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二地理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1
文件大小 1.9MB
所属分类 高二地理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5-2-10 11:44:14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简介:



时间:75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合计60分。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表空间。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也不同。读黄河流域示意图,回答1~3题。

1.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其划分的方法是( )

A.利用综合指标划分 B.利用单一指标 

C.以行政区划为指标 D.利用气候、地形等指标

2.图中乙、丙、丁三地的最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 )

A.气候干旱、洪涝灾害、生物多样性减少 B.酸雨、水土流失、赤潮

C.水土流失、荒漠化、泥沙淤积 D.荒漠化、水土流失、海洋污染

3.乙地是我国蝗灾多发地区。适合监测和预报虫害灾情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 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B. 全球定位系统、数字地球

C.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 D.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

人民网北京2013年7月15日电 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消息,截至15日,台风“苏力”共造成福建、浙江、江西、广东等省162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5.1亿元。完成第4题。

4.在对被洪水围困的市民开展营救行动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

①GIS技术 ②GPS技术 ③RS技术 ④“数字地球”技术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读下面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5~6题。

5.现在发现图中现代绿洲退化现象严重,下列原因分析中,最不可能的是(  )

A.人口增长迅速 B.水源污染严重且难治理

C.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 D.为争取区域内粮食自给,发展粮食生产

6.与华北平原相比,该区域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

A.土壤肥沃 B.热量充足 C.水资源丰富 D.太阳辐射强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当前,甲、乙、丙三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可能分别是(  )

A.湿地萎缩、森林减少、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减少

C.森林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D.森林减少、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

8.乙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是(  )

A.开辟水资源,合理灌溉 B.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C.保护草场,合理放牧 D.合理采伐,及时抚育

读我国甲、乙两区域景观图,回答9~11题。

9.关于甲、乙两区域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区域流水作用显著 B.甲区域风能资源丰富

C.乙区域垂直分异明显 D.乙区域水能资源丰富

10.甲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及其有效监测手段是(  )

A.水土流失 全球定位系统 B.荒漠化 遥感

C.洪涝灾害 地理信息系统 D.环境污染 数字地球

11.近年来,乙地基塘农业桑基演变为花基、养鱼演变为养甲鱼,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交通 B.科技 C.市场 D.政策

读图下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工业部门,合理的是(  )

A.①——电力 B.②——化工 C.③——钢铁 D.④——机械

13.实现该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是(  )

A. 延长产业链,对产品进行深加工 B.禁止污染物的排放

C. 大力促进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发展 D.关停重化工企业

下图表示的是某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据图完成 14~15题。

14.这种能源消费结构易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①大气污染加剧 ②土壤肥力下降 ③土壤污染严重 ④水污染严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5.改变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

①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多种能源 ②营建速生薪炭林

③推广生活用煤用电 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⑤大力发展畜牧业 ⑥加强交通建设

A.①②⑤ B.②⑤⑥ C.①②⑥ D.①②③④

读“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协调系统图”,回答16~17题。

16.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开发的核心是(  )

A.建立工业体系 B.修建水库 C. 开发土地资源 D.发展旅游业

17.关于田纳西河流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开发了河流的综合效益 B.三大产业协调发展

C.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D.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

读“大兴安岭及其两侧自然地理环境剖面示意图”,完成18~19题。

18.下列关于东北三省的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冬季积雪深厚,春季融水保证春播农作物对水分的需要

B.气候寒冷, 冻土深厚,不利于农作物春播

C.光热条件优越,大部分地区可以一年两熟

D.纬度较高,不利于玉米、水稻等喜温作物生长

19.乙地的农业生产主要发展 (  )

A.水田种植业 B.旱地耕作业 C.山地畜牧业 D.草原畜牧业

右图为“同一时期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次产业构成图”。读图完成20~21题。

20.若此图是四地就业人数构成,那么城市化水平最低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1.若此图是四地产业产值构成,那么经济水平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不少中小型加工制造业企业受劳工荒、电荒、油荒、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影响,目前生存困难,面临倒闭或需要外迁到江西赣州等内地城市。读图回答22~24题。

22.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型加工制造业企业的

区位选择大多符合(  )

A.模式1     B.模式2

C.模式3 D.模式4

23.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型加工制造业企业外迁到江西赣州等内地城市,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国家中部崛起的需要 B.地理区位相同

C.当地基础设施完善 D.寻求更好的区位条件

24.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众多的加工型企业而言,目前最需要采取的措施是(  )

A.开展技术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 B.缩小生产规模,加大资金投入

C.降低劳动力报酬,节省成本支出 D.申请破产保护,谋求东山再起

下图是“世界工业转移局部图”,据图回答25~26题。

25.20世纪50年代,世界工业发生转移的根本原因是(  )

A.第三次技术革命

B.劳动力因素

C.环境因素

D.工业布局的变化

26.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将工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下图为生产的三种模式,其影响的主导因素依次是(  )

A.原料、市场、劳动力

B.劳动力、原料、市场

C.技术、劳动力、原料 D.市场、技术、劳动力

2008年以来,全球IT产业巨头惠普、宏基笔记本电脑落户重庆,100多家电脑零部件企业入驻重庆,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整体+配套”的产业集群。读下图完成27~28题。

27.重庆吸引IT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条件有(  )

①劳动力丰富 ②水源充足 ③地价低廉 ④水运便利 ⑤政策优惠

A. ②③④ B. ①③⑤ C. 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8.有关IT产业转入对重庆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促进产业升级 B. 导致产业结构单一

C. 失业人口增加 D. 促进矿产资源开发

城市群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内城市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下图为“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产业链分工体系示意图”。读图,完成29~30题。



29.城市群中,中心城市的优势产业主要处于产业链中的位置是(  )

A.①⑤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30.产业分工处于产业链上③位置的城市,其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  )

A.产品需求量大 B.交通便利 C.劳动力廉价丰富 D.政策支持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合计10分。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

31.所有的区域都具有一定的特征,以及明确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

32.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因素。(  )

33.热带雨林被称为“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是因为热带雨林的蒸发量很大。(  )

34.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水电为主(  )

35.流域的开发要以河流的梯级开发为核心。(  )

36.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

37.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区域城市化必然带来工业化。(  )

38.珠江三角洲的模式是通过乡镇企业发展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

39.西气东输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大气质量。(  )

40.产业转移都有利于迁入区的产业升级换代,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  )

三.综合题(合计3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41.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0分)

材料一 2010年1月5日上午,中国气象局和国家林业局在北京联合召开2010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趋势预测会商会议。会议回顾了2009年春季沙尘天气的特征,深入探讨了气温、降水、大气环流、植被土壤等影响沙尘天气的主要因子的演变规律。

材料二 我国沙尘天气分布图、沙尘暴路径示意图和亚洲部分地区图。

(1)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是沙尘暴频发的重要原因。将下列备选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入下图中的适当位置。(5分)

A.燃烧矿物燃料 B.土质疏松 C.风力加大 D.二氧化碳增加

E.过度放牧 F.过度开垦 G.气候变暖变干

(2)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现象日益加剧,分析主要原因有哪些?(2分)

                                        

                                        (3)结合上述成因联系图,分析人类为防治沙尘暴的发生可采取哪些措施?(3分)

                                        

                                        

42.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A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地域类型是     ,(1分)分析其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                         。(4分)?

(2)近年来,A地区由于土地的超载使用,土壤的肥力呈下降的趋势。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怎样的措施加以保护?(3分)

                                        

                                        

(3)近年来,B地区的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简述主要原因。(2分)

                                        

                                        

4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上图为“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区际联系示意图”。

(1)苏南地区开始“腾笼换鸟”,被“逼走”到苏北的产业所具有的特点是(  )(1分)

A.劳动力需求量大 B.生产规模大 C.技术含量高 D.环境污染较轻

(2)江苏省内部出现的这种产业转移,对苏北地区产生的有利影响是(  ) (1分)

①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市场繁荣 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环境质量提高 

③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 ④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与苏中、苏北地区相比,苏南区域发展的特点有           。(3分)

(4)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合理布局,促进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共同发展,你认为苏中、苏北可以引进苏南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大力发展      型和

         型产业,提升区域经济,推进城市化进程。(2分)

(5)当前苏南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有土地租金高,劳动力不足,环境质量下降,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市场萎缩等,请为其解决的途径提出合理建议。(3分)

                                        

                                        

答案:



42.(1)商品谷物农业 ①人均耕地多;②地势平坦,连片分布,利于机械化耕作;③黑土广布,土地肥沃;④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⑤交通便利;⑥国家政策的支持。

(2)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对土壤进行培肥,增施有机肥,实施秸秆还田。

(3)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粮食需求增加;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粮食耕种面积减小。

43.(1)经济发达(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高);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大);人均粮食产量低。

(2) 劳动力导向(密集) 资源导向(密集) 

(3)途径: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档次与竞争力;引进劳动力;实施产业转移;提高环境质量。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相关资源:
·广东省肇庆市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地理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块考试地理理试题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块考试地理文试题
·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山东省兖州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12月月考地理试题
·宁夏银川一中2014-2015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
·四川省资阳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地理试题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热身地理试题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