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三历史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历史试题
文件大小 345KB
所属分类 高三历史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6/11/24 15:27:03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简介:

怀仁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50分,每题1分,每小题中有4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 周天子通过册命将封授法典化。如周公代表周王在祖庙举行“册命”典礼(“册”为分封仪式上太史手持的简册,“命”为写在册上的周天子旨令),颁布“授土授民”文告,封伯禽于鲁,文告《伯禽之命》;封康叔于卫,文告《康诰》等等。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材料反映了“诸侯立家” B.封建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C. 旨在加强对诸侯的政治监督 D.材料反映了“天子立国”

2、 考古发现东周时期的墓葬中,诸如安徽寿县的蔡侯墓、河南新郑的郑侯墓、河南辉县的卫国卿大夫墓都用了九鼎殉葬;山西侯马的一些士的墓葬,则用了五鼎。这表明

A. 上下尊卑失范,等级观念趋淡化 B. 僭越风气滋长,传统礼制遭破坏

C. 异姓诸侯崛起,宗法秩序已瓦解 D. 地方势力坐大,分封制荡然无存

3、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然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乃传子法之精髓,当时虽未必有此语,固已用此意矣。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任天者定,任人者争。”这表明

A. 宗法制有利于选拔优秀官员 B. 贵族统治有利于政治垄断

C. 立嫡以长加强了对地方控制 D. 宗法传子有利于社会稳定

4、 察举制在两汉时期历经损益。起初,被推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授官;后来,被举荐者需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后,才能得到官职。这说明察举制

A.按出身授官不能适应统治需要 B.逐渐被九品中正制取代

C.以考举士成为主要的选拔方式 D.选拔官吏标准趋向客观

5、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度最终被隋唐开始的科举制所替代。这种变化的结果是

A.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B. 小农经济取得重大突破

C. 儒学开始成为选拔标准 D. 官僚政治替代贵族统治

6、 687年、有人告发宰相刘祎之受贿,武则天(690年——705年在位)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审查此事。“本立宣敕(皇帝的诏令)示祎之”。祎之辩驳道:“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王本立回报武则天,刘祎之即被赐死于家。据此推断

A. 古代负责监察的官员位高权重 B. 敕书出台有悖于规制

C. 唐代建立一套独特的法律体系 D. 女皇武则天独断专行

7、 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说到:“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顾炎武之言论旨在强调

A. 理学之名出现于宋代 B. 为学应注重经世致用

C. 孔孟之道为儒学的根本 D. 理学造成思想界因循守旧

8、 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虞集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元史》中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的独特之处是

A.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B.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C.是地方最高军事机构 D.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

9、 顺治元年,苏松府就牙商沉青臣“勾同别商,射利假冒布商三阳号”发布晓谕:“觊觎字号,串同客贾,复行假冒”者,“许即指名报官府,以凭立拿究解抚院,立法施行,决不轻贷”据材料可知

A.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B. 出现假冒他人品牌的侵权行为

C. 政府打击假冒行为效果明显 D. 工商业者重视产品质量

10、《中华社会通史·明代卷》记载:明嘉靖时,何良俊说:“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赋税日增,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重土安迁的观念彻底改变 B.出现农村劳动力流失的趋势

C.田赋增加使农民纷纷破产 D.商品经济发展使“游手”增多

11、史载,进士郭稹改嫁的母亲边氏去世了,他请求服丧三年,得到宋仁宗的准许;明初,进士王希曾再嫁的母亲任氏去世了,他请求服丧三年,明太祖令臣下讨论,最后只同意他服一年。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妇女再嫁得到尊重 B. 科举取士注重人品

C.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D. 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12、朱熹在《语类》中讲“于万物为一,无所窒碍,胸中泰然,岂有不乐”,将幸福的精神内涵发扬透彻。以后的王阳明在《答南明汪子问》中称“乐是心之本体”,王艮在《乐学歌》中称“人心本是乐,自将私欲缚”,也含有精微的深意。材料反映了两人

A. 明理去欲的幸福追求 B. 轻物质享受,安贫乐道

C. 鼓励人们大胆追求物质利益 D. 肯定人们欲望的合理性

13、隐士是古代远离权力中心的特殊群体,或洁身自好,守道不仕,或逍遥山林,与世无争。钱钟书在评价历代统治者对待隐士的态度时认为,“为政者亦识隐士装点山林,其作用每胜于趋跄廊庙”。下列观点与之相似的是

A.“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B.“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C.“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D.“重贞退之节,息贪竞之风”

14、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A.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B.商业道德伦理水准超越前代

C.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 D.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

15、在雅典,对于将于次年任职的议事会成员、执政官等重要官吏,首先由500人议事会审查其资格,而后再由陪审法庭审查,最后决定权在于陪审法庭。这说明雅典民主

A.体现了小国寡民的特点 B. 保证公民对国家官吏实施有效监督

C.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 D. 体现了雅典公民的自由和平等

16、古希腊各城邦在其国境四周,都有一条不可侵犯的神灵界石线,这是各城邦宗教及神的四至,界石之外,是其他城邦神力所辖。这样,在地理上邻近的两个城邦间有也着很难逾越的界限,各自维持着自己的政治和文化。这表明

A.城邦自治是民主政体产生的温床 B.信仰的分歧妨碍了城邦的融合

C.独立的宗教信仰孕育了人文精神 D.希腊地理环境导致了城邦林立

17、《十二铜表法》第九表有这样的条款:“对剥夺一人的生命、自由和国籍的判决,是专属百人团大会的权力”,“经长官委任的承审员或仲裁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收受贿赂的,处死刑”。上述规定

A.保护了平民的合法权利 B.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

C.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强调法律的公平

18、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其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材料中人们认识的变化主要表明

A. 五口通商危害减弱 B.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影响加大

C. 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D. 人们的国家主权意识逐渐增强

19、19世纪50年代,英国人惊奇地发现:“作为东方泱泱大国的中国,其消费能力竟比不上一个小小的洪都拉斯,而且从人均消费额来看洪都拉斯竟然是中国的1246倍。”使英国人“惊奇”的真正原因在于

A. 中国人民购买力低 B. 中国政府抵制洋货

C. 找不到发动新战争的借口 D. 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尚未实现

20、学者陈旭麓曾说过:“在中国,很多事情老百姓是仿效为官者的。作之君,作之师,官员不仅是政治的权威,而且是教化的楷模。因此,没有权威与楷模的倡率,新的东西总是难以为人接受和仿效的。”这段话可以用来评价

A.林则徐、魏源等对西方科技的引进作用 B. 洋务运动对近代民族工商业的促进作用

C.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推动作甩 D. 新文化运动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倡导作用

21、1895年,李鸿章评价李提摩太译作《泰西新史揽要》一书时说:“我邦自炎农唐虞以前,以天下为公;赢秦而降,以天下为私。以天下为公则民主之,以天下为私则君主之……至我大清,海禁大开……殆将复中国为天下大公之局。”这表明李鸿章

A. 对世界大势了然于胸 B. 对西方近代民主有所认识

C. 试图以古制治理当世 D. 认为民主实践已刻不容缓

22、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把西方国家的使节称为“洋兄弟”,允许西方人在控制区域内自由通行和经商,但同时又把他们视为“天下万国真主”洪秀全的臣民。这反映太平天国

A. 迫切希望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 B. 外交政策深受宗教信仰的主导

C. 仍未摆脱“华夷之辨”的观念 D. 认可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

23、从1894年中状元,到1926年在破产风波中凄然去世,张謇这三十余年可谓生活在政治极其让人失望的年代,他说,“我知道,我们政府绝无希望,只有我自己在可能的范围内,尽可能的心而已。”让张謇失望的这一时代的根本问题是

A.官僚资本的剥削、吞并和排挤 B.帝国主义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C.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阻碍 D.广大民众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

24、1877年,对西方持否定态度的刘锡鸿作为副使出使英国,抵达伦敦两个月后,他对英国政治评价道:“无闲官,无游民,无上下隔阂之情,无残暴不仁之政,无虚文相応(应)之事。”据此分析,刘锡鸿

A.肯定了英国政体中体现的民主和法治精神

B.仍然没有突破传统政治伦理和儒家价值观

C.主张对中国传统政治体制进行全面批判

D.从反对学习西方向支持学习西方制度转变

25、有学者认为:“在近代中国,没有哪一个事件能像义和团运动那样,包含着如此多的相反的信息、相反的价值和互相冲突的目标,‘价值’与‘理性’、善与恶在这里是如此的纠结,其界限是如此的模糊。”这一观点认为义和团运动

A.历史真相不明,难以评价 B.混淆了进步与落后的界限

C.体现了文明冲突的复杂性   D.道德上的肯定是其主要方面

26、1898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制定奖励章程,凡发明军用船械者颁特赏,专利50年;发明日用新器者,给工部郎中实职,专利30年;仿造西器之制法未传人中土(内陆)者,给工部主事职,专利10年。据此推断,该章程

A. 完善了专利保护制度 B.消除了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C. 顺应了实业救国的呼声 D.反映了技术立国的趋向

27、下图是1864年至1914年间中国各种报刊、杂志对民主一词使用数量情况。由此可以看出



A. 国人对民主的理解不断深入 B. 杂志文明发展的渐进性曲折性

C. 君主观念逐渐淡化直至被抛弃 D. 民族危机程度直接影响着民主思想的宣传

28、民国初年,孙中山说:“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也已。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其主张的意图是

A.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B.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铁路交通为富强的根本 D.防止产生私人垄断资本

29、1913年的一篇新闻短评《袁总统之徒弟》中写道:“一日记者之车夫与一车夫相哄,站岗巡警过而叱两车夫曰:得了得了,知道吗,现在是共和时代,大家对付着罢了。”由此可知,作者真实的看法是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民众生活坚持共和原则

C.政府消极对待共和政治 D.共和制为当时唯一选择

30、1905年5月孙中山自称是“中国社会主义者”, 表示“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使中国由“中世纪的生产方式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这主要表明当时孙中山

A. 萌生了节制资本思想 B.完全了解西方的弊端

C. 彻底认清了中国国情 D.已成为了社会主义者

31、1917年,李大钊在《孔子与宪法》一文指出:“孔子之道者,含混无界之辞也。宪法者,一文一字均有极确之意义,极强之效力者也。今以含混无界之辞,入于辞严力强之宪法,无论实施之效力,不克普及于全国,即此小部分之人,将欲遵此条文,亦苦于无确切之域以资循守。”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

A. 批判封建皇权,主张制定能普及于全国之宪法

B. 反对尊孔复古,主张建立民主之宪法

C. 结合西方法律,主张制定一文一字均有极确之意义之宪法

D. 倡导科学精神,主张制定辞严力强之宪法

32、“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以为这些人掌握着权力,千方百计运动这些人来赞助革命”,如今“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中国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上的这种转变,直接促成了

A. 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兴起 B.五四运动的爆发

C.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D.北伐战争的发动

33、下列表格中的史料和结论,不能由所给史料直接推导出史论。需要补充史料,才可以直接推导出史论。下列补充史料,可以直接推导出史论的是

史料

史论



从1938年3月16日开始至4月15日结束。战役由滕县战斗、临沂附近战斗、台儿庄战斗和日军的溃退,中国军队的追击作战等部分组成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抗战



A. 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蒋介石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日军的战役

B. 发生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在此会战中,国民党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殉国

C. 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一二九师和晋察冀军区对华北地区日伪军发动了进攻战役

D. 1947年6月,刘邓大军向大别山实施进攻的战略性行动

34、1933年,全国17个省共有工厂2435家,其中冀、鲁、苏、浙、闽、粤六省占92%,上海一地占48.7%。1947年,全国20个主要城市共有工厂14078家,上海占54%。由此可见

A. 近代上海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B. 南京国民政府依仗上海经济

C. 近代民族企业区域分布不均 D. 抗战时期沿海企业日益萎缩

35、“打倒列强、除军阀”“打土豪,分田地”“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上述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A. 国民大革命 B. 工农武装割据

C. 新民主主义革命 D. 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36、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代表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有

①这次会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

②这次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④《共同纲领》规定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7、以下四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照片,按其所反映主题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④③①② D. ④③②①

38、据统计,1949年至1952年,山西忻县有8253户农民出卖土地39912亩;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出卖土地的户数和亩数,1953年比19 52年都增加五倍多。这一现象

A. 反映了土改进程的曲折性 B. 促使中共加快农业合作化

C. 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稳固性 D. 说明农村城镇化效果显著

39、某一时期我国出现了下列现象:国家预算赤字日益增高;贸易逆差居高不下;经济犯罪和腐败日益增多;耐用消费品发展太快;乡村工业发展迅速;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 B. 二五计划期间,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工业

C.改革开放初期,经济过速发展 D. 市场经济体系确立,经济得以全面发展

40、1964年8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转国家经济委员会党组《关于试办工业、交通托拉斯的意见的报告》中,认同托拉斯是“按照经济原则实行科学的高效串的集中统一领导,免除工业管理机关化和官僚主义、分散主义流弊”的一种好的组织管理形式。这表明我国当时

A.打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 B. 彻底纠正党内“左”倾错误

C.尝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 试图用经济手段管理工业

41、邓小平在1984年讲话中说:“深圳治安比过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开始回来了,原因之一就是就业多,收入增加了,物质条件也好多了。”这段话能够用于说明

A. “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行 B. 改革开放取得初步成效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 D. 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4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经历了1980年~1991年的复兴和起步时期,1992年至1999年的扩容和成长时期,2000年至今的规范和发展时期。这种发展

A.与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完全同步 B.旨在推进国企股份制改革

C.与中国经济结构变化步调一致 D.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需要

43、2014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政府始终奉行这一方针的根本目的是

A. 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B.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国家主权

C. 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D. 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4、巴黎公社发布社令:对城市贫民和其他城乡劳动者的经济利益充分予以照顾,尽量解决其实际困难。公社取消了私人开设的借贷处,禁止高利贷者进行重利盘剥。这反映出巴黎公社

A.坚持法律至上的原则 B. 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C.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维护公民的权利

45、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工业建设上采用非国有化的措施,商业上允许恢复自由贸易,这些措施的实施均有利于苏俄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加快工业化进程

C. 改变所有制结构 D. 建立牢固的工农联盟

46、近现代西方的经济政策和理论经历了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混合经济的重大变革。由此可以看出西方经济政策的调整

A. 实质是生产技术进步的表现 B. 实质是生产方式变化的表现

C. 实质是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D. 逐渐合理对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47、1918年后,西方各国对苏联采取了敌视和封锁政策。但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卖给苏联。1929年~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销往苏联,而1932年竟高达90%。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A.苏联新经济政策产生了一定效果 B.美英肯定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效用

C.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 D.美英以邻为壑,转嫁危机至苏联

48、自然主义文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的法国,他们提出“实验小说”的口号,认为写小说就像在实验室里做试验,要忠实客观地记载历史,而不作政治和道德的评价。这一流派的出现表明

A.工业革命决定文学状况 B.文学应独立于政治之外

C.科技革命影响广泛深刻 D.批判现实主义占据主流

49、从哥白尼到牛顿,再到爱因斯坦,欧美科学家信仰基督教的案例为数不少。这表明

A. 基督教教义蕴含着理性精神 B. 西方启蒙运动的不彻底性

C. 基督教会推行宗教宽容政策 D. 科学伦理离不开上帝指引

50、2015年3月,欧洲议会议长马丁·舒尔茨在启程访华前表示:“毫无疑问,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展现出良好的领导才能。在中国的积极和有效的斡旋下,今年早些时候成功化解了朝鲜半岛政治和军事的紧张局势。”这表明

A. 中国有能力维护世界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B. 中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

C. 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D. 中国有能力处理好与一些邻国的领土争端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三题51题19分,52题19分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相关资源:
·山西省名校2017届高三9月联考 历史
·山西省三区八校2017届高三暑假末结业考试历史试题
·山西大学附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 历史
·山西古县、高县、离石三(县)区2017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山东省高密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10月统考历史试题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2017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历史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山东省枣庄三中2017届高三10月学情调查 历史
·山东省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 历史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