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卷资源详情 ┊ | ||||||||||||||||||||||||||||||
| ||||||||||||||||||||||||||||||
::立即下载:: | ||||||||||||||||||||||||||||||
|
下载出错 | |||||||||||||||||||||||||||||
简介:
地 理 试 题 第Ⅰ卷 (选择题,共44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图1分别为世界上四个地点的地理坐标,据此回答1—2题。 1.最接近大洲分界线的经线经过的地点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图中四个地点中,有大片温带荒漠分布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3.与我国陆地相邻,并且均为内陆国的是 A.俄罗斯、蒙古、巴基斯坦 B.哈萨克斯坦、印度、缅甸 C.蒙古、阿富汗、老挝 D.朝鲜、尼泊尔、老挝 下表是综合国力较强的四个大国20世纪90年代初的有关统计资料,结合表中信息回答4~5题。 国家 人口密度 (人/km) 人均具备生产能力的土地面积(公顷) 人均水资源量 (m3/人) 森林总面积 (万km。) A 8.6 1.39 30559 754.9 B 13l O.21 2292 133.8 C 27.5 1.64 9413 209.6 D 19.1 1.47 42975 566 4.A、B、C、D 四国分别是 A.俄罗斯、中国、美国、巴西 B.中国、美国、俄罗斯、巴西 C.美国、中国、巴西、俄罗斯 D.美国、巴西、俄罗斯、中国 5.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措施有 ①坚持改革开放,保持经济快速持续增长 ②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③重视农业和农村问题 ④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⑤与俄罗斯结盟,共同对抗美国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 由13人组成的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于2004年12月12日从中山站正式启程,行程1200多公里,于北京时间2005年1月18日3点16分成功抵达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一A),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地飘扬南极冰盖最高点的蓝天之下。回答6~7题。
6.五星红旗飘扬的方向为 A.东南 B.西北 C.正东 D.正北 7.下列关于南极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南极洲海拨高度仅次于非洲,居世界第二位 B.该季节南极地区出现臭氧层空洞 C.考察队员向冰穹一A前进的全过程中北半球白天越来越长 D.冰穹—A位于东半球
读下面图6和图7,回答8—9题。 8.甲图所示地区海岸线非常曲折,将会使当地 A.飓风影响范围扩大 B.温带海洋性气候范围扩大 C.洋流对沿岸的影响减弱 D.围海造田难度降低 9.乙图所示地区 A.沿岸有季风洋流 B.山脉南北纵向排列 C.有小面积的沙漠分布 D.降水的季节变化不明显 位于中亚地区的里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据比较可靠的估测,该地区石油最终可开采的总储量为250亿~350亿桶,可与英国的北海油田相媲美,接近世界储量的3%。读图八回答10-11题: 10.里海沿岸共有五个国家,图中序号①和②所代表的国家分别是 A.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 B.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 C.土库曼斯坦、乌克兰 D.乌兹别克斯坦、伊朗 11.长期以来,关于里海是国际海域还是湖泊的问题,沿岸五国争论不休。该问题的实质是 A.里海的战略地位问题 B.里海油气资源的归属问题 C.里海地区油气管线的走向问题 D.里海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第二卷(非选择题 共56分)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满分56分) 12.(36分)读图回答问题。 ⑴图中表示的是一种地貌类型,写出其名称并分析其成因。 ⑵文明古国诞生于图中哪些地区?试分析其原因。 ⑶写出图中人口密度最小的四个区域代号,并分析其原因。 ⑷图中何处遭受风暴潮袭击最严重?试分析其原因。 13.(20分)从a→c→b→c→a表示A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状况(甲图),乙图表示A地所在大洲沿A地纬线地形剖面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地所在国应是 ( ) A.澳大利亚 B.美国 C.中国 D.巴西 (2)B处附近的洋流是_______________。 (3)简述A地自然带的名称及形成原因。 (4)A地所在国的人口、城市、工业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这里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文科综合地理部分能力检测 (世界地理)答案
| ||||||||||||||||||||||||||||||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