⑴潮流:“西学东渐”。(或西方近代科技文化开始传播到中国)(2分)

国际背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新航路开辟;西方资本主义殖民扩张;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4分)

⑵元素: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儒家文化中的“民贵君轻”思想;公平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4分)

意义:促进了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中国文化成为欧洲启蒙思想运动的一个重要思想动力,成为欧洲知识界反封建和反宗教的利器。(4分)

⑶“五四以前”:康有为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其变法政治理论,以中国固有文化的眼光去赞赏西方文化。(2分)

“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前期倡导民主和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是在用新文化批判旧文化。(2分)

⑷变迁趋势:由领先世界到落后于世界潮流;由独立主权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中学西传”到“西学东渐”。(言之有理即可,主要体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答出社会存在的变化即可。)(4分)

36、(12分)

【解析】本次提供的材料具有较大的阅读量,字数达到1000字,试题主要考查概括整理能力。材料层次清晰,阅读没有难度,但论证的主题需要解读,这是区分度的设置,既然是“失败”就一定有预定的“目标”,所以评分要点中有“结论”这一记分点。

【评分要点】

结论:欧洲传教士开始以征服中国的姿态来到中国,但最后变成了文化的合作者。(2分)论据:理性主义促使中国人对宗教的怀疑。(2分)世俗主义的盛行使人们失去对宗教世界的兴趣。(2分)现代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冲击着西方传教。(2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了中国人对欧洲的认识。(2分)欧洲传教士主动进行“改宗”。(2分)

37、(15分)

【解析】作为考生选考的“第一优先选择”的题目,与高考一样,题目没有出自教材。请考生作为一个纯粹的“新材料题”来应对吧。

【评分要点】

(1)倡导西方生活;更新传统文化;从小事做起。(6分)

(2)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运动脱离基本国情;缺少民众支持。(9分)

相关资源:
·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卉原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2013-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历史试题
·山西省晋中市昔阳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试题历史试题
·山西省康杰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历史试题
·山西省太原五中2012-201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试题历史试题
·山东省郯城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4月月考试题历史试题
·山东省济宁市梁山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3月质检试题历史试题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历史试题
·福建省三明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广东省汕头市潮师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