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一地理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天津市静海县第四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
文件大小 477KB
所属分类 高一地理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4-9-20 10:20:12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简介:



高一地理 必修二

单项选择题(16X2=32分)

1.1996年~2006年,我国城镇人口数量年均增长4.46%,城镇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5.23%,2006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发达国家的1.58倍。由此可推断该阶段我国(  )。

A.城镇建成区城镇人口密度升高

B.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发达国家

C.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发达国家

D.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滞后于城镇空间扩张速度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举措,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否则会引发城市生态问题。读下图,回答2~3题。



2.导致城市水位过程线提前的因素有(  )。

①水泥路面多 ②下水道多 ③绿地多 ④人口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下列能够有郊防御城市洪水的措施是(  )。

①在人行道改造中采用透水砖 ②禁止开采地下水 ③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护天然池塘、河道 ④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⑤营造“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⑤

4.下列有关地域文化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差异只表现在物质方面

B.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与其“地域”范围大小成正比关系

C.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地域文化具有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不会发生变化

读下图,回答5~6题



以上两图体现了建筑物在________方面的差异(  )。

空间布局形式 B.建筑结构C.地域组合 D.以上三个方面

6.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差异 B.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

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地域文化的差异

“骑楼”是在楼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的,二楼向街心延伸,并使马路边房屋相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是岭南民居的一个特色(如图所示)。据此完成7~8题。



7.建设骑楼的目的是(  )。

A.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

B.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

C.节省建筑材料

D.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

8.骑楼建筑反映了岭南地区(  )。

A.地形多样,地表起伏不平 B.高温多雨的气候

C.降雨强度大 D.洪涝、台风等灾害频繁

9.我国青藏地区的居民“身穿绵羊皮缝制的藏袍,白天束带为衣,夜间解带当被”所反映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①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 ②气候温暖,昼夜温差小 ③游牧地区的生活 ④定居牧区的生活

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下图示意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读图完成10~12题。



10.下列各区农业与地形因素最密切的是(  )。

①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 ②海南岛种植天然橡胶 ③江南丘陵种植茶树 ④吐鲁番种植葡萄 ⑤上海郊区发展园艺业 ⑥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

A.①③ B.③④ C.①⑥ D.②⑤

11.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是图中的(  )。

A.气候 B.土壤 C.市场需求 D.政策

12.2011年,财政部发放农资综合补贴986亿元,比上年增加14%。这反映了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是(  )。A.政策 B.市场C.交通 D.社会生产力

13下图为迁移农业土壤肥力的变化过程,关于图中数字含义的说法,正确的(  )。



A.①表示原始森林覆盖下的土壤肥力状况

B.④表示原始森林焚烧后的土壤肥力状况

C.②表示经过几年耕作后土壤肥力急剧下降至最低

D.③表示弃耕后土壤肥力缓慢提高

下面是某地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15题。



14.该农业生产方式可能发生在 (  )。

A.尼罗河流域 B.密西西比河流域 C.亚洲的两河流域 D.亚马孙河流域

15.图中农业地域类型不可能具有的生产特点是(  )。

A.只种不管,坐等收获 B.精耕细作C.土地和住所不固定 D.刀耕火种

16.有关传统旱作谷物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传统旱作谷物农业是自给自足式农业

B.传统旱作谷物农业以种植旱作谷物为主,灌溉水源对其生产影响不大

C.传统旱作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的东岸以及亚热带干旱的山地

D.传统旱作谷物农业区多是世界文明的起源地

二、综合题(共68分)(综合题答案请考生写在答题卡上)

17.读某城市略图和该城市各地区2014年人口变动示意图,(人口迁移差额率是指某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口迁入率与迁出率之差)。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从上图可以看出该城市A—I的老城区和卫星城中,人口不断减少的是__________城区,人口增加最快的 _____城区。(4分)

(2) 依据城市地域形态和工业卫星城的区位推断,该城市所在地区的地形特征是

,盛行风向是 。(4分)

(3)据图分析,该城市解决城市化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4)该城市在郊区规划建一个大型仓储式超市,请在图I中用“△”标出其最佳位置,并阐明理由。(6分)

18.读图“世界重要农业区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28分)



西欧地图 澳大利亚地图 美国地图 阿根廷地图(局部)

(1)四图阴影部分分别表示的农业地域类型:甲是 ;

乙是 ;丙是 ;丁是 。(8分)

(2)图甲、乙、丙、丁四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共同特点是

。(6分)

图乙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主要农产品是 、 这种农业地域类型有什么优势?(8分)

图甲农业地域类型需要什么样的区位条件?(4分)

丁图的牛肉可以成为欧洲人餐桌上的食品,主要是 技术进步(2分)

19.做大做强优势农产品和优势农业产区,对带动我国农业整体素质提高,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下图是我国部分农产品优势产区布局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2分)



东北地区

长江流域



主要粮食作物

 、 (2分)

 (2分)



农业地域类型

商品谷物农业

 (2分)



优势社会经济条件

 (4分)

 (2分)





静海第四中学月考(4月)地理试卷答题纸

一、选择题答案:(2*16分,共32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综合题答案(共68分)

17.(共18分)

(1)从上图可以看出该城市A—I的老城区和卫星城中,人口不断减少的是__________城区,人口增加最快的 _____ 城区。(4分)

(2) 依据城市地域形态和工业卫星城的区位推断,该城市所在地区的地形特征是

,盛行风向是 。(4分)

据图分析,该城市解决城市化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该城市在郊区规划建一个大型仓储式超市,请在图I中用“△”标出其最佳位置,并阐明理由。(6分) (△标注在下图)



18.(共28分)

(1)四图阴影部分分别表示的农业地域类型:甲是 ;

乙是 ;丙是 ;丁是 。(8分)

(2)图甲、乙、丙、丁四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共同特点是

。(6分)

图乙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主要农产品是 、 这种农业地域类型有什么优势?(8分)

图甲农业地域类型需要什么样的区位条件?(4分)

丁图的牛肉可以成为欧洲人餐桌上的食品,主要是 技术进步(2分)

19.(共22分)

从自然条件分析:西北地区棉花种植的优势条件是:

限制性条件是:

(6分)

(2)东北和京津沪都是我国牛奶优势产区,东北牛奶产区主导区位条件是 ,京津沪牛奶产区主导区位条件是 。(4分)

(3)东北地区和长江流域都是我国重要粮食产区,分析下表比较两地农业生产的差异。(12分)

东北地区

长江流域



主要粮食作物

(2分)

(2分)



农业地域类型

商品谷物农业

(2分)



优势社会经济条件

(4分)

(2分)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相关资源: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补考地理试题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双语学校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理试题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文试题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甘肃省永昌县第一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甘肃省永昌县第一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理试题
·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文试题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