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三历史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文件大小 18KB
所属分类 高三历史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6/12/8 21:17:17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简介: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9月份月考

高三历史试题

命题人:何瑞娟

本试卷分为试卷Ⅰ和试卷II两部分,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认为古代某种政治制度是“从原始社会父系氏族组织蜕变发展而来的宗族关系……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统治工具”。该制度 ( )

A. 适应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 B. 强调以父系血统维护政治秩序

C. 体现了奴隶主对奴隶残酷压榨 D. 建立起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

2.“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稍有变动而已”。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

A. 秦朝分封制、宋朝宗法制 B. 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唐朝三省六部制

C. 秦汉郡县制、宋朝行省制 D. 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

3. 刘绍玢说:封建制下,分封诸侯尽心孝忠于王;其不善在于封国势力发展后,不贡不朝,争为雄长;郡县制之善,在于无封建制下的尾大不掉之弊,其不善则在于由于实行流官制,官民不悉,官视民如路人,民亦貌承于官。因此,他主张:“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作者旨在说明 ( )

A. 封建制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不利于中央集权

B. 郡县制利于中央集权不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

C. 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D. 封建郡县均有利弊应在中央集权之下分权于地方

4.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

A.郡县制 B.察举制 C. 行省制 D.科举制

5.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下列最能引起文中“汉朝革命”的举措是( )

A.实行察举制 B.实行内外朝制度 C.分封同姓王 D.推行刺史制度

6.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 )

A. 打开了中国东南沿海的门户 B. 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

C. 取得了领事裁判权 D. 扩展到沿海各省并开始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7.“当西方被定性为侵略者和剥削者(魔鬼般的西方)时,义和团对西方的反抗使中国的爱国者深感满足,并被冠以赞美之词。然而,当西方被看成是现代生活的源泉(天使般的西方)时,义和团那种毁坏西方电报电话设施、铁路和汽船的行为,则往往成为造成严重困境的缘由而遭到严厉的谴责。”上述材料体现的史观有( )

A.革命史观、全球史观 B.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

C.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 D.全球史观、文明史观

8.“中国人民是富于反抗精神的,然而又是缺乏建设性的。……他们无法逾越时代的界限和站在更高的历史高度作回顾和前瞻,因而无法真正完成民族的独立”。以下运动符合题意的是( )

A.维新变法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9.“满天凉露压降旗,武运凋残日下西。会看大和魂葬处,犲鸣哭化暮鸦啼。”这是摘自李汝伦《紫玉箫二集》的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是( )

A、《甲午悲歌》 B、台湾沦陷 C、《东北沦陷》 D、《日寇投降》

10.某年出版的日本报纸,关于中国事件的报道,使用了下列小标题:“点燃革命之火”“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列国的态度”等。这些文章集中报道的可能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11.说国民革命是辛亥革命的继续,这主要表现在( )

A.革命任务上 B.革命的领导阶级上

C.革命的结局上 D.革命的指导思想上

12.嘉兴南湖烟雨楼的题联:“烟雨楼台革命萌生, 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此联中的“星星火”是指( )

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C.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13.《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

A.五谷六畜 B.自给自足 C.精耕细作 D.铁犁牛耕

14.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年)中指出:中国道路,固然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地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却也从此“停滞于静止的状态了”,看似“未曾退步”,却也难以前进,毕竟这种“静止”状态自马可·波罗访华已经延续了500年之久。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当时的中国( )

A.与西欧相比中国经济落伍 B.国家经济政策保守落后

C.难以抵挡工业文明的冲击 D.固守传统农耕经济模式

15.《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组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稍(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是( )

A.在私营作坊工作 B.职业世袭 C.频繁地更换工种 D.临时工人

16.康熙年间的《归安县志》(归安县即今浙江湖州市)记载:“归安诸乡统力农,修蚕绩,极东乡业织,南乡业桑菱,西乡业薪竹,北乡……业蔬、靛,荻港业藕,埭溪业苎,善琏业笔,菱湖业蚕,捻丝为绸尤工。”这表明当时的归安县( )

A.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农业生产区域分工明显

C.农业和手工业已经分离 D.不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17.雍正五年,废除南洋贸易的禁令,但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乾隆二十九年弛禁生丝及丝织品出口(实只准出口少量粗丝)国内商人可以东洋换铜的名义搭配少量绸缎出口。材料反映了清代在康乾以后( )

A.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B.海禁松弛仍有诸多限制

C.官府垄断外贸 D.正缓慢走向对外开放

18.1534年与1800年,中国金银比价从约1:6.36变为1:15.4,导致该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丝茶外销,大量白银流入 B. 西人东来,黄金流入欧洲

C. 康乾盛世,社会经济繁荣 D. 鸦片走私,中国白银外流

19.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20.著名学者钱乘旦在其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写道:“我们很容易看到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抗拒’与 ‘接受’间剧烈的冲突,……在这两种显而易见的立场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中国近代符合材料中“第三种可能性”的典型事例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

21.王华在阅读我国古代历史文献时发现,“马上”“马甲”“马头””“马褂”“马蹄”“马前卒”“马到成功”“马革裹尸”“马首是瞻”等有关“马”的用语特别多,而现代常用文字中“机器”“机舱”“机车”“机电”“机工”“机构”“微机”“机械”“机帆船”“机关枪”等关于“机”的词汇比较多。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生态恶化,物种消失 B、文字改革的发展趋势

C、传统文明的逐渐消失 D、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变

22.《宜昌大撤退铭文》记载,1938年民生实业公司总经理卢作孚临危受命,抢运近10万吨物资设备和3万人员如期转移人川,有人后来将“宜昌大撤退”比喻为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国本次大撤退的主要作用是( )

A.滞碍日军对沿海地区的资源掠夺 B.保存争取抗战胜利的物质力量

C.改变中国工业结构的地理布局 D.奠定民族资本主义黄金发展的基础

2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政治角度讲,有为百姓而“鸣”,有为统治者而“鸣”, 冯天瑜曾指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其中为百姓而“鸣”的民本思潮和为统治者而“鸣”专制主义分别是( )

A.墨家、儒家 B.法家、道家 C.儒家、法家 D.道家、儒家

24.“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25.在古代史籍中也有许多对于“霾”的记载,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这最有可能是依据下列哪一选项做出的判断( )

A.霾是灾难的象征 B.君权神授 C.天人感应 D.自然规律

26.有学者认为:“耳闻目见,饮食男女……喜怒哀乐之变,皆性之自然,今其(佛教)言曰:‘必灭绝是,然后得天真。’吾多见其丧天真矣。”“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此材料表明该学者( )

A.赞同佛教的禁欲主义 B.对饮食没有道德规范的要求

C.认可道德规范内的人欲 D.认可私欲,主张个性解放

27.有人认为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明夷:六十四卦之一,离下坤上,象征政治的黑暗时代,君子的忧患时代),说明他是传统社会一心一意专事“补天”的“抱道君子”,而非传统政治体系的“掘墓人”。就你对其人其事其时的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他是儒家学说的批判者而非背叛者

②其政治哲学依然是服务于传统王权的正统政治哲学

③明亡清兴的时局变动对其思想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刺激

④其人虽然隐居却怀着强烈的安邦治国的“入世”愿望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8.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记载:“风雨其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一舟人命所系也”的物件使欧洲( )

A.告别骑士时代 B.加速了文化发展进程

C.诞生了地理大发现 D.引发了社会转型

29.西晋太康年间,文学家左思作《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书商们竞相刻版印刷,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这段表述有悖史实,这是因为西晋时期( )

A. 都城不在洛阳 B. 雕版印刷术没有被发明

C. 造纸术没有被发明 D. 赋这种形式没有诞生

30.1923年张君劢在《再论人生观与科学并答丁在君》中说:“近三百年之欧洲,以信理智信物质之过度,极于欧战,乃成今日之大反动。吾国自海通以来,物质上以炮利船坚为政策,精神上以科学万能为信仰,以时考之,亦可谓物极将返矣。”从中可以看出张君劢( )

①抨击科学万能 ②目睹一战有感而发

③认为科学一无是处 ④认为人生的意义不能单纯依赖科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题(31题24分,32题16分,共40分)

31.(24分)材料一 下表是《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情况

项目

数学

天文、历

法、气象

医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数量

22

25

25

9

25

7

7

8

8





材料二 《全球通史》一书中曾列出古代中国传播给西方并对其造成影响的诸多发明:钻井技术1126年传入欧洲;冶金鼓风机1200年传入欧洲;铸铁1300年传入欧洲;1340年在意大利的法布里亚诺建立了第一个造纸的作坊;活塞风箱,1500年传入欧洲;旋转风扇1556年传入欧洲……

材料三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时间

成就

意义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打破核垄断,步入核国家



1966年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中国拥有战略威慑武器



1967年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研制经费少速度快



1970年

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中国拥有自己天空眼睛



1997年

银河一III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计算机枝术跨人世界先进行列



2002年

中国第一头克隆牛成功

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取得重大成果



2003年

神五飞船发射成功

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2008年

神七飞船发射成功太空行走

实现卫星放飞探测手段的多样化



2010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科学家“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发展贡献”奖章

标志着中国在此方面的研究水平居世界前沿



2013年

“辽宁”号航母正式入列人民海军

表明中国海军航母已经开始进入战斗力生成阶段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4分)材料二说明了什么?(4分)16世纪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西方科技地位发生逆转。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6分)

(2)材料三表明20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科技发展的重心有何变化?(4分)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32.(16分)思想的产生与社会的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疑,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

——樊树志《国史概要》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的相关主张。(4分)

材料二 汉武帝元光元年策试贤良诏问:永惟万事之统……欲问大道之要,至论之极。(董仲舒)对曰:“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据材料概括董仲舒应对汉武帝“大道之要,至论之极”的主要主张。(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汉代开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儒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分)

材料三 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3)材料三中中国近代思潮不断涌现的“原始动力”是什么? (1分)在这一动力驱使之下近代中国有识之士的探索是如何逐步深入的? (3分)

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参考答案

1-5 BBDDA 6-10 DCBDB 11-15 AABDB

16-20 BBABA 21-25 DBCBC 26-30 CACBB

31.(1)成果主要集中在农学、天文历法和医学领域,机械等领域成果少;科技实用性强,主要是经验技术总结。(4分)

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长期领先世界;大量科技成就传入西方,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4分)

原因:僵化腐朽的君主专制制度;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制约了思想文化的发展,阻碍了近代科学的产生。(6分)(回答闭关锁国、八股取士、文字狱等也可得分)

(2)变化:70年代前重点发展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国防科技;70年代后在高新技术的多个领域取得众多突破。(4分)

影响:有利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改善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6分)

32.(1)主张: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主张恢复周礼);(2分)老子: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2分)

(2)主张:重视教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分)

变化: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制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儒学被确立为思想的正宗,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4分)

(3)动力:救亡图存,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1分)林则徐、魏源和洋务派重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新派、革命派重点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新文化运动重点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价值观念。(3分)

通达教学资源网 http://www.nyq.cn/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相关资源: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 历史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小二调考试历史试题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17届高三9月月考文综历史
·河北省涞水县波峰中学2017届高三8月月考调研考试 历史
·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历史
·河北省望都中学2017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河北省景县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 历史
·河北省景县中学2017届高三9月月考 历史
·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