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三历史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江西省会昌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文件大小 666KB
所属分类 高三历史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3-11-30 10:57:14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简介:

会昌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题

(考试用时:100分钟 满分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说文解字》中提到“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由此可见,撰史者应该

A.客观记载历史事实 B.公正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C.全面记载历史发展 D.辩证地看待历史

2.《孟子·梁惠王下》:“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的意思是

A.人们没有必要忠君 B.诛杀残暴之君是正确的

C.君主有再大的过错也不能杀害 D.纣王不是滴出,杀死他没有不道德之处

3.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桑麻。”这反映了:①重农思想②节俭思想③当时商业活动比较基本停止④当时商品经济比较落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①②④

4.董仲舒主张“限民名田,以澹(赡)不足”,“塞兼并之路”。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B.反对土地私有制

C.初步提出了社会保障思想    D.主张建立平均主义社会

5.盛唐时期(713—716年),唐诗充满着昂扬乐观的情调;随后的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精神成为诗歌的主流。这表明唐朝

A.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B.君主专制日趋削弱

C.地方割据日趋严重    D.人民生活日趋困苦

6.理学又称为“道学”、“新儒学”。这反映了理学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儒学的

A.研究方法  B.行为准则和是非标准

C.“仁”的思想    D.性善论

7.“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这说明当时的内阁

A.是国家主要决策结构  B.成为国家正式的行政机构  

C.成为位高权重的事实上的宰相  D.属于皇帝的参谋、秘书机构

8.顺治二年(1645),清政府宣布“除豁直省匠籍,免征京班匠银”;康熙三年(1664)规定班匠银(班匠银,手工业者缴纳的徭役替代税)改入条鞭内征收,从三十六年起,以浙江为始,各省又陆续将其摊入地亩。随着代役银负担的解除,匠籍制度实际不再存在。这表明

A.国家对民众的人身控制进一步减弱  B.社会各阶层已经取得了政治上的平等地位

C.国家不再经办官营手工业    D.人头税正式废除

9.吴江的屯村市自明代以为制铁业发达的市镇,嘉靖时,“居民数百家,铁工过半”。苏州长洲县的陆墓镇,“居民多织汗巾为业。”吴江的同里,既是大米的市场,又是造船的地方。常州宜兴的张渚镇是茶叶的产地。这种状况表明

A.江浙地区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生产的社会化比较明显

C.中国古代手工业者具有保守性  D.行政区划所导致的地域分割对经济特色产生重要影响

10.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议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臣,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字样;两国属员往,必当平行照会。该规定

A.表明英国对中国存有明显的歧视 B.使得中国在外交上享有与英国平等的权利

C.在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礼仪的现代化 D.反映了《南京条约》的屈辱性

11.曾国藩在《讨粤匪缴》中说:“粤匪……下逮兵卒贱役,皆以兄弟称之……农民不能自耕以纳赋,而谓皆天下之田;商贾不能自贾取息,而谓货皆天下之货;士不能诵孔子之经……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名教之奇变。”曾国藩在这里所说“名教之奇变”主要指的是

A.改朝换代 B.封建等级制被废除 C.封建制度将被彻底改变 D.农民领袖将成为统治者

12.“从战争(甲午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们(慈禧太后、奕䜣、李鸿章)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但他们显然对列强干预成功的可能性期望太高了。”他们对列强干预成功的可能性期望高是基于

A.中国综合国力比日本差  B.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活动破坏了世界和平

C.清政府对西方列强长期实行友好政策  D.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活动损害了西方列强的利益 

13.近代史上,在中国,达尔文学说的影响远胜于生物学。很多中国知识分子毫无保留地接受了社会达尔文主义,但他们中很少有人真正理解生物进化论。这反映了中国先进分子

A.不重视自然科学的发展  B.急切希望中国实现民族独立

C.没有将西方的政治理论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  D.深受西方社会主义理论的影响

14.在清末民初时期,中国沿海沿江城市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移民潮”。中国人口出现了由农村向城市、由内地向沿海沿江经济发达地区迁徙的趋势。沿海与沿江城市呈现人口上升趋势,而内地传统城市则呈现人口下降的趋势。这主要反映了

A.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  B.人们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C.中国经济的外向型特征逐步体现  D.自然经济日趋解体

15.下列选项中,全面准确地概括了图片反映的信息的是

A. 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高

C.当时中国主要发展的是轻工业  D.近代经济形态逐步在中国出现

16.有人认为辛亥革命的“民族”色彩也很突出,但那主要是“驱逐鞑虏”、“排满兴汉”的民族性,与后“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不是一回事。其依据是

A.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  B.没有无产阶级领导  

C.在革命中曾经寻求西方国家的支持 D.“排满兴汉”体现了大汉族主义思想

17.十月革命后,很多激进的中国人(包括许多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明显地向往苏维埃俄国。主要原因是向往苏维埃俄国的

A.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  B.社会主义制度

C.平均主义的社会生活  D.民主共和体制

18.下图是1958年发表于某家大报的著名漫画家张乐平画的《跃!跃!跃!》。这幅漫画的寓意是

A.当时渔业高产丰收      B.经济建设出现“左”的错误

C.社会主义建设的广阔前景 D.当时经济上各行各业全面快速发展

19.“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根本不能同德国和朝鲜问题相提并论。”我国政府强调台湾问题与德国和朝鲜问题不同的主要目的是

A. 阻止外国干涉台湾问题 B. 强调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不同

B. 阻止台独势力的发展 D. 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

20.某学者指出,雅典民主最严重的错误,就是“在超出个人知识范围之外的事情上做决策”。这位学者批评的是

A.陪审制度 B.民主的滥用 C.公民直接参政 D.轮番而治

21.当《资本论》德文版第三卷出版(1894年)后,奥地利经济学家斯班在对《资本论》进行全面批判的同时,认为“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说中,确有一段真理”:劳动者与资本家“所得的各自部分”“实在未能公允,实在应谋改革”。他得出的这个结论是居于

A.经济的迅速发展 B.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的完善

C.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D.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22.“英国的社会结构不像欧洲大陆那样僵硬不变,没有因袭的社会风尚去阻挠拥有土地的土绅经营工商业或做买卖;没有法律上的障碍会阻止一个工匠的社会地位上升”。此段材料表明工业革命最早从英国开始是因为

A. 圈地运动改造了英国的传统农业  B. 海外扩张、奴隶贸易完成了资本积累

C. 工场手工业时期技术和经验的积累 D. 完成了社会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23.1787年6月4日,富兰克林说:第一个放在掌舵位置上的会是个好人,后继者怎么样,就只有天知道了。为了减少这种担忧,美国在制度上:①实行联邦制②确立三权分的政治体制③总统由选举产生④实行总统制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24.亨利·基辛格说:“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这些独立活动的权力中心不包括

A.中国 B.俄罗斯 C.美国 D.日本

25.恩格斯在谈到某一作品是说,他从中“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这部作品是指

A.《巴黎圣母院》 B.《大卫·科波涛菲律尔》

C.《人间喜剧》 D.《安娜·卡列尼娜》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小题 满分50分)

第26、27为必做题,第28、29为选做题,请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6.(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三: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进行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一、图二、图三反映的主要政治特征分别是什么?(3分)并归纳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2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找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三的民主政治制度有哪些异同?(6分)

(4)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中外政治制度不同发展模式的认识。(2分)

27.(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2年9月29日中央电视台播出“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幸福是什么?”其中一位务工大哥平静回答“我姓曾”网络爆红。幸福是什么?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不同,根据下列表格回答关于幸福观的有关问题。

时代

幸福观



古代

1.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一箪食,一瓢饮”能够修得高尚品德,这样的苦行值得赞颂。

2.“多子多福”是幸福的显著标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



近现代

近代的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似乎更多样。有人把国家的富强独立当做终身幸福而奋斗,而新文化运动以的年轻人却认为幸福就是自由、平等地追求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比如婚姻、学业、事业。



当代

改革开放前,人们普遍接受幸福与物质追求相分离,“越穷越光荣”。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把财富的多寡看做幸福与否的标准。“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成为2010 年的流行语。



现在

?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梦,成为现在国人的幸福观。“中国梦”寄托着13亿中国人的夙愿。国人纷纷争做最美中国人,“中国梦,我的梦”成为2013 年以的流行语?。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幸福观形成的原因。(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近现代社会幸福观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中国的影响。(10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你对当代这种社会幸福观的看法。(2分)

(4)“中国梦,我的梦”出现的背景是什么?(4分)

28.(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115年前,中国发生了戊戌变法运动。145年前,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运动。这两次相隔30年的维新变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然而,两者的成效和结局却大为不同。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一跃成为东方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而戊戌变法只是昙花一现,中国依然挣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同是维新,为何结局不同?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中日两国的维新变法有何相似之处。(6分)

(2)同是维新改革,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结局为什么会不同?这对今天我们改革开放有何帮助意义?(9分)

29.(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2013年恰逢辛亥革命102周年和中共建党92周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灾难深重的中国出现了众多救亡图存的杰出人物和几股根子在西方又结合了中国国情的救国思潮。其中,凝聚了人类历史智慧的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因为共产党纲领的许多原则与三民主义基本一致,毛泽东称之为新民主主义。这个时期共产党进行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其实是改造过的三民主义革命。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共产主义和三民主义都不是对立的,而是朋友和同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分别说明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对中国产生的巨大的深远影响。(8分)

(2)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共产主义和三民主义都不是对立的,而是朋友和同志。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7分)

会昌中学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第二次考试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ABCAA 6-10 BDABC 11-15 CDBCD

16-20 ADCAB 21-25 CDBDC

二.非选择题(50分)

26. (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政治特征:图1: 君主专制制度; 图2: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图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分)

发展趋势:从专制走向民主(2分)

(2)办法: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议会主权;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4分)

(3)不同点:

经济基础:西方民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之上,而中国民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民主制度内容:西方民主制度包括代议制、选举制等,而中国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等;民主范围:西方民主维护的是资产阶级利益,是少数人的民主,而中国维护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是多数人的民主。(4分)

相同点:都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体现人文主义精神。(2分)

(4)认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不同,没有优劣之分;要尊重不同的政治文明;要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合适的政体;要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等。(采意给分,2分)

27.(18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原因:小农经济;宗法观念;儒家思想影响等。(2分)

(2)原因: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日益加深,小农经济不断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日益发展;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和新式学堂的创办,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4分)

影响:

政治上:为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一些先进中国人发起一系列运动,如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先河;维新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辛亥革命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其胜利改变了双半社会性质,建立了新中国等。(2分)

经济上:在实业救国思想影响下,创办实业和购买国货,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分)

思想上:提倡自由、平等,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科技文化教育的进步与发展。(2分)

(3)这种社会幸福观是错误的,会助长人们向钱看,形成拜金主义,从而导致尔虞我诈,人情冷漠,道德伦理丧失,信仰缺失的社会,不符合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与和谐社会的建立。我们必须要树立正确、健康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2分)

(4)背景:改革开放以,经济迅速发展,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目前我国尚未实现共产主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仍处在发展阶段,需要鼓励

大家为了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4分)

28.(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相同之处: ①历史背景相近:两次维新都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都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国外面临西方列强侵略。     ②性质类似: 都是向西方学习,通过政府命令自上而下推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目的是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   ③领导阶级相似:两国的维新领导人都出生在封建家庭,同时又是深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行为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④政策措施相似:两国都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方面实施改革。戊戌维新实际上就是以明治维新为榜样、亦步亦趋进行的。(6分)

(2) 不同的原因:(6分)

①社会背景不同: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水平高于中国。日本封建统治相对薄弱而中国封建统治势力强大。

②群众基础领导力量:日本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拥护并且推翻了幕府。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尚未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仅仅是一些知识分子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派力量小。

③改革的进程:日本在推翻幕府,建立新政权后发布一系列有效的改革措施,执行了符合国情的政策,强制推行,大刀阔斧改革。中国变法者不仅手中无实权,无兵权、无财权而且在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前提下进行,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各地阳奉阴违。

④国际环境:日本:列强集中侵略中国,中国等亚洲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牵制和削弱了列强对日本的入侵和干涉,客观上给日本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高潮,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

意义:(3分)

①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②改革的方案必须切实可行,改革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

③改革要有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以大无畏的精神冲破层层阻力,将新法进行到底。

④改革要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群众支持。

⑤改革变法要逐步深入,不要一下子对敌对势力触动太深。

29.(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影响:①三民主义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重大的积极作用。在它的指导下,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后又发动一系列革命,如二次革命、护国、护法运动等,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4分)

②共产主义:毛泽东、邓小平等把它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起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并且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它们的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土地革命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使中国走上振兴道路。(4分)

(2)理解: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3分)两者的一致性具体表现: ①革命性质相同: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②两者的革命对象、任务相同:两者都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③两者都是中国人民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政治纲领,都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产物。(4分)

相关资源:
·江苏省无锡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山东省青岛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山东省诸城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山东省潍坊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山东省淄博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模块考试历史试题
·山东省济南一中等四校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
·山东省山师附中2014届高三11月期中学分认定考试 历史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高考辅导学校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安徽省皖南八校2014届高三10月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安徽省屯溪一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