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三历史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黑龙江省哈六中2013-2014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文件大小 258KB
所属分类 高三历史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3-12-18 11:52:59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简介:

黑龙江省哈六中2013-2014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命题人:田晖 校订:李建 审阅:王秀彦)

第I 卷(选择题 60分)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30小题,每小题2分,60分)

1、《核舟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文中“天启壬戌秋日”使用的是

A.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B.年号纪年法

C.干支纪年法 D.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

2、有学者认为:古代中国官僚政府所获得的支持,主要来源于社会习俗和社会价值观。属于这种“社会价值观”的有 ①三纲五常 ②因行称义 ③天赋人权 ④君权神授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3、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下列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内外朝制

4、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所说的行政管理制度最早出现在

A.西周 B.春秋战国 C.秦朝 D.西汉

5、在某校一次公开课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思考题: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某学生答题要点如下,你认为表述准确的是

A.中国的古代政治制度始终没有完全摆脱血缘宗法的影响

B.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开始解体于秦朝

C.封建中央集权制的核心内容是把地方权力完全收归中央

D.内阁的设置实质上恢复了丞相的职权,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重要内容

6、政治学博士张鸣在《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写道:“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被打破,各个政治实体在竞争中,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免。”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A.周朝王室的衰落 B.礼乐制度的崩溃 C.宗法关系的疏远 D.铁犁牛耕的出现

7、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材料中“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自给自足 B.男耕女织 C.精耕细作 D.集约经营

8、中国隋唐科举制、雅典梭伦的财产等级制、罗马的万民法,其相似的作用是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D.实现了选贤任能

9、黄宗羲说:“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在此,黄宗羲

A.着重分析了唐朝灭亡的根源 B.提出扩大地方权力以限制中央集权

C.反对实行分封制 D.主张设方镇以克服分封制、郡县制弊端

10、哈罗德?伊尼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对“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理解正确的是

A.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

B.民主政治制度得以确立

C.梭伦改革目的是维护平民利益

D.全体居民均享有民主权利

11、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奉旨回籍帮办团练的焦佑瀛、张之万等人在奏折中写道:“抚议一起,人心懈怠,不但兵无斗志,亦复民无固心。”这一材料从侧面表明

A.清政府极力提高军队战斗力 B.政府态度会影响战争结果

C.军队战斗力低下 D.人民没有斗志

12、以下是一份文件的主要内容:“兹有本国人名口口请照赴十八省传教,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该类护照最早出现的时问最可能开始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13、针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章太炎说:“言种族革命,则满人为巨敌,而欧、美少轻。以异族之攘吾政府,在彼不在此也,若就政治社会计,则西人之祸吾族,其烈千万倍于满洲。”这表明他

A.反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B.反对推翻满族贵族统治

C.认为三民主义存在不足 D.公开反对进行暴力革命

1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谈到“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源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下列各项制度的发展演变能够体现上述观点的有

①中国的丞相制度 ②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③新中国政治协商制度 ④雅典的公民大会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5、右图所示为蒋介石的一封信件,来源

于国民政府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档案。

由此可见,当时

A.蒋介石反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蒋介石主张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C.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内战开始

D.国共两党既相互合作又舆论斗争

16、有人说“日本近年来奇迹般的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近毁灭性的失败,都孕育在明治维新中”。对此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富强 B.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

C.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战争 D.明治维新使日本在战争中走向富强

17、1919年,陈独秀在《立宪政治与政党》中指出:“立宪政治在19世纪总箅是个顶时髦的名词,在20世纪的人看起来,这种敷衍不彻底的政制,无论在君主国、民主国,都不能够将人民的信仰、集会、言论出版兰大自由权完全保住,不过做了一班政客先生们争夺政权的武器。”这表明他

A.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B.倡导民主共和政体

C.反对学习西方文化 D.转变救国探索方略

18、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一个立宪君主的意见如遭作为立法机构的两院的反对,他就不能进行统治,这在欧洲已成定论。但是大家知道,美国有好几位总统曾在立法机构失去多数,但并未被迫放弃权力,也未给社会造成严重的灾难。”由此可以判断

A.美国的民主制度优于欧洲的立宪君主制

B.立宪君主制度只能给社会带来灾难

C.美国总统的行政权相对于立法权是独立的

D.只有总统制才能确保社会秩序稳定

19、钱乘旦《20世纪英国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变异》说“(英国)工党刚出现时,曾被当时的两大党(保守党和自由党)共同视为危险的敌人,特别是1918年工党发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正式纲领后,情况更是如此。但是工党在1924年和1929—1931年连续两次执政所取得的政绩表明,它不过是英国现存政治体制内的一支力量。这以后,工党就以两大党之一的面貌出现了,尽管其‘公有制’纲领从未取消,但实际上它并不打算全面执行。”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英国工党是资产阶级政党 B.英国工党就是英国的共产党

C.工党上台改变了英国政权的性质 D.工党上台的原因是30年代的大危机

20、2012年1月3日的共和党艾奥瓦州党团会议正式拉开美国总统大选帷幕,整个大选将历时一年,2013年1月20日新总统宣布就职。在此过程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公民彼得在本州的投票点投票选举奥巴马

B.美国联邦法院的大法官宣布总统大选结果

C.两党的总统候选人都未获得半数以上的选举人票

D.共和党候选人赢得了普选却输掉了总统

21、“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这是民国七年,刘大白写的《红色中华》中的几句诗,它的创作背景是

A.五四运动爆发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C.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D.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22、宋庆龄说:“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她话中的“国际局势”和“内部条件”是指

A.日本侵略加深和国内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B.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中共对孙中山的真诚帮助

C.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和五四运动的爆发

D.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蒋介石集团背叛革命

23、德国表现主义戏剧大师莱希特1948年的名剧《巴黎公社的日子》以巴黎公社为历史背景。该剧主题并非正面讴歌巴黎公社精神,而是冷静地回望,是对历史的反思:假如公社的领导者作出若干的决断,假如国际形势有着微妙的不同,假如起义的爆发提前或后延若干时间,都有可能形成完全不同的结果。但决定这些“假如”都不可能出现的客观原因是

A.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

B.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舞台,成为新的主力军

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指导国际工人运动

D.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还没有成熟到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24、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形容中国特殊模式的民主是以信任为连接纽带,以自上而下的政治领导和自下而上的公民参与为结构特征的“纵向民主”,是一种有别于以往西方所走的民主(“横向民主”)道路,使中国稳定转型,避免了以往西方为走向民主而造成的资源浪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的民主政治模式是最佳模式 B.政治协商是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C.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无需借鉴西方 D.“中国模式”应该在世界各国推广

25、周恩来1958年在青岛民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中国适宜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宜于建立也无法建立民族共和国。历史发展没有给我们造成这样的条件,我们就不能采取这样的办法。”这一论述

A.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缺乏历史基础 B.要求给予民族区域自治地区自主自治

C.旨在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合理性 D.表明建立民族共和国的时机尚不成熟

26、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材料强调不结盟运动国家

A.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了霸权主义的美国

B.不满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的激烈争夺

C.从反帝、反殖发展到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D.认识到发展民族经济与争取国家独立的重要性

27、围绕以下《外交大事记》的一块展板,四位同学展开讨论,其中观点正确的是

外交大事记



1981年底,中国明确表示肯定和原则支持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维和行动,并开始缴纳有关摊款。



1986年,中国政府应邀派人前往中东实地考察了“停战监督组织”。



1988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维和特委会成员。



1990年,中国首次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遣观察员,积极参加在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甲:中国发展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乙: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

丙: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丁:为中国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A.乙、丙 B.丙、丁 C.甲、乙、丁 D.甲、丙、丁

28、一位学者认为:“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存活能力的其它体系。”并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应出现于

A.英国光荣革命成功时 B.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时

C.世界两极格局确立时 D.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时

29、2011年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了“春”(俄、美新核裁军条约正式生效)、“夏”(英国伦敦社会骚乱)、“秋”(美国纽约“占领华尔街”行动)、“冬”(东盟首脑会议及东亚系列峰会在印尼召开)等重大事件。这些事件的背后反映出当今的世界形势呈现

A.乱象丛生,危机重重 B.“一超多强”的格局开始被打破

C.国际恐怖主义威胁世界和平 D.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30、为下图选择最恰当的标题



A.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趋势 B.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C.当今世界格局的两极化趋势 D.当今世界格局的单极化趋势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计40分)

二、综合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40分)

31、(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河南省邓州市地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界线上,境内有18个少数民族。约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第三个帝王——仲康,把他的儿子封到邓地,始有邓国,为姒姓。商代,武丁又封季父到邓国。周代邓国为曼姓侯国。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78年),楚国灭了邓国,邓地便成了楚地。因这一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便在这里置城邑,取名“穰”。楚怀王十七年(公元312年),韩国袭楚,夺取穰邑,穰便又属韩国。秦昭王十一年(公元前296年),秦国又打败韩国,攻下穰城,穰地又成了秦的属地。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初置南阳郡,穰、山都、涅阳属之。西汉时仍属南阳郡,辖今邓州市境内的穰、山都、涅阳、安众、乐城、朝阳等6县。

——《邓州志》

(注:方志提供大量社会历史史料,是历史研究不可缺少的参考书。)

材料二 某班研究学习小组搜集的史料及由此得出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英国组

1689年以后的英国离民主还远得很,英国的新政治体制无非是寡头政治。

——《欧洲文化史》

《权利法案》的规定……并不意味着英国已经成为一个民主国家。

——《全球通史》

17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上半期,英国民主化的趋势不断发展



德国组

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

第18条:(皇帝)“有创建法律之权”。

——《德意志帝国宪法》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度,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君主是实,立宪为虚



(1)根据材料一,指出夏商至秦汉,邓州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及你的依据。(4分)

(2)材料二中哪一组学生得出结论依据的是原始(第一手)史料?英国组结论的依据是否充分?说明理由。(5分)

(3)综上所述,我们在进行历史研究时应注意哪些问题?(4分)

32、(13分)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示意图)



北伐战争前夕中国政治形势示意图(1926年)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5分)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4分)

(3)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据材料三,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4分)

33、(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文精神与时代内涵

“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依据材料一分析,“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的内涵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原因。(5分)

材料二 太平天国与辛亥革命

太平天国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地主经济,使江南地区自耕农普遍增加。自耕农的增加,是活跃商品经济的有利因素。而地主阶级经过革命的打击,不少人“视田业为畏途”,把部分资金投入工商业,成为民族资本的一个来源。

由于太平天国打破了清朝的统治机器,爱新觉罗氏的皇权……不可能再建立起坚强的中央政府,从而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权力。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

(2)有人说:“没有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就不可能在1911年取得最终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帝制的巨大成就。”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此观点的合理性。(4分)

材料三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列宁在武昌起义后第一年,就明确预言:“在中国将出现许多个上海,中国无产阶级将日益成长起来。它一定会建立这样或那样的中国社会民主工党。”……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

——《怎样认识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关系》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运用以下四个词语以“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00字左右。)(5分)

辛亥革命 历史巨变 中国共产党 开天辟地

31、(13分)

(1)演变:从分封制转变为郡县制。(2分)

依据:《邓州志》记录了邓州历史上曾称“邓国”(周)、汉属“南阳郡”。(2分)

(2)原始史料:德国组的依据是原始史料。(1分)不充分,因为英国组并没有掌握18~19世纪的材料,而且其材料均为史学著作,含有作者个人好恶,不能完全反映历史真实;从结论看,材料选取不恰当、不充分,不能有力说明结论。(4分)

(3)注意问题:尽可能掌握更多的符合要求的原始(第一手)史料;搜集原始史料的同时应兼顾史学著作等二手史料,两者结合进行研究;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结沦必须建立在充分的客观史实的基础上。(4分,答出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32、(13分)

分)

33、(14分)答案:

(1)内涵: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2分)

原因:民族危机加剧,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3分)

(2)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和封建地主经济;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创造了条件。(4分)

(3)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历史巨变:推翻帝制;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壮大;宣扬了民主和科学,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中国革命出现开天辟地的变化。(5分)

相关资源:
·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第三次调研历史试题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辽宁省辽宁师大附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湖南省长沙县实验中学、汝城县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湖南省长沙县、攸县、醴陵、浏阳四县一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
·湖北省武穴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湖北省武汉市汉铁高级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六次周练历史试题
·浙江省杭州二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河南省实验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