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卷资源详情 ┊ | ||||||||||||||||||||||||||||||
| ||||||||||||||||||||||||||||||
简介:
海南省“七校联盟”20 1 6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范围。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孟子曾批判春秋战国时 代连绵的战火为“春秋无义战”。这反映出孔孟 A.儒学核心思想并不完全统一 B.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尚未形成 C.仁政成为当代的核心价值观 D.政治理想不符合时代要求 2.“征辟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征”是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由政府高官征辟属吏,然后向朝廷推荐。这反映出汉代 A.皇帝亲自考查选拔人才 B.无需通过考查即可任用 C.选官方式有一定主观性 D.孝廉是人仕的主要依据 3.獬豸,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一,它拥有很高的智慧,能辨是非曲直,识善恶忠奸,发 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 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这表明古代统治者 A.主张清廉惠民政治 B.希望恢复商周时代的法制 C.企盼统治长治久安 D.追求廉政忠君的政治理想 4.下面是从汉到宋的地域人口比例变化情况表。据此可知 A.政治中心变动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B.黄河流域水患致人口流失 C.海上对外贸易超过陆上对外贸易 D.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 5.“景德镇瓷业习俗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德镇在宋代出现‘村村窑火,户户陶 埏’的景观,瓷业习俗已具雏形。……由于分工不同,工匠必须各自掌握一种专门技艺,并以 此为终身职业。”材料反映出景德镇 A.形成了具有区域特点的商帮 B.制瓷工艺导致瓷业生产分工细致 C.瓷业习俗助推工艺水平提高 D.瓷业习俗深刻影响新工艺的发明 6.经济学博士张仲礼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中说:“上海,1850年进口货物为390.8万元,其中 鸦片占54%,棉布为34%,棉纱为6%;1870年,进口货物为6457.4万元,鸦片占34%,棉布 为50%,棉纱为6%。”这种现象反映出 A.传统手工业已消失 B.近代中国外贸格局发生变化 C.小农经济加速解体 D.资本主义民族T业较快发展 7.有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 迷信的民众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在某种意义上 是固有的爱国主义的表现。这一看法 A.否定了农民反帝爱国运动的作用 B.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较为客观 C.主要强调清政府在运动中的作用 D.忽视了当时阶级矛盾的客观存在 8. 1922年出版的《先驱》创刊号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提出了“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 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这说明当时 A.中国共产党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成为一个学术问题 C.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到必须发展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 D.中国共产党还未认清中国的客观情形 9.下面是不同时期人们对中国抗战的评价情况表。三种评价表述的共同主题是中国抗战的胜利 A.是中国民族复兴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B.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是中国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一次重塑 D.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10.建国初期某一时期“全国T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 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 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效果比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比较协调。市场繁荣,物价稳 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由此,可以推测出当时中国 A.经济政策深受苏联影响 B.经济建设出现浮夸风 C.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D.工农业比重严重失调 11.美国福特政府认为,“对华关系归根结底远不如同莫斯科的关系重要”,而“尼克松已表明,他 准备顶住俄国人”。“在福特总统正式访问北京之后没有多久,毛泽东再次邀请尼松访华”。 这表明当时中国 A.外交形势受到冷战影响 B.美国政府决策效率低下 C.力推中美关系全面和解 D.外交困境并未实现突破 12. 1985年1月,国家物价局与国家物资局在联合发出的《关于放开T业生产资料超产自销产 品价格的通知》中规定,允许企业按市场价格销售“计划外”的产品。这说明 A.计划经济体制完全崩溃 B.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C.企业经营的自主权扩大 D.企业经营管理出现混乱 13.“截至2009年10月,两岸贸易额累计达1.6万亿美元;大陆有关方面累计批准台资项目8.9 万多个,台商对大陆投资总额累计超过588亿美元。大陆企业白2009年开始对台投资以 来,项目约180个,金额近10亿美元。”这体现出 A.“一国两制”理论有新发展 B.“九二共识”原则得到国共两党认可 C.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的深化 D.“和平统一”是两岸关系的最终结局 14.“自由探究的精神,民主政体的理论与实践,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学和哲学思想,对个人自由 和个人责任心强调——所有这些都是古希腊留给人类的光辉遗产。”材料说明 A.古希腊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先河 B.小国寡民的政体不适合古希腊 C.古希腊文明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D.古希腊城邦民主值得各国学习 15.罗马帝国时期,公民和臣民之间的差别逐渐消失,“这样,至少对自由民来说产生了私人的平 等,在这种平等的基础上罗马法发展起来了”。这表明罗马法 A.维护罗马民主政治 B.注重顺应时代潮流,适时调整 C.意在实现人人平等 D.重在协调公民和臣民间的关系 16.有学者曾指出:当意大利人摆脱了中世纪的文化枷锁以后,他们需要一个精神导师来帮助他 们认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他们在古典文化中找到了这样的一个导师。这说明 A.意大利复古希腊古典文化 B.现世追求借助人文主义 C.中世纪枷锁有待古人解开 D.意大利文化中缺少智慧 17.钱乘旦在《英国通史》中记述了英国在1700年到1780年间国家总产出增长了67%,到了 1800年增长了151%。这说明 A.殖民掠夺是英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B.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 C.T场手T业孕育T业革命 D.技术革新蕴藏了巨大动能 18.列宁曾说:“巴黎公社最终结束了这一资产阶级改革的发展过程,只是由于无产阶级的英勇, 共和制这种最明显地表现出阶级关系的国家组织形式才得以巩固起来。”这表明 A.工人斗争推动了法国共和制度的建立 B.法国共和观念孕育于无产阶级革命中 C.巴黎公社尝试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D.1875年宪法使法国共和制度建立 19.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联邦议会不同于西方的上院,在这里它是真正的实权机构,相当于各邦使 节构成的帝国最高合议机关。在正常情况下,皇帝以帝国的名义对外宣战,必须征得联邦议 会的同意。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A.联邦议会有权行使立法权 B.联邦议会成为了国家的权力核心 C.国家元首形式上对议会负责 D.具备资产阶级民主权力制衡原则 20.右面是某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资本输出比例的示意图。这反映出当时 A.资本输出成为资本主义对外侵略主流 B.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海外利益分配不均 C.新科技成果得到充分运用 D.美德经济已经超越了英国 21.复旦大学历史学家姜义华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旧 俄国长期统治下形成的政权万能论以及宗法式的情绪对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头脑侵袭的结果。”其意在说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专制特色 B.旧俄国宗法传统在苏联得到推崇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合社会主义 D.无产阶级革命结果的彻底失败 22. 1932年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罗斯福在竞选演讲中提出“新政”,以此结束经济大萧条,结 果以压倒多数当选新一任美国总统。可见,当时美国 A.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B.国家干预优势凸显 C.急需要走出危机困境 D.总统选举程序混乱 23.美国副国务卿克莱顿在1947年提交的一份备忘录中写道,“没有美国更为迅速的大量援助 ……除了对世界未来和平与安全产生严重影响外,对我国国内经济的影响也是极为严重的, 将失去我国剩余产品的销售市场”。由此可见,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出发点是 A.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B.尽快促进西欧经济的恢复 C.维护美国经济利益 D.使欧洲服从于美国的意志 24. 2008年,英国金融时报作家吉迪恩·拉赫曼指出:在布什任内,美国已发觉自己无法通过使 用蛮力来领导世界。而奥巴马的任务则是考察美国现在是否可以通过劝说来领导世界。这 一论断反映出 A.多极化发展削弱了美国霸权地位 B.世界多极力量共同反抗美国强权 C.美国军事大国优势已经逐步丧失 D.金融危机强化了世界各国的合作 25. 2012年10月11日,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莫言。诺贝尔 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这反映出莫言的文学作品 A.注重发掘人类情感 B.打乱时空顺序作为创作手法 C.剖析社会生活本质 D.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实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 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50分。其中第26题~第28题 为必考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共38分;第29题~第32题为选考 题,每小题12分,考生可根据要求选做其中一道,共12分。)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实际上,让每个人有尊严生活的民主政治制度,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有培育这 种制度的土壤。先秦中国不例外。之所以先秦中国与古希腊雅典形成两种不同的政治制 度,主要是当时两地强者、掌权者追求政治利益的主观欲望与维护既得利益的客观统治手段 的差异所致。客观统治手段的差异,包括对被统治者的欺骗技巧是否高明以及是否采用斩 草除根式的残暴镇压等。强者、掌权者的主观欲望与客观统治手段的差异,决定了先秦中国 与古希腊雅典形成不同的政治制度的结果。 ——陈忠云《先秦中国与古希腊雅典的比较》 材料二 ——摘编自姚爱芳《中西政治制度基本原则比较与当代中国的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作者对东西方两种政治制度的理解。(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不推行“三权分立”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 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进的趋势。(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也不像葡萄牙、西班牙的航海家那样是为了获得海外财富, 仅仅是为了“宣德化而柔远人”,即向海外番夷之国宣扬大明朝的恩威和迫其称臣纳贡。此 外,也顺便猎取一些异国他乡的珍稀之物供宫廷享用。这种规模浩大的航海活动不仅不能 够获得经济利益,而且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因此,在1424年明成祖朱棣去世之后,继位的 仁宗皇帝禁止远洋航海活动。 材料二 15世纪由中国人率先开启的海外探险和地理大发现活动,不久以后就被后来 居上的葡萄牙、西班牙殖民主义者所主宰,拉开了一个全新历史时代的帷幕!当西方的航海 家们最初开辟海上航路时,他们大多数人对传说中富饶而神秘的东方世界抱着一种敬仰之 心。随着通往印度、东南亚、中国等地航线的开辟以及对新大陆的发现,他们的目的也不再 局限于寻找香料和发现基督徒,而是要蚕食、鲸吞欧洲以外的其他地区,乃至于彻底征服和 瓜分整个世界。于是,航海活动和地理大发现,就导致了一个殖民主义时代的来临。海外贸 易和殖民扩张所带来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进一步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变化 和综合实力的增长,从而使西欧基督教社会从亚欧文明地带的僻陋边陲,一跃而成为整个人 类文明世界的中心。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赵林《大航海时代的中西文明分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航海时代明朝政府进行海外探险的背景。(6分) (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大航海时代的中西文明分野。(6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2年11月,国民政府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后改为“资源委员会”),主要 职能在于对全国军事、国际关系、教育文化、财政经济、工业原料、机械制造、交通运输、土地 及粮食和专业人士等进行调查研究,以有效利用资源,做好战争准备。后增设了“计划部”, 列为各处室之首,并立即着手制定了《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等重要经济建设计划。该计划 要求3年内投资27120万元,在湘、鄂、赣一带建立一个国有化重工业区,兴建冶金、燃料、化 学、机械、电气等30余个国有化大中型厂矿,奠定中国重工业基础,并适应国防建设的需要。 由于各种客观原因,该计划未能完全实现。但尽管如此,其为抗战所做的大量前期准备工作 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摘编自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 材料二胡佛水坝在1931年3月动工,1935年水坝提早两年完工。水坝经费由政府 资助,由于当时正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失业人数大增,因此为水坝的建造提供了一群数量 可观的廉价劳工。胡佛水坝建成后形成人工湖米德湖,它不仅景色优美,成为美国人游艇、 滑水、钓鱼、露营渡假圣地,而且能灌溉庄稼和利用水力发电,对发展生产起着不容忽视的作 用。 ——《胡佛水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美两国经济建设的背景及影响。(8分) 29.(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公元前422年,刚过“而立”之年的李悝被魏文侯任命为相国,主持变法。李悝在 魏文侯的支持下,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主张,对魏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 面进行了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改革,揭开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序幕。 李悝变法方案,首先以法律形式公开宣布废除自商周以来一千多年的奴隶制世卿世禄 制度,一大批新兴地主阶级的“士”进入国家统治机构,上升为统治阶级。该措施为建立封建 官僚制奠定了基础。李悝变法还制定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统一法律——《法经》。这是 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法典,是集先秦法制的大成者,它不仅为李悝变法提供了法律保障,而 且成为后世法典之蓝本。李悝变法还以法律形式宣布在魏国废除井田制,在魏国首先确立 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开战国时期确认土地私有制之先河,确立了小农经济,巩固地主阶级的 经济基础。 ——摘编自尚志迈《李悝变法的意义及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李悝变法的背景及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悝变法的影响。(6分) 30.(12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希望并且相信袁世凯能成为具有现代化导向的“新式独裁 者”,因此积极挺袁。但是,历史证明袁其实也是“旧式独裁”,梁启超在《袁世凯之解剖》-文 中对袁盖棺定论:“袁氏诚不失为一大人物,然只能谓之中世纪史暗黑时代东方式之怪魔的 人物,而决非在十九二十世纪中有价值的人物。” 中国社会并没有为“新式独裁”提供理想的条件。所以胡适在《答丁在君先生论民主与 独裁》中呼吁人民警惕“今日提倡独裁的危险”,并坚定地说道:“我可以断断地预言:中国今 日若真走上独裁的政治,所得的决不会是新式的独裁,而一定是那残民以逞的旧式专制。” ——雷颐《近代中国民主与专制大论战反思》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史实说明梁启超对袁世凯的论断。(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胡适的观点。(6分) 31.(12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14年7月28日,一战爆发。大战起因,因立场和视角不同,观点纷杂。政 治家、军事家、历史学家、国际政治学者,社会学者等各有解读;当时的分析与后来的研究,不 尽相同。一战导火索,清晰简单。1914年6月28日早晨,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弗兰茨·斐 迪南和夫人索菲访问萨拉热窝时,被塞尔维亚青年用左轮枪射杀。谁点燃了一战导火索? 哪个因素解释力最强?“德皇什么都不缺,为什么还要打仗?”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启示:想获得和平必须了解战争》 材料二 战争与和平,是国际政治关注的核心问题,当今的世界确实比冷战时期复杂得 多,但2014年不是1914年,把现在简单地与1914年相比较,认为现在与一战前的情况相 似,担心重演一战的悲剧,不符合实际。首先,现在没有一战前那样对立的两大集团……其 次,现代世界也与一战前群雄争霸、缺少矛盾协调机制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建立的国 际机制有效地维护了世界和平。 ——左凤荣《2014不是1914:战争不应是政治的继续》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德皇什么都不缺,为什么还要打仗?”。(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二战后的和平为何更为持久。(6分) 32.(12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在学界,钱穆是一个传奇,他中学都没毕业,从18岁开始在乡间执教小学与中学 18年,其间勤学苦读,著有《论语要略》《孟子要略》《先秦诸子系年》等文史著作,解决了当时 聚讼纷纭的一些学案,令史学家顾颉刚大为欣赏,推荐他至北京燕京大学任教。自1930年 起,钱穆先后任教于燕京、北大、清华、北师大、西南联大等校,作育英才无数。当时学界将之 与胡适并称“北胡南钱”。 钱穆是完全靠自修苦读而在学术界确立地位的一个学者。其治学颇受清儒章学诚“六 经皆史”思想的影响。对中国历史尤其是对中国历代思想家及其思想源流的研究和考辨,均 自成一家之言。他在儒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非常突出,如认为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 真伪混杂,次序颠倒,后世传说亦不可轻信,遂详细考辨孔子的生平事迹,以及孔子的政治活 动和著述等,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南国都市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钱穆的学术造诣如此之高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钱穆能成为一代史学大师留给后人的启示。(6分) 海南省“七校联盟”20 1 6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 历 史 试卷参考答案 1.D 2.C 3.D 4.D 5.C 6.C 7.B 8.C 9.A 10.A 11.A 12.C 13.C 14.C 15.B 16.B 17.D 18.A 19.D 20.B 21.A 22.C 23.A 24.A 25.D 26.(1)先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古希腊: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制。(2分)理解:作者认为 东西方政治发展的不同原因主要是统治者主观意愿和的政治利益的体现,从具体上看是东 西方统治手段的区别。(4分) (2)原因: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民主专政国体,这就决定了权利来白于人民;人民代 表大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佳体现,他是由人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行使最高国家权利,并 且受人民的监督;三权分立是资产阶级内部利益的一种瓜分和调整,它所制衡的是资产阶级 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关系,而不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4分) 趋势: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从专制、人治到民主、法制的重要历程。(2分) 27.(1)背景:专制主义强化,统治稳固;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官方海外贸易的发达;造船业的发 达,航海技术的进步。(6分) (2)理解: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逐步趋于保守,继续在传统的农业文明道路上前行,日益 落后于世界潮流;西欧诸国则发现并征服了古老文明国家,在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的过程中 主导了全球化,推动贫穷落后的欧洲国家走上了发达的工业文明之路,人类文明的中心由东 方转向西欧。(6分,运用文明史观,能够指出东方文明的差异以及发展方向及文明中心的 转移,言之有理即可) 28.(1)特点:政府重视全面规划;发展经济与备战结合;以重工业为基础多种经济行业共同发 展;计划未能完全实现。(6分,答出三点即可) (2)背景: 中国: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在形式上完成国家的统一;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2 分)美国:经济危机导致经济大萧条;工人失业现象严重;罗斯福新政的推行。(2分) 影响: 中国:中国近代工业进一步发展;某种程度上改变中国工业结构和产业分布格局;一定程度上 为抗日战争奠定物质基础。(2分) 美国:这种以工代赈的政策后来被罗斯福继承和发扬,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失业率的上升,为以 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提供发良好的环境。(2分) 29.(1)背景: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力量壮大,要求进行政治变革;激烈的兼并战争,使各诸侯国掀 起改革浪潮;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士”阶层的兴起;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出现。(3分) 特点:以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为基础;以立法的方式推行;内容较为全面。(3分) 成为后世立法的典范;确立了小农经济,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增强了诸侯国竞争意识,为 其他诸侯国的改革树立典范。(6分,答出三点即可) 30.(1)论断:袁世凯仍然是封建专制主义者。(2分)说明: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帝 制,建立了形式上的共和国,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军阀割据的分裂局面;袁世凯复辟帝制,使民 主、宪政难以真正实现。(4分) (2)分析:胡适认为在中国不能实现新式的独裁是有依据的,中国传统封建君主专制和礼教 根深蒂固,对西方民主政治观念知之不多;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社会的状况,缺乏独立和 稳定的政治环境;辛亥革命后封建军阀的帝王思想甚为严重;所以,胡适的观点符合当时中 国的实际情况。(6分) 31. (1)19世纪后半叶,统一后的德意志保留了强大的军国主义传统,为对外扩张埋下了隐患; 第 | ||||||||||||||||||||||||||||||
::立即下载:: | ||||||||||||||||||||||||||||||
|
下载出错 | |||||||||||||||||||||||||||||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