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卷资源详情 ┊ | ||||||||||||||||||||||||||||||
| ||||||||||||||||||||||||||||||
简介:
德阳市高中2013级“一诊”考试 历史试卷 第I卷 (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24小题,每 小题2分,共48分。) 1.周代以“天圆地方”的传统认知为基础,在理论上将天下看成九块,寓意王在中央,八方来 效。这种观念推动了 A.专制主义的发展趋向 B.大一统观念的形成 C.宗法等级观念的形成 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2.汉代前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至汉朝立国,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就需要某种 理论的支撑。后来,适应这一“需要”的是 A.“民贵君轻”说 B.“五德始终”说 C.“知行合一”论 D.“天人感应”说 3.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 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 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佛图户”的大量存在导致了 A.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 B.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 C.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 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4.自唐初至武后时期,主要派遣御史监军。玄宗开始,改派宦官监军,一方面派宦官担任出征 军队的都监,另一方面在各藩镇设置监军使,以监护将帅,控制军队。这一变化反映了 A.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 B.军事指挥系统的紊乱 C.地方割据势力的削弱 D.中央权势集团的消长 5.宋真宗成平年间,朝廷申明禁约:“禁内外臣市官田宅(政府出让的公屋)。”宋仁宗天圣七 年,宋政府又出台政策:“诏现任近臣除所居外,无得于京师置屋。”据此推断,宋政府力图 A.变革政府职能 B.维护市场稳定 C.控制城市规模 D.防止贫富分化 6.北宋旧制,凡往告状者,必须先将状纸交给守门的府吏,再由府吏转呈,府吏往往借此敲诈勒 索。故,包拯权知开封府时规定,告状者可直接至公堂见官纳状,自陈冤屈。这一做法有利 于 A.提高行政效率 B.改变三冗局面 C.精简司法机构 D.根除官吏贪腐 7.元代以前的地方行政体制。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为解决这一 “缺陷”,元代 A.推行土司制度 B.建立行省制度 C.简化行政层级 D.实行省官互迁 8.明洪武28年规定,凡洪武27年以后新垦的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征税)~若有司增 科扰害者罪之”。这些措施 A.导致了土地兼并加剧 B.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C.加重了生态环境压力 D.增加了农民的税赋负担 9.王阳明在主持山东乡试时,引用《论语》中“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作为试题。这 体现了他 A.强调知行合一以遏止伪善 B.传播致良知以提高修养 C.借助科举以灌输心学理论 D.秉承道统论以维护纲常 10.清代尚书汪由敦曾说,明代士大夫奏章往往言辞激烈,或指斥皇帝、或弹劾高官,目的多是 沽名钓誉,不符合为臣之道。这一观点表明汪氏 A.鼓励清代官员谏诤 B.力图维护君主的权威 C.反对当时的文字狱 D.赞赏明代的清明政治 11. 1816年,英国阿美士德使团访华时被要求磕头以谢皇恩,经争取后改为单膝下跪叩头三 次。在颐和园等待接见时因天气炎热要求稍事休息,清廷官员认为不能让皇帝久等而将其 斥骂。这一现象反映出 A.对外政策的松动 B.文化专制的加强 C.朝贡体制的破产 D.天朝心态的延续 12.右图照片是1920年燕京大学学生俱乐部成员合影。 该图能够反映 A.学生服饰已经完全西化 B.英美控制中国高等教育 C.平等观念在教育上实践 D.中国教育的平民化倾向 13.《轮船招商局章程》中写道,“中国官商久不联络,在官莫顾商情,在商莫筹国计。夫筹国 计必先顾商情,倘不能自立,一蹶不可复振。”这一观点 A.体现了中体西用论 B.有利于船舶业发展 C.蕴含了商战的思想 D.抨击了官商的勾结 14.赫德管理下的中国海关按照英国模式运作,廉洁高效、税收累增。恭亲王奕新感叹说:“中 国官员均不可信,幸海关有诚实之外国人”。这反映出 A.列强的侵略改变了中国的对外政策 B.海关成为中外交往的重要对话渠道 C.引进西方模式成为当时的社会共识 D.清政府内部对西方的认识出现分化 15.有学者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伪道德,正是觉得‘神圣’的要求太高,很难企及,结果 就硬撑门面,就伪装为善……而‘虚伪’恰恰是对人性破坏最烈、腐蚀最大的毒剂。”在此, 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 A.揭露了旧文化的缺失 B.夸大了对人性的赞美 C.颠覆了国人的道德观 D.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 16,下图内容摘编自1908年《图画新闻》。
这反映了当时 A.官府任意干涉社会生活 B.社会舆论关注男女同题 C.媒体报道比较客观公正 D.传统观念影响司法判决 17.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半致以上的土地仍然 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IO%的地主富农手中。这一事实可以说明 A。国民党联合各阶层进行北伐的必要性B.工农武装割据在中国实践的必要性 C。国共合作抗日局面最终形成的可能性D.革命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的可能性 18.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学者宣称西方文化是儒家所批判的霸道文化,东方文化是儒家理 想的王道文化,日本是东方文化代表,是王道的化身,日本为建立“王道乐土”而进行“大东. 亚圣战”,以拯救亚洲国家。这些言论是为了 A.在沦陷区推奴化教育 B.美化法西斯主义行径 C.表达种族主义的诉求 D.论证日本民族中心论 19.读表1.为解决表格所示问题,中国政府 A. 实行统购统销政策 B.加速发展工业建设 C.全面推行土地改革 D.实行全民公私合营 20. 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的价格双轨制,是指同一产品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定价,计划外 部分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制度。这反映了我国 A.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B.经济体制转型的发展趋向 C.政府职能管理范围逐步缩小 D.积极融入全球化市场体系 21.为了对抗国际奥委会,中国和印尼等国1962年倡议举办新兴力量运动会,得到部分亚非国 家的响应。国际奥委会则宣布封杀新兴力量运动会,新运会最后仅举办了一届。这反映了 当时中国 A。外交形势逐渐改观 B.打开了外交新局面 C.外交依然面临困境 D.处于完全孤立境地 22.“希腊民主城邦的宪政决定了普通公民具有在公共场合发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任何人 都是不可少的……要学会如何辩论,这就要求有一种较高层次的教育。”这表明古希腊城 邦的民主宪政 A.推动了自由观念的形成 B.提高了公民参政积极性 C.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素养 D.促进了教育体制的完善 23.罗马法律规定,“抗辩是赋予被告的一种辩护手段。因为往往会发生这种情形,即原告所 提起的诉讼本身是有合法根据的,但是对被告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为驳回原诉,你有权 提出基于胁迫或欺诈的抗辩,或基于事实之抗辩。”这一规定反映了当时的罗马法 A.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B.坚持司法公正的原则 C.既果板而又有弹性 D.维护贵族利益的宗旨 24.西塞罗说,“苏格拉底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了回来,引入城邦甚至家庭之中,使之考虑生 活和美德、善、恶的问题”。他旨在说明苏格拉底 A.主张哲学研究的主体是人 B.发扬光大理性主义精神 C.追求功利主义的思想倾向 D.将美德与知识有机结合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本卷共5个小题,共48分,第25、26、27三个小题为考生必做题.第28、29题两个小题为考生 选做题 25.(1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佛教文化是汉唐时期输入中国的外来文化的主体。佛教哲学的思辨之繁富与巧 密超过中国传统儒学以及魏晋时期流行的玄学。因此,到东晋南北朝时代,佛教已经成为中国 最有影响的宗教。当然,中国人对于佛教哲学并非不加改造地照搬,而是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 时,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相继崛起于隋唐时期的禅宗、天台宗、华严 宗、净土宗。便是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宋、明时期,新儒擘派又从佛学中汲取养料,使之与易、 老、庄三玄相糅合b传统儒学与外来佛学相摩相荡,终于产生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 宗——宋明理学,构成“儒释道”三足鼎立的中国传统文化。 ——摘编自张岱年等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在明束的西学东渐中,耶稣套士利玛窦发现士大夫在中国具有特别的影响力,乃 选择上层路线,注意与官僚、士大夫接触,以扩大自己的影响。由于儒学是当时中国的官方意 识形态,他还采取“合儒”的传教策略:“知儒教之不可攻破,则附会六经中上帝之说以合于天 主,而特攻释氏以求胜。”利氏确立的这些传教策略在当时得到了较好的贯彻,传教士在中国 站稳了脚跟。明清鼎革之后,耶稣会迅速与清朝合作,但在遭遇“康熙历狱”,尤其是礼仪之争 后,罗马教廷否决了利玛窦的传教路线,造成官方的禁教,乾隆以后,天主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渐次式微。 ——摘编自邹小站著《西学东渐:迎拒与选择》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佛教在华传播的历程,(3分)并简析其对古代中国 社会产生的影响。(6分) (2)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唐时期佛教与明末清初天主教在华传播手段 的相似之处.(2分)并简析天主教在华传教结局与佛教相异的原因。(6分) 26.(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袁政府接受“二十一条”被国人视为奇耻大辱。(1915年)5月9日,北京总商会 通电全国各省商会,痛陈“我国民苟欲自列于人类,五月七日之耻,此生此世、我子我孙,誓不 一刘相忘!今请自本年五月七日始,我四万万人立此大誓:共奋全力,以助国家。”数日之间, 北京总商会的通电在全国各地散发,各主要报章无不一再疾呼“勿忘国耻”!一时间,国耻茶 壶、国耻花瓶、国耻扇、国耻摄影等,无所不有。另一方面,在此全国群情激愤之时,纪念国耻的 活动有时也流于形式:杯箸上刻国耻纪念而花酒照样吃;舞台广告皆书国耻字样而戏照样看; 特别是麻将牌刘上国耻纪念后照样打。无怪乎有人叹息道:如此乐不可支,则对国耻其实又 “愤于何有”。 ——摘编自罗志田著《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
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一,概括指出民国时期国耻纪念的特点.(4分)并对国民政府时期国耻 纪念活动的变化予以评析。(6分) 27.(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研究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思潮的时候,形成了三种基本的研究范式:一是“激进 一保守”范式,即主张西化、欧化或苏化,认为传统性与现代性是二元对立的关系;二是“抗拒 一调适”模式,即主张以传统去适应、调节和融合现代化,凸显中华文明的主体性;三是“传统 的发明”范式,即认为要想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赋予源于西方的现代性以一种中国主体的 身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现代性的生长点。下图是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思想演变过程示 意图。 结合上图并运用相关史实,选择上述一种研究范式进行探讨。(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 论结合,逻辑严谨) 请考生在第28、29两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 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28.(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为解决财政困难,汉武帝于公元前129年提出了“入物有补官,出货者除罪”。然 而富商大贾不愿听从政府号召……故汉武帝又于公元前119年颁布了算缗告缗令(算缗:征 收财产税;告缗:反商人瞒产漏税的一种强制办法)。规定:“诸贾人末作、贳贷(高利贷者)、买 居邑稽诸物(囤积居奇者)及商以取利者,虽无市籍,各以其物自占,率缗钱二千而一算(货币 单位),诸作有租及铸,率缗钱四千一算;非吏比者三老、北边骑士,轺车一算,商贾人轺车二 算,船五丈以上一算;匿不自占,占不悉,戍边一岁,没入缗钱,有能告者,以其半畀(分)之;贾 人有市籍者及其家属皆无得籍名田以便民,敢犯令,没入田僮。”在告缗令贯彻实施之后,“中 家大抵皆遇告”,由当时以严酷著称的杜周负责审理全国告缗案件。其结果正如《汉书·食货 志》所云:“得民财物以亿计,奴蜱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于是商贾 中家以上大抵破,民蝓(同愉)甘食好衣,不事畜藏之业,而县官以盐铁缗钱之故,用少饶矣。”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汉武帝税收政策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税收政策的影响。(9分) 29.(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理论与实践 材料 代议政体者,封建之变相。其上王贵族院,非承封建者弗为也……不悟彼之去封建 近,而我之去封建远。去封建远者,民皆平等;去封建近者,民有贵族黎庶之分。与效立宪而使 民有贵族黎庶之分,不如王者一人秉权于上……美之丁口七千有余万,视震旦(中国)五不当 一,其地三千万方里,视清所据疆土四分而三,视震旦本部以倍,然犹众建联州各为宪法,其议 员亦无等差高下,然詹分布得均耳。震旦不分为联州,多选议召喧呶(争吵),少选议员则与豪 右……若一日分为联州,其遂(远)离则愈甚,而南北美之战争将亟见于汉土,于民族主义善反 矣……若就民生主义计之,凡法自上定者,偏于拥护政府;凡法自下定者,偏于拥护富民。今使 议院尸其法律,求垄断者,惟恐不用,况肯以土田平均相配……为吾党之念是者,其趋在恢廓民 权。民权不借代议以伸,而反目之埽地,他且弗论。君主之国有代议则贵贱不相齿,民主之国 有代议剥贫富不相齿,横于无阶级中增之阶级,使中国清风素气,因以摧伤,虽得宰制全球,犹 弗为也。 ——引自章太炎《代议然否论》(1908年)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章太炎关于代议制的主张及其理由。(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认识章太炎关于代议制的主张。(6分) 德阳市高中2013级“一诊”试题 历史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第I卷 选择题(共48分)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25.(17分) (1)历程:汉代佛教传人中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迅速:隋唐时期逐渐本十化;宋 明时期,佛儒道相互渗透,形成三教合流局面。(3分) 影响:丰富了中国的传统哲学体系(或文学艺术);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 式;丰富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成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答出3点给6分) (2)相似之处:通过吸收儒家思想,借助传统儒学在华传教。(2分) 原因:封建君主专制的压制;天主教与儒学的文化冲突;罗马教廷传教策略的失误;明 清的闭关锁国政策。(答3点给6分) 26.(10分) 特点:由民间自发到政府主导(由流于形式到日益规范);纪念日的调整与时代背景 紧密联系(由流于形式到日益规范)。(4分) 评析:①20年代国耻纪念活动反映了国共十年内战期间政治斗争的要求,不利于反 对日本侵略;②30年代,国耻纪念活动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反映, 推动了抗战动员活动的展开;③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期间,国耻纪念活动是动员全民族抗战 的需求,为争取抗战的最终胜利做好了宣传准备。(6分) 27.(10分) 评分标准: 参考示例:探讨“抗拒一调适”研究范式。 ①该范式强调以传统为主体去调节和适应现代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如,鸦片战争 前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仍坚持了传统儒家思想的正统地 位;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提出了“中体西用”思想,只学西方先进的技术,仍顽固坚 持传统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指出以圣贤义理之 学为根本,博采西学以挽救瓜分危机,扩大了学习西方的领域,但仍然继续突出了传统儒 家思想的主体地位。 ②该范式没有看到中国传统性与西方现代性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如,义和团运动 盲目抵制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明来全盘否定中国文 化。 ③该范式没有看到西方现代性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日益增强的影响力。如,从地主 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的学习西方器物,到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学习西方政制,再到 新文化运动的学习西方文化,学习西方的层次不断深化,西方现代性在与中国传统性的较 量中日益占据上风。 28.(15分) (1)特点:从协商互利到打击剥削(或打击范围不断扩大);体现重农抑商原则(或以 工商业者为主要对象);以严刑峻法为手段;借助民间监督。(答三点给6分) (2)影响:增加了政府收入,缓解了财政危机;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西汉统治;打 击了富商大贾,缩小了贫富差距;利于抑制土地兼并,有利于农业发展。(答两点给4分, 答三点给5分) 导致了中等家庭大量破产;一定程度地阻碍了工商业发展;影响民众生产的积极性; 助长了不良风气,易造成社会混乱;容易导致官吏腐败。(答两点给4分) 29.(15分) (1)主张:反对实行代议制。(2分) 理由:中国的分封制早已废除,没有条件实行代议制;(2分)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 不适合实行代议制;(2分)议会立法被统治者垄断,难以维护平民利益;(2分)代议制不 利于实现三民主义。(1分) (2)认识:其主张有一定的进步性。其对西方代议制弊端的担忧,有利于避免重蹈西 方社会的悲剧;其主张有揭露清政府伪预备立宪的意图,有利于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 治。(3分)其主张有一定的局限性。章太炎对西方代议制缺乏全面的了解,倾向专制政 体,容易造成思想混乱,不利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3分) 通达教学资源网 http://www.nyq.cn/ | ||||||||||||||||||||||||||||||
::立即下载:: | ||||||||||||||||||||||||||||||
|
下载出错 | |||||||||||||||||||||||||||||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