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卷资源详情 ┊ | ||||||||||||||||||||||||||||||
| ||||||||||||||||||||||||||||||
简介:
上海市崇明县201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 史 试 题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所有答案必须做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共75分)1—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美国一中学历史教科书在谈到古代巴比伦对外贸易时这样写道:“远到印度和中国的商人都到巴比伦来经商”。如果这一论点成立,能为其提供直接证据的应是 A.古代中国的文献资料 B.古巴比伦的文献资料 C.古代中国的考古资料 D.古巴比伦的考古资料 2.人们常说四大文明古国,但近几十年来,国际学术界倾向于更具概括力的“四大文明区”的说法,那么古埃及属于“四大文明区”中的 A.东亚文明区 B.南亚次大陆文明区 C.东地中海文明区 D.中南美印第安文明区 3.雅典人认为他们的身体“是给他们的城邦使用的,好像不是他们自己的一样”。而他们培养自己的智慧,“其目的也是为着要给他的城邦作一点显著的事业”。从中可以看出雅典公民 A.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 B.绝对服从于城邦的需要 C.有着强烈的政治需求 D.在城邦中失去了自我 4.“When in Rome,do as Romans do.”是古代西方的一句俗语,中文一般翻译为“入乡随俗”。从这一俗语的最初来源来看,语境中的“do”最有可能是指 A.信奉天主教 B.为荣誉而战 C.尊重各国风俗 D.遵守法律制度 5.“他们信仰上帝,尊敬骑士,建立城堡与庄园,与阿拉伯人作战。”文中“他们”是指古代 A.希腊人 B.罗马人 C.法兰克人 D.蒙古人 6.英国“没有代表,不纳税”的政治传统源于 A.8世纪前期的“采邑改革” B.13世纪的“等级代表会议” C.17世纪中期的“长期议会” D.17世纪末期的《权利法案》 7.一位中国哲人所提出的“民为邦本”的思想,被日本学者宇野重昭称为“首次在世界思想史上明确表达了人民主义革命理论”。这位哲人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8.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里主要强调 A.分封制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 B.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 C.分封制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 D.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 9.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主要原因在于秦与西周的 A.国力差异 B.观念差异 C.制度差异 D.时代差异 10.如下图是西汉初年实行的地方管理制度。这一体制 A.吸取前朝教训,否定了秦的郡县制度 B.吸取前朝教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一致,巩固了刘姓王朝的统治 D.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背离,容易造成地方割据势力 11.中国历史上,与秦、南朝齐、宋同时并存的少数民族分别是 A.匈奴、鲜卑、契丹 B.契丹、鲜卑、匈奴 C.女真、鲜卑、匈奴 D.匈奴、契丹、满族 12.下面四幅我国东南沿海的历史地图中,与元代台湾情况相符的是 13.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这些“雄略之主”加强专制集权的相似措施是 A.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割削弱相权 B.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 C.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D.通过科举制和监察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 14.“《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是一场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社会改革运动 B.这是一场引领德国以及其他国家宗教改革的先驱运动 C.这是一场将矛头直接指向封建专制统治的社会改革运动 D.这是一场直接打击基督教会,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运动 15.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与卢梭的有些主张是相左的,其最主要表现在 A.是否愿意信仰上帝 B.代表的阶级不同 C.是否反对私有财产 D.是否反对君主制 16.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巴林顿·摩尔指出:“没有新的原则在17世纪的成功实施,就难以想象英国社会如何能够在18、19世纪和平地实现现代化”。这里“新的原则”是指 A.议会至上 B.和平渐进 C.自由平等 D.分权制衡 17.在1787年的制宪会议上,富兰克林一直在琢磨刻在华盛顿座椅上的太阳是日出还是日落,当他含着激动的眼泪在宪法文本上签字后,他说:“在我很高兴的知道,那是日出,而不是日落。”对材料中“日出”的理解最正确的是 A.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利于国家稳固 B.分权制衡,有利于维护民主制度 C.确定共和政体,促进美国经济发展 D.制定宪法,废除黑人奴隶制度 18.旅日学者宗泽亚在《清日战争》中谈到“历史的真实不能完全那些惯用的‘身陷绝境’、‘弹尽粮绝’、‘敌强我弱’、‘被迫撤离’等,颇有开脱战败责任的词汇。清日战争中,清军的处境恰恰与惯用语的状况完全相反……清国人……只在耻辱的呻吟中怨天怨地,最终未能从自身的弊端中找到正确的答案。”作者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中国的武器不如日本,敌强我弱 B.清军将士在战场上胆小怕死,离城而逃,主动撤离 C.北洋水师遭受重创,李鸿章避战自保 D.封建制度的腐朽,致使国民爱国意识淡泊 19.19世纪末,《时务报》发表了大批西方人看中国的文章(见下表),其主要目的是 类别 篇数 比例 列强在中国 215 47.4% 经济/财政/商务 87 19.2% 总论 19 4.2% A.希望得到列强支持 B.向国人介绍西学 C.揭露列强瓜分阴谋 D.为变法制造舆论 20.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国外移来”的政治制度是 A.君主专制 B.开明专制 C.君主立宪 D.民主共和 21.近年国内学术界对晚清历史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有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等,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应该是 A.社会变迁的角度 B.现代化的角度 C.社会思潮的角度 D.社会群体的角度 22.1918年法国的领导人这样说道:“我只有一句话,我以法国人民的名义,以法兰西共和国的名义,对回归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表示—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法兰西的敬意”。实现这一“回归”的条约是 A.《九国公约》 B.《凡尔赛和约》 C.《四国条约》 D.《五国海军协定》 23.“兹宣布,我国已存在可能导致广泛失业和产业解体的全国紧急状态,这使洲际贸易和国外贸易深受其累,影响了公共福利,并损害了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此美国国会通过了 A.《紧急银行法》 B.《全国工业复兴法》 C.《财产税法》 D.《全国劳工关系法》 24.1937年,美国《时代》杂志把蒋介石夫妇选为“1937年伉俪”。这一举措反映出美国 A.在冷战后需要中国加入西方阵营 B.肯定蒋介石对北伐战争的贡献 C.重视中国顽强抵抗日本侵略行动 D.非常认可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 25.史家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领袖的性格:丘吉尔“有想象力但不稳定”,罗斯福“天真而喜欢喊口号”,他们并不比“往往情绪失常而暴怒”的希特勒更明智。对于这种说法,以下理解何者较为适当 A.这位史家的说法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陈述,可以采信 B.这个说法只是这位史家的片面的主观意见,不足采信 C.这是史家从特定角度评论历史人物的结果,可以作为参考 D.可见当时各国领导人都不明智,因而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26.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年代 全民 集体 公私合营 私营 个体手工业 开始年 41.5 3.3 4 30.7 20.6 结束年 54.5 17.1 27.2 0.04 1.2 表中的统计信息反映了下列哪组年份的经济状况 A.1949,1952 B.1952,1956 C.1966,1976 D.1978,1982 27.路遥《平凡的世界》:“(1976年,孙少安因给社员分自留地受到批判)一声长叹以后,又迈开两条壮实的长腿走向前去……痛苦,烦恼,迷茫,他的内心象洪水一般泛滥。一切都太苦了,太沉重了,他简直不能再承受生活如此的重压。”材料中“社员”的“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合作社 B.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农村人民公社 D.农民互助合作社 28.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国家实力的消长 C.军事冲突的加剧 D.敌对意识的淡化 29.右图是1987年美国《时代》的封面,这幅漫画的寓意是什么 A.美日之间存在激烈竞争 B.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C.两极格局已经瓦解 D.美国经济严重衰退 30.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逢10纪念,也是历史传统。今年,不在此列的是 A.甲午战争结束 B.《联合国家宣言》发表 C.雅尔塔会议召开 D.亚非会议召开 (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1.“如果说商、周之书多是可靠的,那么所传虞、夏之书则多为后人的追述。再往前面追溯便只有零散的传说……,在考古学发生以前,人们不可能获得任何真实的知识,只能构建一个可以任意驰骋想象的神话世界。”——袁行霈《中华文明史》对此言论理解最准确的是 A.目前所见虞、夏之书均属于传世文献,信度值得商榷 B.考古学发生以前的神话世界虚无缥缈,没有历史价值 C.商周两代之书中因有当时文献的记载,信度大为提高 D.历史的认知随着材料的丰富和方法的拓展而不断清晰 32.历史学家哈孟德夫妇说:“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也带来了物质力量相伴着的无穷机遇。……然而,这次变革并没有能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相反,工业革命使千百万群众身价倍落,而迅速发展出一种一切都为利润牺牲的城市生活方式。”对这句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A.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差距扩大 B.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加速城市化进程 C.社会文明进步应体现社会整体均衡发展 D.工业革命的全部目标在于发展现代经济 33.据史载:“明太祖时期有17个国家遣使135次前来中国;明成祖时期共有60多个国家遣使245次来中国。”对此现象解释较为正确的是 A.诸国朝拜天子,讨得赏赐 B.诸国被迫来朝,效忠大明 C.诸国仰慕天朝,获取更多利益 D.诸国依附天朝,获得政治庇护 34.鸦片战争后,日本人惊呼:“何故堂堂仁义之大清国败于无礼不义之丑虏英国?”(《日本历史19开国与攘夷》)对此理解最确切的是,日本 A.对英国持蔑视的心态 B.为中英冲突幸灾乐祸 C.震惊中英之战的结果 D.推崇中国的儒家文化 35.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之丽芙照像馆。”这则材料反映了 A.剪辫易服难以推广 B.变革心态新旧杂陈 C.传统精华悉心保留 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二、非选择题(共75分) 36.极盛时代(10分) “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同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对照得那样地鲜明……在唐朝,中国的极盛时代……中国呈现了繁荣、幸福和文艺活跃的景象远在任何同时代国家的前头。以致在文明史上立刻引起一些最有意思的问题。中国由于迅速恢复了秩序和统一而赢得了这个伟大的领先。”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世界史纲》 问题: (1)依据材料,概括作者对唐朝的评价。(2分) (2)试用所学知识论证作者的观点。(8分) 37.解读《大宪章》(16分) 1214年,约翰王在法国吃了败仗,丢掉很多土地,回来后要求英国贵族继续跟他去法国打仗,贵族趁机提出要求,要他遵守封建规范,约翰不接受,贵族们就拿起武器反抗;约翰王打不过他们,只好坐下来谈判,于是就在1215年签署了《大宪章》。以下是节选: 第39款:“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第40款:“余等不得向任何人出售,拒绝,或延搁其应享之权利与公正裁判。” 中国英国史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钱乘旦先生对《大宪章》有如下论述: “《大宪章》也曾被遗忘,莎士比亚(1564~1616)写的历史剧《约翰王》,就根本没有提《大宪章》,这就证明那个时代的人已经不把《大宪章》当回事……直到17世纪才被重新解释,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 问题: (1)从《大宪章》的签署看出,英王与贵族是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如何形成的?(4分) (2)第39、40款被认为是对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项条款,概括其核心思想。(4分) (3)为什么莎士比亚那个时代的人不把《大宪章》当回事?(4分) (4)为何《大宪章》到17世纪才被重新解释,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4分) 38.中西瓷器(12分) 16世纪开始欧洲大量购买中国瓷器,中国拥有世界瓷器市场的全部份额。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纹章、广彩等众多的外销瓷品种,不断提高的釉上彩技术为生产具有欧洲装饰风格的瓷器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其间,欧洲人不断模仿中国瓷器,但质地相差甚远,直到18世纪初,欧洲陶瓷才真正诞生。 18世纪中期,欧洲各国相继建立皇家瓷器厂,德国麦森的硬质彩绘瓷、法国的软质彩绘瓷、英国的骨质瓷大放异彩,它们更加符合欧洲人审美情趣,胎薄、光泽度等也直追中国瓷。1769年,英国建立了欧洲第一条瓷器生产线,规定此线必须贯彻工厂制度并全面实行劳动分工。到18世纪后期,各国纷纷提高华瓷进口税,同时欧洲瓷还出口到美洲、中东地区。仍处于手工作坊阶段的中国制瓷业,逐渐丧失了技术垄断优势,出口主要对象由欧洲转为美洲,到19世纪初,几乎只剩下东南亚地区了。 19世纪中叶以后,欧洲开始向中国大量出口瓷器。欧洲瓷只付税5%就可销售,到19世纪末国内开始出现欧洲人开办的瓷器工厂,其产品成本低、售价低。当时有人谈到洋瓷时慨叹道“夺我外洋之销路犹以为未足,进而夺我国之销路矣”,中国制瓷业就此衰落。 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叙述中国和欧洲在瓷器贸易中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从中你有何启示?(12分) 39.“经济全球化”(12分) WTO前总干事鲁杰罗曾在会见中国龙永图部长时说:“二战后,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的‘无国界经济’正在全球范围内形成。”请结合所学史实,阐述这一观点。 40.一份奏折(25分) 1876年,中国第一任外交公使郭嵩焘和副使刘锡鸿出使英国;1877年副使刘锡鸿向国内寄送秘密奏折,整理了郭嵩焘的十大罪状;面对郭、刘之间的矛盾,清政府于1878年中止两人的外交使节,令其回国。以下为秘密奏折的内容: (奏折密告郭嵩焘)“十大罪状” (1)“向英人诋毁时政,谓中国将作印度,将被吞并于英俄”; (2)与威妥玛“尤其亲昵”,“忽相愤争如仇敌”; (3)效洋人尚右,并曰“我这便是时王之制”; (4)谓朝廷御用旗色镶黄正黄“其色不佳”; (5)“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国主致敬”!(巴西国王访英国,郭嵩焘应邀参加巴西使馆举行的茶会,当巴西国王入场时,郭嵩焘随大家一同起立。) (6)对洋人“过示卑恭以求悦,不复顾念国体”; (7)衣冠举动如学洋人用洋伞、捧戏单、以指击案,奉客用银盘银罐盛糖酪,披洋服,等等,“不以忘本为耻”。 (8)令小妾学洋语,四处应酬,败坏中国闺教; (9)与威妥玛接晤,“往往闭门密语,不知何所商谍”; (10)国家逾格以待,“犹心怀怏怏,动辄怨望”。 ——熊月之《论郭嵩焘与刘锡鸿的纷争》 (注:郭嵩焘:首位驻外使节,1876年任驻英公使,1878年兼任驻法使臣,洋务派代表。 刘锡鸿:1876年任驻英副使,顽固派代表。 威妥玛:1869年至1882年任英国驻华全权公使) 问题: (1)依据材料,概括刘锡鸿密告郭嵩焘“罪状”涉及哪几方面?理由是什么?(6分)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份奏折出现的原因。(4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怎样看待这份奏折?(15分) 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共75分)1—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A D C B B A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B C D A A D D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B B C C B C B A B 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力0、1、1、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得分 3分 1分 1分 0分 31 D A C B 32 C A B D 33 C A D B 34 C A D B 35 B C D A 二、非选择题(共75分) 36.极盛时代(10分) (1)评价:与同时代的西方相比,唐朝时期的中国极盛并处于领先地位。(仅写“中国领先、中国极盛”1分) (2)论证:论证同时期的西欧,采邑改革促进了封建制度的发展,经济上以封建庄园制为主,政治上长期处于王权羸弱、分裂割据的状况。(2分) 唐继隋统一之后,不仅巩固了大一统局面,还创造出了中国古代史上辉煌灿烂的大唐气象。(1分) 政治制度: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贞观之治”展示的统治者虚怀若谷、开明廉洁的形象,成为后世王朝效法的榜样。(1分)社会发展:“开元盛世”,政治清平、社会安定、经济高度繁荣,国力强盛,文化灿烂,社会出现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1分)民族关系:大唐王朝以宽容开放的心态平等对待周边各族,如唐蕃和亲,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臻巩固。(1分)对外关系: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通过丝绸之路与世界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长安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会;儒学辐射东亚,中国文化成为东亚中华文化圈的核心。(1分)的确,唐朝时期的中国以其先进的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出独特魅力。(1分) 37.解读《大宪章》(16分) (1)关系:封君与封臣之间的契约关系,双方都要遵守。(2分) 形成:采邑改革后封建等级制度发展(2分) (2)思想:限制国王权力,保障自由、财产权益和法律平等,成为英国法治的里程碑,也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4分) (3)原因:莎士比亚时代英国君主专制,相对于封建割据而言,王权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支持。王权继续打击割据势力,推行重商主义,支持海外扩张、宗教改革等,促进社会发展。国王基本遵守议会传统。(4分) (4)原因:17世纪上半期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相当发展,宗教改革,建立英国国教。但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宣扬“君权神授”,迫害清教徒,实行专卖制,直接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他们渴望废除君主专制,发展自由资本主义。《大宪章》成为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旗帜,证明反对国王有道理,是遵守传统。所以,才被重新解释。(4分) 38.中西瓷器(12分) 变化原因:16世纪—18世纪初,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中国瓷器在欧洲热销。中国制瓷业历史悠久,工艺精美,这时期中国制瓷业在海外市场的刺激下得到进一步发展,而欧洲制瓷技术仅处于模仿阶段。因此质地优良的中国瓷器垄断世界市场。(4分) 18世纪中期—19世纪初,得到政府支持的欧洲制瓷业,在质量和艺术样式上赶超中国,工业革命后采用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也促进了其发展。而中国制瓷业在技术、生产组织等方面却无新的突破,中国瓷器与欧洲的竞争中,所占世界市场份额越来越少。(4分) 19世纪后半期,中国遭受列强经济侵略,欧洲获得在华关税特权和设厂的权利,其产品更具竞争力。致使中国瓷器不仅丧失海外市场,连本土也成为欧洲洋瓷倾销市场。(2分) 启示:世界瓷器贸易的变化表明,在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世界大潮中,只有积极变革,才能发展进步。(2分)(言之有理即可) 39.“经济全球化”(12分) 阐述:以原子能的利用和互联网的发展为推动的科技革命带动着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2分) 二战后,在美苏两极体制下,经济全球化实质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关贸总协定,形成了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构有力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贸易自由化发展。冷战结束,真正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到来。(2分) 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崩溃,发展中国家建立七十七国集团,要求解决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主张建立新型的国际秩序。(2分) 二战后西欧各国走联合自强之路,欧共体到欧盟的发展,体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全球化的趋势,并为其他区域的经济联合提供了成功范例。(2分) 东盟、欧佩克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出现也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区域经济基础上,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加快。在此浪潮下,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在联合国的推动下,《京都议定书》的签署,体现了人类共同面对和解决全球化问题的决心和行动。(4分) 40.一份奏折(25分) (1)方面及理由:A:对本国的态度,如1、4、10,认为郭自贬中国,强调中国的危机,并且对本国有抱怨。 B:对中国礼制、外交礼仪问题,如2、3、5、6、9,,认为郭在很多方面背叛了中国的礼制。如外交中的言谈举止,过度谦恭,有违大国风范,有秘密外交的嫌疑。 C:个人生活方面,如7、8,完全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 (2)外因:19世纪中后期,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工业革命普遍出现,西方势力增强,急于扩大海外市场,中国他们侵略的主要目标。在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2分) 内因:19世纪中期,清政府在内忧外患,改革派兴起洋务运动,以富国强兵为目的,部分学习西方。但遭到一批守旧派官员的激烈反对,困难重重。(2分) (3)评分标准:分四项评分:观点、史实、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观点(3分) 水平1:能够从不同视角提炼观点。(3分) 奏折体现的郭、刘对待西方文明的分歧、矛盾,凸显出中国知识分子面对异质文明的冲突所出现的两种不同回应,也是中国士大夫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两种基本价值取向,却是“殊途同归”:维护国家利益。出使中断折射出中国社会转型之艰难。 水平2:能依据奏折内容或影响提出观点。(2分) 奏折所反映的郭、刘二人对西方文明不同的态度,折射出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冲突。 水平3:脱离材料,或罗列材料,复述教科书的观点。(1分) 郭嵩焘的做法是正确的,刘锡鸿是错误的、落后的等。 水平4:无观点,或观点与文本无关。(0分) 评分项二:史实(5分) 水平1:能提取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奏折产生的背景、立场等史实建立联系,且中外史结合,三个以上史实。(5分) 水平2:能从材料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3分) 水平3:能从材料中提取直接的信息。(2分) 水平4:没有使用材料信息。(0分) 评分项三:论述(5分) 水平1: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述。(5分) 水平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3分) 水平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1分) 水平4:回避问题(0分) 评分项四:组织(2分) 水平1:叙述成结构,至少三段,格式正确。(1分) 水平2:叙述连贯通顺(1分) 水平3:仅能罗列史实(0分) 注:有观点而无史实者,给1分。 通达教学资源网 http://www.nyq.cn/ | ||||||||||||||||||||||||||||||
::立即下载:: | ||||||||||||||||||||||||||||||
|
下载出错 | |||||||||||||||||||||||||||||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