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一地理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福建省莆田二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文件大小 1.5MB
所属分类 高一地理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4-7-18 18:27:12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简介:

莆田二中2013-2014学年高一地理第三学段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读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图,回答1~2题。

1.四幅图主要由于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资源网

A.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对①②③④的描述正确的是

A.①处的内力作用主要是张力作用 B.②处地貌主要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C.③处主要发育在河流的中上游 D.④处常形成沟谷、河流

读下面景观图片,回答3~4题。



3.甲图景观的形成突出反映了(   )

A.地壳的水平运动    B.地壳的垂直运动

C.强烈的侵蚀作用 D.剧烈的火山活动

4.乙图中构造形成及出露形成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A.岩层受挤压后被侵蚀 B.岩层受挤压后经沉积

C.岩层受张裂后被搬运 D.岩层受张裂后经沉积

12月26日5时26分,图中甲地发生6.3级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完成5~6题。

5.甲地地震产生的原因是

A.位于板块边缘碰撞带

B.位于板块张裂带

C.位于板块内部的断裂带

D.位于大洋海沟处

6.乙、丙两地未来的变化趋势是

A.距离不会有变化

B.距离越来越近

C.距离越来越远.

D.形成高大山脉

下图甲中数字为海拔高度,不同符号为不同年代的沉积岩层。图乙中的数字为不同的地质作用。据图完成7~8题。



7.图甲中甲地的地貌为( )

A.向斜山 B.向斜谷

C.背斜山 D.背斜谷

8.图甲中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对应图乙中的( )

A.1 B.2 C.3 D.6

右图为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读图回答9~10题·

9.下列地点能够露天开采煤矿且比较安全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0.在a、b两处采煤,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 B.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

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 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读图,回答11~12题。

11.该种地貌

A.迎风坡坡度陡 B.背风坡坡度缓

C.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 D.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

12.下列省区中可能有该种地貌的是

A.新疆 B.黑龙江 C.四川 D.山西

读我国某地地貌发育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在甲地建设铁路面临的主要困难最可能是

A.冻土和冰川 B.流沙和水土流失

C.沼泽、软土 D.地质基础不稳固

14.下列选项中,描述该地区景观的是

A.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B.山在两岸走,人在画中游

C.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右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5~16题。

15.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A.① B.② C.③ D.④

16.能表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A.⑤ B.⑥ C.⑦ D.⑧

下面为非洲自然带分布图(左图)和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右图),读图回答17~20题。

17.决定乞力马扎罗山南坡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 C.山体坡度???? D.山脉走向

18.右图甲所示的自然带与左图中的哪一自然带的自然景观具有相似性

A.①?????? B.②?????? C.③???? ? D.④

19.非洲南部,与③相同的自然带南北延伸较长,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海陆位置?????? B.大气环流????? C.洋流? ? D.地形

20.乞力马扎罗山的雪线北坡高于南坡,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受信风带影响南坡降水多???????????B.南坡地势陡峭

C.北坡为阴坡,热量较多??????????? D.北坡纬度低,热量较多

读下图,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三种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据此回答21~22题。

21.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2.图中②国0~14岁年龄人数

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及应采取

的相应正确措施是

A.70% 鼓励生育

B.30% 鼓励人员出国

C.15% 采取移民政策

D.60% 计划生育

下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回答23~24题。



23.图中信息反映出(   )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是上升趋势

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

C.1982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

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

24.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表明25~2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

读某中等城市常住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完成25-26题。

25.住宅区密集分布的区域是

A.0~2千米处 B.2~3千米处

C.3~5千米处 D.6~7千米处

26.距市中心2千米内常住人口密度并不最高的主要原因是该区域

A.交通通达度低 B.环境质量差

C.地租昂贵 D.服务设施差

赵小刚的爸爸在北京工作,妈妈是福州市某中学老师。小学时每年暑假,赵小刚都随妈妈去北京度假;2009年,由于工作需要,妈妈调到北京市某中学任教,赵小刚随妈妈去北京上中学,2012年赵小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复旦大学。赵小刚是环保志愿者,寒假准备随学校环保组织去西北考察。据此回答以下27-28题。

27.赵小刚的经历中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①小学时夏天去北京度假? ②到北京上中学  ③到上海上大学???????④去西北考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   D.①④

28.赵小刚的爸爸去北京工作的原因不可能是(  ) 

A.北京的城市问题少??????????   B.北京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C.改善个人及家庭的生活??????  D.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开展了我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环境人口容量研究工作。若以年人均消费粮食500千克、550千克和600千克三个方案测算,我国耕地资源可承载人口极限分别为16.6亿、15.l亿、13.8亿。如按美国的消费水平,我国人口大致应控制在7亿之内。根据上述材料,回答29~30题。

2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目前人口已大大超过环境人口容量

B.我国的合理人口容量在16亿左右

C.我国人口约为13亿,与环境关系属良性循环,人口与资源之间几乎没有矛盾

D.从土地资源看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约为16亿

30.关于我国人口容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A.我国人口与耕地资源之间的矛盾已十分尖锐

B.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C.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均消费水平无关

D.我国的合理人口容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图1示意我国某大城市2009年城区地价等值线,读图回答31~32题。



31.中心商务区最有可能分布的区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2.与其他区域相比,近年来④地地价涨幅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A.高附加值产业集聚 B.原有基础设施完善

C.外来人口迁入 D.逆城市化发展

读某学生所在地区的城镇分布简略示意图,完成33—34题。



33、该学生家准备购买一辆高档轿车,他们最可能去的城市及判断理由正确的是(  )

A.去B城市,距离他们家近 B.去A城市,A城市的交通便利

C.去B城市,B城市的服务便利 D.去A城市,A城市的服务范围广,服务级别高

34、判断下列行为最合理的是(  )

A.去B城市上中学 B.去A城市购买日常生活用品

C.去B城市推销高档珠宝玉器 D.在B城市设立商品全国代理办事处

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5~36题。



35.正确反映我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

A.甲 B.乙 C.丙 D.丁

36、在图示期间,与美国相比,我国

A.城市人口数较少

B.城市人口数增长率较低

C.城市人口比重较低

D.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率较低

如图是我国某地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据此完成37~38题。



37.阶段Ⅰ所代表的城市化阶段是(  )

A.初级阶段 B.中期阶段 C.逆城市化阶段 D.后期阶段

38.引起阶段Ⅱ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内部经济的衰退 B.乡村和小城镇发展超过城市

C.城市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 D.轨道交通的发展

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39~40题。



39、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

A.地下水位上升 ?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 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40、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生活用水量增加 ? ?B.植被覆盖率增加

C.降水下渗量减少? ?D.城市热岛效应

莆田二中2013-2014学年高一地理第三学段答案卷

第Ⅱ卷 ( 综合题 共40 分)

二、综合题:(4小题,共40分)

41.读我国北部地区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8分)。



(1)A的自然带是??????? ??????,B地气候类型是 ???? 。??

(2)C地为?? ???盆地,其自然带是???? ?????????。?

(3)A-C的变化,体现了大陆自然带的??? ??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主要以?? ??条件为基础的。?

(4)C北侧的天山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 ??地域分异规律,这反映了从山麓到山顶的????? ??状况差异很大。??

座位号









42.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9分)

材料一 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总人口为1 339 724 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 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材料二 我国隔5年的65岁及以上人口增长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描述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3分)

(2)材料二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中存在的何种人口问题? (1分)

从图中看出该问题产生的时间大约在________________年,(1分)

导致该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分)

(3)下面漫画反映出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长大以后问题就更明显了”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43.下图是某发达国家某城市用地变化示意图(三个阶段),读图回答:(10分) 



(1)城市形成阶段(Ⅰ阶段)决定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是?????????????  ? ,它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 ,?????????????????????????? 等优越的条件。(3分)

(2)Ⅲ阶段商业用地分布在         或???????????????????????????? 两侧。(2分)

(3)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和居住场所。Ⅲ阶段住宅区出现了分化,从建筑质量来说图中甲、乙两种住宅区,甲为?????????????????? ??? ;乙为???????????????? ???? 。(2分)

(4)该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工厂迁出了老城区,工业区在城市区位中的变化趋势总体上表现为: ,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3分)

44.读下图回答问题( 13分) 



(1)甲图中,A、B、C、D、E反映的是???????????? 过程,该过程的标志是????? ?? ???   ?、城市用地规模增大、 ???????? ?????????????????????。E→F反映了 ?????????? ????现象(4分) 。  

(2)甲图中的变化过程与其乙图中的   曲线相对应,该曲线代表的国家按经济发展水平属于???????? ??国家。它的城市化起步????????? ,水平    ,目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填字母) 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 。(6分)

(3)乙图中a曲线N阶段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列举两点)(2分)

(4)城市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其表现描述错误的是(  ) (单项选择题)(1分) 

A.满足人们更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  

B.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变化 

C.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城乡差别    

D.增加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相关资源:
·福建省安溪第一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甘肃省镇原县平泉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甘肃省武威市铁路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甘肃省武威市铁路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周考地理试题
·甘肃省武威市武威五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地理理试题
·甘肃省武威市武威五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地理文试题
·甘肃省兰州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甘肃省兰州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海南省海南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