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二地理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3月考试试题地理试题
文件大小 1.1MB
所属分类 高二地理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3-4-20 15:38:18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简介:



、选择题((共40题,每题1.5分,共60分)

2012年12月26日8时58分(北京时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3.9°N, 95.9°E)发生地震并引起海啸。回答1—2题。

1.该地震发生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右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2.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印度洋板块与

A.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B.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

C.太平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D.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

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P1、P2为等压线,P1、P2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读图,回答3—4题。



3.若图示为北半球,P1>P2,则O点风向为

A.④或⑤ B.③或④

C.⑥或⑦ D.⑤或⑥

4.若图示为高空等高面,P1

A.③或⑦ B.①或⑧

C.⑦或⑧ D.②或③

读图,回答5—6题。



5.若图示曲线为近地面等压面,此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a、b、c、d各点气压最高的是d点 ②d地盛行上升气流

③a地气流流向d ④c地气流流向b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若图示曲线为一月等温线,则b地位于

①北半球大陆上 ②北半球海洋上 ③南半球大陆上 ④南半球海洋上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7.下列几种情况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

8.下图中四幅图表示的热力环流中,错误的是( )

9.下图为“大气热力作用示意简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晴朗天空呈现蔚蓝色是因为①的作用

B.秋末傍晚施放烟雾能预防农作物遭受冻害是因为②的作用

C.青藏高原比同纬度四川盆地昼夜温差大只是因为③的作用

D.夏季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是因为④的作用

10.读某日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



①带大气的运动特点和性质分别是

A. 气流上升,湿热???????????B .气流下沉,干热

C .由高纬流向低纬,冷干????????D .由低纬流向高纬,暖湿

11.北半球一飞机向西飞,飞行员左侧是高气压,右侧是低气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飞机逆风飞行 B.飞机顺风飞行 C.风从东侧吹来 D.风从北侧吹来

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内、外力同时起作用,而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它们的作用结果也往往交织在一起。据此回答12~13题。

12.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A.云南路南石林的形成 B.长江三角洲的形成

C.澳大利亚大堡礁的形成 D.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13.下列有关地貌成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黄土高原的黄土是由风力挟带的粉砂、尘土堆积而成的

B.长江三峡是冰川侵蚀形成的

C.内蒙古高原西部的大片戈壁和裸岩荒漠是风力作用的产物

D.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沙丘和沙垄是典型的风积地貌

14.决定华北平原土层深厚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下沉幅度大,河流挟带的泥沙多 B.冰川侵蚀作用

C.成土过程时间过长 D.海浪堆积作用的结果

15.读“三大类岩石循环示意图”,图中的a、b、c分别是(  )



A.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

B.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

C.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

D.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读“地貌模式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16~17题。



16.由图可知(  )

A.沉积物主要是风力作用形成

B.由扇形地上部到扇缘带,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大

C.扇形地中下部土壤肥沃,排水条件良好,适合农耕

D.扇缘带地下水埋藏深

17.该地貌主要分布于(  )

A.河流入海口 B.山间河谷出口

C.大江大河中下游 D.盆地中心

读下面的地质剖面图,回答18~19题。



18.根据图示信息可知(  )

A.⑥处岩层不可能含有化石

B.③物质主要来自于地核

C.④处岩石类型不同于①是因为发生了变质作用

D.⑤处形成大陆岛

19.从地质条件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处是储藏天然气的良好构造

B.②处可能形成沉积岩

C.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可能是④②①

D.若修南北向的隧道⑥处构造好于①处

图3为“贺兰山东麓等高线图及其洪积扇纵剖面图”,该地区已成为我国著名的枸杞 产业基地,据此完成20?21题。



20. 关于图3中等高线弯曲方向及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 以出山口为界,河流上游向高处凸山,下游向低处凸出;上游以河流侵蚀为主,下游以河流堆积为主

B. 以出山口为界,河流上下游都向高处凸出;为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

C. 以出山口为界,河流上下游都向低处凸出,为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

D. 以出山口为界,河流上游向低处凸出,下游向高处凸出;上游以河流堆积为主,下游以河流侵蚀为主

21. 关于影响该地区枸杞产业的区位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地为山麓洪积扇,沙质土壤贫瘠

B. 该地位于非季风区,气候干早,降水少

C. 该地光照充足,昼夜温差火

D. 该地地势起伏大,交通不便

读图,回答22—23题



22.荆江素有“九曲回肠”之称。荆江曲流的形成与流水作用有关。图l中

A.乙为凸岸堆积,丙为凹岸侵蚀。B.乙为凹岸侵蚀,丙为凸岸堆积

C.乙为凹岸堆积,丙为凸岸侵蚀 D.乙为凸岸侵蚀,丙为凹岸堆积

23.图l中有关河曲地貌、弯道速度(参照图2)、外力作用和沿岸人类活动的组合正确的是

A.甲-a -侵蚀一兴建深水港 B.甲-e -沉积一兴建仓库

C.乙-a-沉积一种植农作物 D.乙-c-侵蚀一修筑防护堤

小实验:(如图准备装置)在两只烧瓶里分别充满CO2和空气,塞紧带有温度计和胶头滴管的橡皮塞。再把两只烧瓶放在红外线下照射,观察温度升高的情况。结论:两瓶在相同光线照射下,装CO2的温度较邻瓶高,最大可达4 ℃。据此完成24-26题。



24.该实验反映的现象是

A.温室效应       B.酸雨污染

C.大气污染 D.臭氧层破坏

25.下列关于大气中二氧化碳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增加大气温度

B.能分解氧分子与氮分子为原子,使大气强烈增温

C.能吸收长波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D.能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26.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①大量燃烧矿物能源 ②火山喷发 ③过度发展核电 ④过度砍伐森林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图8是某地区岩石与年均温等值线分布图,据此回答27~29题。



27.据图分析,该地区地质史上不曾发生的内力作用可能是 (   )

A.水平挤压运动 B.水平张裂运动

C.岩浆活动 D.变质作用

28.实地调查发现,图中甲地植被比乙地更加茂密,则该地区可能在 (   )

A.我国东部 B.欧洲西部

C.中南半岛 D.巴尔干半岛

29.该地区地形的成因是 (   )

A.侵蚀作用 B.内、外力共同作用

C.外力作用 D.内力作用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30—32题

30.地球公转至图中所示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极昼极夜的范围呈扩大趋势

B.晨昏线与地轴之间的夹角呈缩小的趋势

C.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并且直射点向北移动

D.我国北方出现“秋高气爽”的天气

31.黄赤交角增大,则会引起的现象是( )

A.北极圈以北范围增大,南极圈以南范围缩小

B.地球上有太阳直射的范围缩小

C.北极点出现极昼的天数增加

D.中纬度地区夏季昼将增长,冬季夜将增长

32.地球从甲处经乙、丙、丁回到甲公转一周(甲、乙、丙、丁之间等距)四段之间用时最少的是( )

A.丁—甲段 B.甲—乙段 C.乙—丙段 D.丙—丁段

右图中AB为昏线,C为AB的中点,此时北京时间为20时。读图回答33~35题。

33. C点的经度是

A.90°E B.150°E C.165°E D.90°W

3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日为二分日中的一天

B.此日C点昼短夜长

C.此时ACB所在的平面与经过C点的经线圈平面间的夹角(锐角)为20°

D.AB的长度与赤道等长

35.若上题中的AB为某纬线圈上的昼弧,C为AB的中点,则北京时间可能为 A.6时 B.8时 C.20时 D.8时或20时

图5斜线部分表示7月7日,非斜线部分表示7月8日,每条经线之间的间隔相等,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据此回答36~38题。

36.此时北京时间是 (  )

A.7月8日15时 B.7月8日14时 C.7月8日20时 D.7月7日16时

37.有关A、B、C三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正确的是 (  )

A.C>B>A B.A>B>C

C.B>A>C D.B>C>A

38.有关A、B、C三点昼长状况的关系正确的是 (  )

A.A>B>C B.C>B>A C.B>A>C D.B>C>A

下图中a、b曲线为同一天不同两地的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读图完成39~40题。



39.若a、b两曲线表示Q、P两地的太阳高度日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Q地昼长小于12小时

B.P地该日正午旗杆影长为零

C.Q地一定位于北半球

D.P地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

40.若a、b两曲线分别表示X、Y两地太阳高度日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Y两地纬度值相同

B.X、Y两地位于同一半球

C.X、Y两地处在同一经线上

D.X、Y两地太阳高度相同

二.综合题(共40分)

41.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2分)



(1)填出图中下列字母代表的板块名称:

A. ;B. ; F. 。

(2)图例N代表 边界,O代表 边界,这六大板块漂浮在

上运动。

(3)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于 板块与 板块相撞形成的(填字母)。

(4)根据板块理论分析,红海的面积有不断 的趋势,其原因是

(5)根据板块理论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42.下图中,图甲为地表三圈环流剖面图(局部,N为北极点);图乙为某季节某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模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4分)



(1)图甲中字母所表示的纬度为30°、60°的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B处是________风带,与图乙中________处(a或b)的风向一致。

(3)图甲中C处是________气压带,D处是________风带,两者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在图乙所示季节,该气候的特征是________。

下图示意“以极地为中心的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M为晨昏线。



(4)若N处火山喷发,图示时刻火山灰向________飘散。有人认为火山灰大量悬浮在空中,会使全球气温降低,这主要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也有人认为会减少地球表面热量的散失,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后的时间,如果晨昏线M逐渐向极点靠近,则依气压带风带移动的一般规律,N地气压带的位置和强度变化的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气压中心强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P气压中心强度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读“季风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两图中为1月份的是 图,判定理由是 。

(2)东亚季风:其成因是 ,该地冬季受

高压控制,盛行 季风,受其影响形成 的气候特点;夏季盛行 季风,受其影响形成 的气候特点。

(3)南亚季风:冬季盛行 季风;夏季盛行 季风,其成因即与

有关,也与 有关。

(4)受图中季风影响的地区,夏季降水丰沛,特别有利于粮食作物中_________的生长。由于季风的强弱变化很大,使得该地区__________________灾害。频繁,对该作物的生长威胁很大。

一、选择题



(3)副热带高气压带 西风带 地中海气候 炎热干燥

(4) 北 灰尘反射的太阳辐射量增大,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灰尘增加了大气逆辐射

(5) 北移并减弱  减弱  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海陆温差减小

43(1) 甲 亚欧大陆形成高气压

(2)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亚洲高压 西北 寒冷干燥 东南 高温多雨

(3)东北 西南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4)水稻 旱涝

相关资源:
·甘肃省武威第五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试题地理试题
·湖南省株洲市二中2012-2013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试题地理试题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试题地理试题
·山东省德州市某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4月月考试题地理试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2012-201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试题地理试题
·吉林省吉林市十二中2012-201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试题地理试题
·北京市重点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地理试题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3月月考地理试题
·河南省长葛第三实验高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抽考试题地理试题
·河南省正阳县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素质检测试题地理试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