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一地理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云南省腾冲县第五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文件大小 3.5MB
所属分类 高一地理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5-4-1 6:36:42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简介:

腾五中2014-2015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一地理

(考试时间:120分钟)

I卷(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卷共有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我在仰望,月亮之上;有多少梦想,在自由地飞翔”。21世纪人类将进入开发月球资源,探索太空的新时代,人类的美好愿望将变成现实。据此完成1--3题

1、月球的表面形态留给人类深刻印象。下列因素中,影响月表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的能量 B、地球的引力

C、陨石的撞击 D、太阳风的侵袭

2、若科学家在未来的月球表面试验站进行科学实验,其利用的月球表面特殊条件是( )

①弱重力 ②超高温 ③低辐射 ④高真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 月球和地球距太阳的距离差别不大,但表面环境迥然不同。其主要原因是二者的( )

A、质量差异 B、形状差异

C、自转差异 D、公转差异

4、目前人类所能观察到的宇宙范围是( )

A、总星系 B、银河系 C、河外星系 D、地月系

5、发生在太阳光球上的太阳活动主要是( )

A、黑子 B、耀斑

C、太阳风 D、日珥

6、关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潮汐现象是太阳活动引起的

B、与天气和气候有关

C、太阳活动激烈时,会发生磁暴、极光

D、太阳活动激烈时,会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7、太阳活动高峰值(或低峰值)的时间间隔是( )

A、3年 B、5年 C、8年 D、11年

读右图,回答下列8—9题

8、右图是“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示意图”,当直射点 ( )

A、位于①或③处时,是北半球的春分日或秋分日

B、位于④处时,日期是6月22日前后

C、从①处移到⑤处,需要1个恒星年

D、从②处移到④处,直射点先向北再向南移动

9、“十·一”国庆节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的( )

A.①—②,向北移动

B.②—③,向南移动

C.③—④,向南移动

D.④—⑤,向南移动

我国沿海某省一个课外小组某日测得当地日出、日落时间分别为北京时间

6︰40、16︰40,据此回答:

10、该地的经度约为( )

A、120°E B、125°E C、115°E D、110°E

11、该日可能在( )

A、11月 B、9月 C、7月 D、5月

12、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时下列说法正确的( )

A、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B、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C、全球昼夜平分 D、以上说法均不对

13、当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时,关于北半球的昼夜长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北半球昼短夜长 B、北半球昼长夜短

C、北半球昼夜平分 D、以上说法均不对

读下图,回答14~15题。

14、甲地的气候类型是 ( )

A.北半球热带季风气候 B.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

C.南半球热带季风气候 D.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

15、乙地气候特点是( )

A.降水稀少,年温差大 B.冬温夏凉,降水均匀

C.夏热冬温,全年多雨 D.夏热冬寒,降水稀少

16、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判断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 (   )

A.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B.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C.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D.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读“某地地质地形图”,判断17~19题。

17、该地地形成因是 ( )

A.向斜成山    B.向斜成谷

C.背斜成山 D.背斜成谷

18、下列有关叙述不可信的是 ( )

A.该地区曾发生过变质作用

B.该地区曾是广阔的热带浅海

C.A处修水利工程要注意塌方渗漏

D.B处建有大规模煤矿

19、研究该地区地质构造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   )

A.对现实生产生活意义不大

B.可针对不同岩石类型和地貌,制定相应的经济发展规划

C.该地区贫困,原因是不具有丰富的资源

D.A地区干旱现象严重,未来的调水工程方向是南北方向

20.我国的黄土高原黄土深厚、地表破碎,分别是由于 (   )

A.流水的搬运、侵蚀

B.风力的搬运、侵蚀

C.风力的搬运、沉积,流水的侵蚀

D.流水的搬运,风力的侵蚀、搬运

21、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 (   )

A.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

B.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C.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

D.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22、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相关的是 (   )

A.东非大裂谷       B.日本列岛

C.阿尔卑斯山脉 D.落基山脉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23—24题。

23、图中B、D代表的岩石分别是( )

A.侵入型岩浆岩、沉积岩 B.沉积岩、侵入型岩浆岩

C.变质岩、喷出型岩浆岩 D.沉积岩、变质岩

24、图中②表示的是( )

A.外力作用 B.变质作用

C.上升、冷却凝固 D.高温熔化

25、下图为某假想陆地的一部分,丁地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得分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得分





























I卷答题卡 得分----------

Ⅱ卷(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读下面的两幅图,回答下列问题:(每空1分,共12分)

(1)、下图洋流环流是 半球的,在 纬的大洋环流。 A是在 影响下形成的 。

B是在 吹拂下形成的 或

者 。

(2)、下图大洋环流,若纬线为30度,则表示的是 半球中低纬度的大洋环流,若纬线为60度则是 半球中高纬度的大洋环流,

若是在南太平洋C为 流,D为 流,E为 流。



27、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每空1分,共12分)

(1)、该地区水循环的类型,按其发生的领域,属于 循环,图中A箭头所示的水循环环节名称是 。

(2)、甲河流主要靠 补给,其形成的地质原因是

(3)乙处地质构造为 ,乙处发育成河流,主要是因为该处岩石 ,易受 作用。

(4)甲乙两河中,径流量变化较大的是 河,含沙量较大的河流的原因是 。

(5)、图中能找到地下水的是 (填字母),原因是

(6)、下列关于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使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进行能量和物质的交换

B、使全球各地的降水量保持不变

C、使陆地径流增多,海洋蒸发量减少

D、水循环使全球水体总量不断变化

28、读图,完成下列各题。(每空1分,共13分)

(1)、从性质上看,甲图中C是 气团,C、D、E三地中气温最低的是 地。

(2)、甲图为 锋天气图。 E地在该锋面过境后,天气状况是

(3)、乙图中F处是 气压中心,该天气系统位于 半球,在其控制下多

天气。

(4)、读丙图回答①、②题:

①、此时图中可能形成降水的是 (填代码),此时C点吹 风,其性质具有 的特点。城市被 气压控制,多 天气

②、下图中沿甲乙线所作的天气系统垂直剖面示意图正确的是( )

29、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每空1分,共13分)

(1)、请将乙图中的②、④标注在甲图中相应的位置,并注明二至日(4分)

(2)、在甲图中画出地球公转方向

(3)、当地球位于乙图中②位置时,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是

,太阳直射点将向 移动。

(4)、当地球位于乙图中的 位置或 位置时,全球昼夜等分。

(5)、当地球从①向②移动的过程中,北半球的昼夜状况 。当水平运动的物体从③向④移动的过程中,物体向 偏。

(6)、极昼现象从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是甲图中地球从 位置运行到 位置的时段。

参考答案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相关资源: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辽宁省锦州市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辽宁省营口市普通高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理试题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文试题
·辽宁省大连市六校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名校联考地理试题
·辽宁省大连市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湖南省郴州市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湖南省衡阳县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地理试题
·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柘木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