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三历史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上海市吴淞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文件大小 459KB
所属分类 高三历史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3-11-29 10:02:38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简介:

上海市吴淞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单项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我们不模仿我们的邻人,但我们是他们的榜样。我们的政体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行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握在多数人手中。……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伯里克利”你认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①文化的繁荣活跃 ②商贸的频繁 ③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④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 ①②④

2.罗马帝国的建立者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各族和能力上的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罗马帝国于是通过一系列司法实践,形成了

A.《十二铜表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

3. 2010年10月16日,世博会迎来某国国家馆日,当天,《新民晚报》从“重回美索不达米亚、硝烟散尽文明复兴、一波三折牵手世博”三部分报道了该新闻。请问当天是下列哪国国家馆日

A.埃及 B.印度 C.伊拉克 D.墨西哥

4.16世纪左右,欧洲“绅士”(gentry)阶层大多住在乡间宅第,喜爱田猎,坐享田租。他们拥有政治、法律的特权,并成为社会的领导阶层。 这些“绅士” 获取其身份主要依靠下列哪一途径?

A.经营工商,累积财富  B.应征从军,建有军功

C.拥有封地,身份世袭 D.通过考试,获得资质

5.休慈斯在某书中写道“(他)是历史中绝无仅有的三重创立者,他创立了一个民族,一个帝国和一个宗教。”此人是

A.孔子 B.悉达多 C.耶稣 D.穆罕默德

6.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也会有差异。对哥伦布航行到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人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引导下,人们又有新认识。下列用词排列正确反映了上述三种观点的是

A.侵犯;发现;文明相遇 B.文明相遇;发现;侵犯

C.发现;侵犯;文明相遇 D.发现;文明相遇:侵犯

7.《礼记·表记》说:“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对周人“尊礼”理解正确的是

A.否定天命神权,重视伦理道德 B.以人为本,创立完整的礼仪制度

C.以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度 D.反对暴政,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

8.“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cultura和colere,本义为“耕作”、“栽培”、“养育”等,在印欧语系kwel-字根,则有翻动一块土地、运转与耕作之意。据此判断,中国文化源头应始于

A.一万多年前新石器时代 B.文献与考古中考证出的夏朝

C.进入青铜时代后的商朝 D.封邦建国体制确立后的西周

9.诸子百家的政治主张在我国封建社会作为统治思想先后体现的有

①道家“无为” ②儒家的“仁政” ③墨家的“兼爱” ④法家的“法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④①② D.①②③④

10. 皇帝见丞相到,起立施礼后才坐下,礼官在旁则高唱赞曰:“皇帝为丞相起”。上述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A.明朝 B.宋朝 C.唐朝 D.西汉初

11.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

A.反对郡县制 B.主张郡县制 C.反对中央集权 D.主张中央集权

12.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长期破坏,政局动荡不安,长期分裂割据,人心涣散,实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应当完全否定。”这种观点主要忽视了

A.民族融合的作用 B.分裂中孕育的统一

C.江南经济的发展 D.君主专制逐步的加强

13.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史实,解释、观点等。下列各项中,属于观点的是

A.商朝甲骨文主要出土于殷墟 B.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

C.孔子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也 D.中古史证明国家合则利分则弊

14.自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后,中央地方矛盾始终存在。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

A.隋唐时期 B.北宋时期 C.元朝时期 D.清朝时期

15.以下是中国古代两本史学名著的篇目,与这两书体例相同的著作分别是

继乱之世:鲁莊公

莊公元年

莊公二年

莊公三年

莊公四年

莊公五年

……

卷十:孝文帝纪第十

……

卷第四十一:勾践世家第十一

……

卷第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



 A.司马光《资治通鉴》/希罗多德《历史》

B.司马迁《史记》/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C.司马光《资治通鉴》/司马迁《史记》

D.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

16. 右图为《元朝疆域图》,其中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

A.①

B ②

C.③

D.④

17. 严从简在《殊域周资录》中描述道:“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私货来,皆倍偿其价。”这一现象反映的是

A.朝贡贸易 B. 民间贸易 C. 互市贸易 D.市舶贸易

18.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是:

A.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结合   B.批判罗马天主教的愚昧统治

C.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D.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

19.“中世纪”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概念,也可叫“中世”“中古”,主要适用于欧洲,后来这个概念的适用范围扩大。以下对“西欧中世纪”概念解释中,不恰当的是:

A.希腊罗马文化与 “文艺复兴”期间的时代 B. 可以泛指整个欧洲封建时代

C.是一个神权至上、文化毁灭的黒暗时代 D.缓慢的发展中孕育着新时代诞生的条件

20. 右图是漫画家为某一历史事件创作的题为《玛丽安娜女郎(法国的象征)终于挑好帽子了》的漫画。图中的房间里衣物凌乱,女郎站在镜子前面,终于选好并戴上了象征共和制度的三色帽。这幅漫画的含义是

A. 法国的政治制度像女郎的时装,可以随时改变

B. 法国的共和制度经过长时间的变动才确定下来

C. 法国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思想斗争激烈

D.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最终在法国得以确立

21. 西方史学家指出“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对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完全入迷了。”然而到了“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引起此兴趣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A.中国资源的丰富 B.新航路的开辟

C.工业革命的需求 D.世界市场的形成

22. 美国历史学家平森认为,德国在短短的30年间,“从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民族转变为以工艺技术、金融和工业组织以及用物质进步为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的民族”。促成这一巨变的主要原因是

A.垄断组织大量出现 B.从殖民地攫取巨额利润

C.自法国获得割地赔款 D.德意志统一的完成

23. 梁启超批评近代中国某一派别:“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而不知有国务”。文中的“□□”应是:

A.洋务 B.政务 C.时务 D.事务

24.有学者认为,“在树立法国的国际威望方面,《人权宣言》所起的作用胜过了法国军队所打的一切胜仗。”这主要是因为它

A.它超越了英国1689的《权利法案》

B.成为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C.克服了美国《独立宣言》的局限性

D.对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5. 有学者说:“南北战争以北方资本主义的胜利而告终,工业化的深入和拓展造就了一个无比强大的同质的民族国家——美利坚合众国。”这里所说的“同质”是指

A.消灭了黑人奴隶制和种族歧视   B.统一的市场和统一的美利坚民族

C.推翻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D.统一的联邦和统一的经济制度

26.“使小农转化为雇佣工人,使他们的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转化为资本的物质要素的那些条件中,同样也为资本主义建立了自己的国内市场。”典型地反映了上述过程的是

A.英国圈地运动 B.俄国农奴制改革

C.美国《宅地法》 D.日本明治维新

27. 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粹主义

28. 中国近代被迫与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其中19世纪 80-90年代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19世纪40-50年代相比,最根本的不同是

A.割取中国领土的面积扩大 B.索取的赔款数额不断加大

C.规定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 D.列强获得在华投资的特权

29. “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

A.金元外交政策的继续?????????????????B.帮助欧洲复兴经济

C.引诱东欧各国摆脱苏联控制?????????? D.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

30.1953年开始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核心是

A. 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B. 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

C. 改变不合理的劳动产品分配制度 D. 将单一所有制发展为多种所有制

二、最佳选择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1.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

父。按照当时法律,殴伤父亲是应处枭首的死罪。廷尉张汤请教董仲舒应如何处理。

董仲舒认为:父子是最亲近的,听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张,要拿木棍去救护

父亲,至于误中父亲并非本意,应该无罪释放。对材料所述现象最为准确的理解是:

A.严刑峻法的现象有所改变 B.执法中渗入儒家伦理观念

C.儒学在汉武帝时地位较高 D.儒家伦理已完全取代法家

32.“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汉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B.希腊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个人的发展

C.希腊的地理环境导致产生民主制D.希腊政治文明受到于地理环境左右

33.某次考古活动中发掘出古代刻石一方,上刻“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据此判断得出的历史信息最符合史实的是

A.“乱世”与“分土建邦”有内在因果关系

B.秦始皇兼并天下建立起统一的封建王朝

C.“家天下”结束了乱世,又带来的割据混乱

D.这块刻石的出现最早不会早于秦代

34.有位史学家说:“科举制度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清末维新人士则认为科举制度“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造成了“破坏人才、国随贫弱”的后果。对于科举制以上两种说法最合理的解释是:

A.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B.两种说法都过于绝对,

C.因为没有标明时间,所以无法判定 D.由于两个人的时代不同因而看法不同

35.观察下表,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可以得到的深层次的信息是: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国 家

总人口(单位: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年

约1800

48%

52%



法国1851年

约3600

75%

25%



俄国1851年

约5900

93%

7%



美国1850年

约2300

87%

13%



A.英国以外其他国家都未开始工业化B.工业革命促进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

C.工业化程度越低农村人口比例越大 D. 人身隶属关系阻碍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三、非选择题(共75分)

36. 选官制度(12分)

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我们研究制度,必须是一种通学。一方面,每一制度,必前有所因,无可凭空特起,此须通古今;又一方面,每一制度,同时必与其他制度相通合一,始得成为某一时代,某一政府之某一制度,必须通彼此。

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以“选官制度”为例,结合上述观点进行了如下主题复习。

(1)历史变迁:对“通古今与通彼此”的知识梳理。(4分)

通古今:

A 军功爵制 B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先秦) (秦代) (汉代) (魏晋南北朝)(隋唐至宋延续至_C 朝)

通彼此: 以宋朝历史为例,可以理解为“科举制度与___D___制度的相通合一”

(2)历史归纳:根据上述提示,请你归纳中国古代历史上“选官方式”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3)历史阐释:“相对隋朝而言,唐朝的科举制已较健全,但尚不完善”。请叙述唐朝对科举制的完善进行的改革,并作简单评价。(5分)

37. 中日现代化比较(10分)

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现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刚卸任的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任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办理文书的官员)志刚、礼部郎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 于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12个国家。该使团以右大臣(朝廷主要官员)岩仓巨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允、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芳国副使。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获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

(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现代化的态度。(6分)

(2)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后期中日两国在学习西方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效。(4分)

38.最近,国外一位学者提出了 “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借用这句话设计了右侧这张主题演讲的图片。(6分) ?  问题: (1)1978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1分)

(2)为什么中国的1978年会被视为21世纪开始的标志?(5分)

39. 罗马法的发展 (12分)

材料一 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 ——斯塔夫里阿诺斯

材料二 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不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十二铜表法》

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

拷问不得施加于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民法大全》

材料三 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他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的职责,或提出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

——《历史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岳麓版)

请回答:

(1)依据以上材料,结合已有知识,分析罗马法所经历的“理性”发展。(4分)推动罗马法发展的因素是哪些?(2分)

(2)根据材料二、三,你如何评价罗马法?(6分)

40. 国际格局的结构变动(10分)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1)概述“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美苏争霸的基本进程和史实(5分)

(2)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有哪些?(3分)

(3)在美苏两强的夹缝中,西欧如何“逐步壮大起来”的?(2分)

41.洋务运动与幼童留学(25分)

1870年,容闳向曾国藩提出了留学教育计划。曾立即与李鸿章联合上奏,得到了清廷的批准。 

曾国藩和李鸿章计划先向美国派120名留学生,考虑到语言问题,决定选10到16岁的幼童出国;从1872年起每年派30名,至1875年派完;留学年限为15年;经费一律由清廷支付。然而在那时,绝大多数人对出国留学视为危途,尤其是美国,离中国遥远,不少人认为那是个非常野蛮而不开化的地方,家长还要签字画押,“生死各安天命”,容闳使出全身解数才凑足30名,同治十一年(1872年),30名穿着长袍马褂、留着辫子的中国男童在上海港登上一艘邮船,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这是近代中国首批官派留学生,这120名幼童多数来自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

刚到美国的幼童一身中国打扮,瓜皮帽,蓝缎褂,崭新的黑布鞋,油亮的黑大辫,特别引起美国人的好奇感。幼童一上街,就会有一群美国小孩子跟在后面围观,有的还高喊:“中国女孩子”!他们不仅要补习英文,还要集中起来学汉语,每次学汉语,首先必须脸朝中国方向向清朝皇帝朝拜,然后再给孔老夫子的画像叩头,若有违规严加惩罚。

经过两三年的英语补习,多数幼童可进学校学习了,清朝官吏对他们的管制也相对减少了。到1880年,多数幼童已经中学毕业,个别的如詹天佑等考入了大学,还有一些进入中专或其他职业学校学习,成材在望。但新的政治危机一天天在增加。

  幼童们在美国接受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教育,过的是美国式的生活,特别对于十来岁的孩子来讲,非常容易“美国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幼童不愿穿中式服装,不少幼童索性把辫子剪掉,穿上西装、信了洋教。而且也接触了较多的资产阶级启蒙时期的人文社会科学文化,渐渐地对学习《四书》、《五经》等失去了兴趣,对烦琐的封建礼节也不大遵守了。反而对个人权力、自由、民主之类的东西十分迷恋。但是,清廷守旧官僚却视幼童的这种新变化为大逆不道,处处给幼童们出难题。清政府最后于1881年将赴美留学幼童撤回。

  回答问题

(1)1872年清朝官派留学生赴美留学,此前的十年里美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2)除了派遣留学生外,洋务派为了培养人才还有什么举措?并做一简要评价。(4分)

(3)你是如何看待洋务运动中派遣留学生这一历史现象的?(15分)

命题人:尹艳瑚

吴淞中学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30题,共60分)



二、最佳选择题(31—3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1

32

33

34

35



B-3

A、C-1

D-0

A -3

B、D -1

C -0

 B-3

A、D -1

D -0

D - 3

A、C -1

B -0

B-3

C、D-1

D -0



三、非选择题(36——41题,共75分)



(2)成效:19世纪后期,日本政府进行明治维新,全方位地学习西方的技术和制度,结果使日本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强国。而清政府内的洋务派在19世纪中后期发起洋务运动,主要学习西方技术,在工业、军事、教育等方面兴办近代化事业,但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4分)

38.(6分)(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可从三方面展开。从中国的视角来看,如:1978年后确立了对内改革的战略决策,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计划经济转移到市场经济等;从世界的视角来看,如:1978年后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中国融人世界,加入WTO等。从21世纪的视角来看,如:21世纪全球进入了急剧变化的新时代,中国成为21世纪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和影响国际格局变化以及推动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所有这一切都源于1978年的历史性转折等。 ?注:标答仅供参考,答案不必全部符合标答。考生也可从个体的视角梳理、综合、分析后,进行回答。

41.(25分)洋务运动与幼童留学

(1)1872年清朝官派留学生赴美留学,此前的十年里美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美国进行了南北战争,北方胜利;战争后维护了联邦国家的统一;以民主的方式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在法律上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美国迅速壮大和崛起;美国进行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进入电气时代;资本主义大农场开始出现。(任意6点各1分,总分6分)

(2)除了派遣留学生外,洋务派为了培养人才还有什么举措?并做一简要评价。(4分)

创办新式学堂(2分),为洋务运动培养了一大批外语、科技、军事人才,起了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2分)

(3)你是如何看待洋务运动中派遣留学生这一历史现象的?(15分)

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观点(3分)

答案1:能依据材料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辩证分析洋务运动中留学生现象

例如:

观点1:洋务运动时期派遣留学生,是西学东渐、培养人才的客观需要,也是适应形势、安抚人心的现实选择。

观点2:洋务运动派遣留学生的这一举措反映了先进中国人敢于迎接西方文化挑战的进取精神,在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进程中起着先锋和桥梁作用。

观点3:洋务运动派遣留学生在客观上有力地冲击了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和顽固守旧势力,推动了中国的教育近代化进程,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观点4:因封建地主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留学教育在实施上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在向西方学习上具有很大的片面性,留学运动还存在诸多不足,等等。

答案2:所提史实或观点不属于与所提观点相关的重大事件,联系比较勉强。

答案3: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

评分项二:史实(4分)

答案1:能提取文本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相关的史实建立联系。

答案2:能从本文中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

答案3:能从文本中提取直接的信息

答案4:没有使用文本信息

评分项三:论述(5分)

答案l:能够进行由表及里的论述

答案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

答案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 .

答案4:回避问题

评分项四:组织(3分)

答案1:叙述成结构

答案2:叙述连贯通顺

答案3:仅能罗列史实

注:有观点而无史实者,不给分。

相关资源:
·上海市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黑龙江省鹤岗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黑龙江哈师大附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陕西省西安市远东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辽宁省沈阳二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福建省福州八县(市)一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福建省泉州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浙江省建人高复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