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三历史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历史
文件大小 162KB
所属分类 高三历史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6/4/8 21:39:13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简介: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十二月检测

高 三 历 史 2015.12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试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合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领地国家”与“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大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下列中国古代王朝中属“领地国家”的是

A.西周 B.秦朝 C.唐朝 D.清朝

2、“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派?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3、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A.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B.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4、宋代的婚俗中,“娶妻不顾门第,直求资财”的风气盛行,在通婚书上要写明男女家中财产状况,嫁娶论财的表现十分明显。在迎亲之前,南方要送花粉一类的东西“催婚”,女家要用帐幔、被褥之类的装点新房,称为“铺房”。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

A.婚姻观念发生显著变化 B.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C.儒家思想对婚姻的影响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5、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止勿贵,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止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贱。”材料表明王夫之

A.反对政府对粮价的干预 B.主张加强政府调控以平抑粮食价格

C.主张工商皆本 D.征收工商税以减轻农民负担

6、右图中的“福”字被称为“天下第一福”, 为清朝康熙皇帝御笔亲书。就其书体而言,这一书体的特征是

A.结构形体严整 B.笔画简约,勾连不断

C.注重写意传神 D.兼具审美和实用价值

7、19世纪末,一位美国商人来到中国。此时,他可能 ①按中美协定税率交纳商货的关税 ②参观英国人在重庆开设的工厂 ③在各国“势力范围”内自由贸易 ④到北京东交民巷拜访驻华使馆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里谈到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这段话反映了梁启超

A.宣传实业救国的思想 B.主张君主立宪

C.受社会契约精神影响 D.提出救亡图存的要求

9、依据下列四幅图片反映的内容归纳出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汉阳铁厂? 京师同文馆



武昌起义 《新青年》

A.表现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B.说明了中国民主共和的必由之路

C.探寻了近代化的发展道路?? D.找到了经济政治与思想发展之路

10、1940年10月1日,日本内阁制定的《国土计划设定纲要》中提出日本本土着重发展军事工业、机械工业和精密机器工业;中国东北着重发展电气工业、矿业和部分机械及轻工业;在中国华北,注重制盐和矿业的开发;华中允许某种限度的轻工业发展;内蒙古以发展羊毛业为主,华北发展棉花,华中则要限制生产可与日本农作物竞争的农产品。该纲要说明

A.日本强化中日间的经济合作物资交流

B.日本要有步骤地在中国推进工业化进程

C.以日本的本土经济带动东亚经济发展

D.将占领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经济体系

11、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下列地方曾经为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的是

A.上海、 延安 B.上海、广州 C. 广州、延安 D.南京、西安

12、历史教科书总结说:“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对此某学生提出:“毛泽东出身农民,他却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书上明显错误。”对上述观点最合适的理解是

A.教科书只是出自某些专家的“一家之言”,结论不一定合理

B.教科书只是就一般规律作出判断,毛泽东是个特殊现象

C.太平天国运动和毛泽东所处的时代不同,结论差异合理

D.该学生对“农民阶级”这一概念理解片面,结论错误

13、1884年《点石斋画报》创办,上至朝政大事,下到市井百态,包括各国风俗、火车轮船及声、光、化、电等近代科学知识均有报导。多为一事一画,上文下图。“故士大夫可读也,下则贩夫牧竖,亦可助科头跣足(意:无拘无束)之倾谈;男子可观也……螓首蛾眉(指女子),自必添妆罢针余之雅谑。”该刊物创办时

①注重读者群体的广泛性 ②有可能介绍德国制造世界上第一辆汽车的情况

③呈现形式通俗、平易 ④在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4、中国人过年有写对联的习惯,一副好对联往往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下列对联所反映的时代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②“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③“柳暗花明万木春坚持科学发展喜桑田好雨,鹏程丽日三十载促进市场繁荣庆经贸惠风”

④“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④②①③ D.②①④③

15、20世纪70年代初蒋介石曾声明:“我们……宣布退出我国所参与缔造的联合国。同时声明,对于本届大会所通过的此项违反宪章规定的非法决议,中华民国政府与全中国人民,决不承认其有任何效力。”材料表明 ①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②美国政府已经放弃了对台湾的支持和控制 ③蒋介石决意走台独道路 ④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益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③④

16、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带有司法独立意义的内容写入公报,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讨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问题,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下列对于中国民主法治的发展历程表述正确的是

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张建立美国式的总统制共和制

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开始成为国家的主人。

③文革期间建立的“革委会”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中的一次大倒退

④1982年全面修订宪法,将“依法治国”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③

17、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B.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C.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D.使宗教神权、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沉重打击

18、读下面“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关税率表(单位:%)”

国家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日本



1926年

4

12

12

20

16



1931年

10.0(1932年)

38.0

40.7

53.0

24.0



据表格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资本主义国家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大量输出商品

B.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空前的经济战

C.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筑起关税壁垒,加剧了大战的爆发

D.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以摆脱危机

19、哈佛大学教授弗格森将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的坍塌视为“世界经济的转折点”。其主要依据是

A.不诉诸武力的冷战方式保障了经济的安全

B.德国的再次统一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C.冷战秩序的瓦解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D.冷战秩序的瓦解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0、从工业革命到2010年发达国家的排放占世界总排放量的70%,发展中国家占了30%。 2011年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巴西、印度、南非和中国组成的“基础四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应率先大幅度减排,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这说明①发达国家要承担历史的责任 ②加强国际合作十分必要 ③区域集团化程度加深  ④全球化过程中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合计60分。

21、(12分)保证政府官员的清正廉洁,提高政府官员的行政能力和效率,是古今中外政治史的一个重大问题。

材料一:依照传统理论,从政之道首先要有良好的人格和品性,一个从政者应该是一个有德行、有责任心的人,这样的人居于官位,一方面能保证更大程度地发挥权力的正面效能,防止权力异化,另一方面,在“上行下效”的原理下,好的官德会形成良好的官风,好的官风又会带动形成好的社会风气,如果民众都能自觉效法官员的道德行为,天下之治便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所以,儒家一贯秉持“有治人,无治法”的观点,主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教,这一观点为后代执政者所普遍接受。

——孙季萍? 冯勇《中国传统官僚政治中的权力制约机制》

材料二:英国革命后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但保留了国王许多特权,如录用官员之权,于是国王封官许愿,笼络人心。不少昏聩无能之辈在政府中高居要职。可见,在英国革命胜利初期,议会对国王的均衡和制约关系并不稳定。政治丑闻屡见不鲜,政府声名狼藉。随着英国的两党制成熟,下院多数党控制内阁,哪一个政党执政,就把官职作为“胜利果实”进行分赃,分给他们的支持者。所以,每次执政党的更替都要引起政府人员的大换班,使政府工作混乱。可见,无论是“恩赐官职制”还是“政党分赃制”,都有严重的弊端。一个是营私舞弊,买卖官职,使不学无术之徒充斥官场;另一个是造成行政系统动荡,政策缺乏的连续性。为了使政府在政党轮替时工作保持稳定,19世纪初,在政府各部设立“常务次官”及其下属的“文职服务员”,按规定他们不得参加政党活动,也不与内阁共进退。19世纪40年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党长期执政。到19世纪后期,自由党政府颁布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规定文官均需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剥夺了贵族垄断官职的特权,确立了英国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度的创立是工业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残余势力和资产阶级保守势力的胜利,从此剥夺了他们对行政机构的控制,使官员成为执行政府意志的可靠工具。

——摘编自王铭《英国文官制度述论》

(1)依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下的为官和施政之道。你如何评价这样的为官和施政理念?(5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表述成文,200字左右。(7分)

2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中国的国情,中国战场实际上分为两个相互独立,同时在战略上相互支撑的战场。这种格局贯穿于战争始终,是中国抗日战场在极其困难情况下得以保持完整的前提条件,也是中国抗日力量,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努力的结果。正是因为如此,中国战场才能在自身贫弱、外援不足的情况下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战略性的贡献,使反法西斯盟国世界战略能在中国战场的牵制下得以完成。

——摘自韩永利《浅论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地位》

材料二:历史事实证明,如果没有正面战场多次大规模作战,吸引并杀伤大量日军,敌后战场的开辟将是艰难的;同样,如果没有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人民武装在敌后战场对日、伪军的有力牵制、打击,正面战场所承受的军事压力将更大,有些战役失败得也将更惨。……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主战场作用是明显的,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敌后游击战场的关键作用也是明显的。

——摘编自曲青山《在抗战纪念活动中需把握好的几个重大问题》

(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二战期间中国战场的特点。(4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中国两个战场之间的主要不同。(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正确态度评价抗战期间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的抗战。(2分)

23、(12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潘楼东街巷》

材料二 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六一《赠程君五十序》

材料三 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四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23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明代市场出现了怎样的新发展?(4分)

(2)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3)概括材料四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实现这一观点的。(4分)

24、(12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是中共“十八大”给出的郑重承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4年8月,在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以后,孙中山在广州演讲时,讲到民生主义定义,有三处值得注意。在民生主义第一讲中,孙中山说:“什么叫做民生主义呢……我今天就拿这个名词来下一个定义,可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又说,“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在民生主义第三讲中,孙中山说:“我们要实行民生主义,还要注重分配问题。我们注重的分配方法,目标不是在赚钱,是要供给大家公众来使用。”又说:“我们的民生主义,目的是要打破资本制度……所以民生主义和资本主义根本上不同的地方,就是资本主义是以赚钱为目的,民生主义是以养民为目的。”

——摘编自《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意义》

材料二:1978年,新华社记者沈祖润等到安徽的定远、凤阳、嘉山去采访,看到的情况使他们心酸。凤阳县前五生产队,十户人家有四户没有大门,三户没有桌子,68人中有40多人没有棉裤。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史成德,七个孩子,十口人,只有三只缺口碗。?

沈祖润看到的不是个别现象。1978年前后,新华社国内部农村组派出几位记者,对中国西部农村情况作了调查。1979年全年的农民人均收入,最高的是山西吕梁地区,为70元;陇东庆阳第二,为64.86元;延安地区第三,为57.20元;榆林地区第四,为52元;甘肃平凉地区第五,为47.60元;固原和定西最低,同为36.80元

————(陈大斌:《饥饿引发的变革》,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

材料三:在邓小平看来,共同富裕意味着中国人民都有追求富裕的权利、机会,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发展。追求富裕不是少数人的特权,应该是中国人民都有的权利;实现富裕,不能只是少数人有机会,而是中国人民都能有机会;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不能只是少数人发展,而是共同发展。只有从起点和过程上保证全民共同致富,才能在结果上最终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因此,共同富裕既与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根本对立,又与平均主义要求的“均富”不相容。 ——摘编自《论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对民生主义的认识和具体做法。(4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3)依据材料二指出邓小平共同富裕的内涵。新时期为了实现共同富裕,进行了哪些努力?(4分)

25、(12分)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对立统一、冲突交融中展开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西方政治文明的并存

(古希腊)这种自然环境导致多种经济形态并存……人员的频繁扩散、迁入、交流,侵蚀、瓦解着古希腊血缘亲族组织。在进入阶级社会时,地缘战胜血缘、私有制战胜原始氏族共产制,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中华文化主要发祥地中原地区,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使这里的血缘纽带遭受侵蚀,导致氏族首领直接转化为统治阶级新贵,形成君主集政权、财权、神权于一身的格局。

材料二 东西文明的碰撞

中国古代长期以来以文明自居,而把其他没有中国式行为和举止的国家和民族包括西方国家视为野蛮,称西方人为夷、番、鬼。20世纪初中国把西方的“Modem”翻译成“文明”,“文明”一词被指为西方传来的文化,非常盛行,如看“文明戏”。

材料三 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冲突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竞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西两种政治体制的差异及存在差异的经济因素根源。(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近代中国对西方文明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历程?(2分)

(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应运用怎样的观点评价近代中西方文化?针对中西方文化“两种极端的倾向”,请选择其中一个,谈谈你的看法。(6分)

命题、校对:高三历史备课组

高三历史答题纸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 (1)

(2)

















































































































































































































































































































































































































































































22. (1)

(2)

(3)



23. (1)

(2)

(3)



24.(1)

(2)

(3)



25.(1)

(2)

(3)





扬州中学高三历史十二月检测·参考答案 2015.12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A

A

D

B

A

D

C

C

C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8

20



A

D

B

C

C

D

B

A

D

B



二、非选择题

21、(1)为官和施政之道:强调官员的个人道德品质,(1分)以道德品质引导百姓向善,(1分)主张人治,忽视法治。(1分)

评价:关注官员道德品质是必要的。(1分)忽视法律及制度的作用则是错误的。(1分)

(2)

基本史实和材料要点(3分)

相关的评价(3分)

总体认识(1分)



英国革命后一段时间中官员任用被王室和权贵所把持,腐败严重。(1分)

封建制度的残余影响尚存。(1分)

言之成理,无史

实错误即可。



两党制下政党轮替伴随着权力分赃,导致行政混乱,政策多变。(1分)

资产阶级政治的局限性,民主化进程有待深入。(1分)





事务官(常务官)与政党政治分离(区分政务官和事务官);通过公开考试选拔文官。(1分)

工业革命和工业资产阶级影响扩大,民主化进程的发展。(1分)







22、(1)特点:形成相互独立又相互支持的两个战场;(1分)自身贫弱,外援不足;(1分)抗战初期主战场是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1分)战相持阶段和战略反攻阶段敌后战场起到关键性作用。(1分)

(2)不同:①领导政党不同:正面战场由国民党领导,共产党领导了敌后战场;②抗战方针不同:正面战场主要依赖政府和军队,敌后战场贯彻人民战争路线;③抗战方式不同:正面战场以阵地战为主,敌后战场表现为游击战、运动战;④抗战效果不同:初期中国军队虽在正面战场英勇抵抗,但丧师失地,一溃千里;敌后战场虽装备低劣但顽强抵抗,成为抗战中后期的中流砥柱。(任3点,每点2分,共6分)

(3)态度:历史地看待,不戴有色眼镜加以全盘否定;全面地看待,既不否定正面战场初期做出的历史性贡献,也不否定其后期的消极影响。(2分)

23、(1)宋代:市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市场扩大;有饮食服务设施;(2分)明代: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人积累了雄厚的商业资本,多用于投资,经营活动遍及全国各地。(2分)

(2)新现象:西方工业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传统手工业品滞销;(2分)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分)

(3)观点: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加速经济发展。(1分)过程:邓小平南方谈话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分)

24、(1)认识:孙中山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民生主义是以养民为目的(2分)

做法:(1)三民主义提出“平均地权”解决民生问题(1分)

(2)新三民主义在“平均地权”基础上增加“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1分)

(2)现象:改革开放前,许多农村地区人民生活极度贫困(2分)

原因(1)因“左”倾错误,中国长期以政治斗争为主,忽视民生建设。(1分)

(2)50年代中期开始的计划经济体制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水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相关资源: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阶段调研(二) 历史
·江苏省常州市2016届高三两校联考历史试题
·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广东省东莞市六校2016届高三上学期联考历史试卷
·山西省八校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山东省齐鲁教科研协作体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 历史
·山东省青岛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山东省烟台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题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