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卷资源详情 ┊ | ||||||||||||||||||||||||||||||
| ||||||||||||||||||||||||||||||
简介: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级地理科(理)期中考试试卷 本试卷分单项选择题和双项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学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用2B铅笔将自己的学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和平整。 一、单项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区域划分的指标和方法是固定的 B.区域之间有明确的边界 C.区域是最小的单位,不可分割 D.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 2.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都位于平原地区 ②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③都位于第三级阶梯 ④雨热同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水田为主 B.作物有水稻、油菜、棉花等 C.一年两熟至三熟 D.西部降水较少,适宜发展畜牧业 4.下列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若干个小平原组成 B.本区河流、湖泊较多,但无沼泽分布 C.是中国最大的平原 D.地势低平,土质疏松 5.长江三角洲的肥沃土壤指的是( ) A.水稻土 B.黄土 C.紫色土 D.黑土 6.下列粮食作物具有单位面积产量高的是( ) A.水稻 B.小麦 C.玉米 D.大豆 7.我国下列区域的关系,正确的是( ) A.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是黄河 B.四川盆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 C.东北平原是松嫩平原的一部分 D.东北地区包括大部分内蒙古自治区 8.下列关于松嫩平原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势平坦开阔,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实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B.生长季节短促,适宜玉米、棉花、冬小麦、甜菜的种植 C.水稻土分布广泛,因此主要发展水田耕作业,大面积种植水稻 D.受长白山的阻挡,降水量由西向东减少,东部由于降水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9.关于三江平原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松花江、黑龙江、嫩江冲积而成 B.属于寒温带季风气候 C.年降水量小于800mm,但属于湿润地区 D.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林区 10.下列关于南、北方传统民居差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南方民居墙体厚 B.南方民居屋顶坡度大 C.南方民居屋房檐窄 D.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北方强 11.下列关于长江下游平原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规模大 B.机械化程度高 C.全国“粮仓”的地位下降 D.粮食商品率极高 读下图,回答12~13题。 12.与19世纪初相比,20世纪中期的洞庭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八百里洞庭风光不再,面积减小 B.洞庭湖湖水变浅 C.洞庭湖入湖水系增加,调蓄洪水的能力上升 D.洞庭湖调节洪水的能力下降 13.引起20世纪中期洞庭湖面积变化的人为原因是( ) A.人口增多,人类大规模围湖造田 B.荆江河段大量的裁弯取直工程 C.退耕还湖 D.长江中下游防护林的建设 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 吐鲁番盆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有许多方面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堪称独特,因而引起旅游者的强烈兴趣。所产长绒棉、瓜果品种优异,尤其是哈密瓜、葡萄驰名中外。据此回答14~15题。 14.在我国的各类地理分区中,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总是位于两个不同的区域上,其根本原因是( ) A.纬度差异巨大 B.空间距离遥远 C.中间相隔更多地形区 D.整体状况差异明显 15.对两地农业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都以农耕业为主 B.太湖平原注重发展外向型农业,吐鲁番盆地立足于干旱农业 C.太湖平原突出农业技术的投入,吐鲁番盆地保持原始的自然农业模式 D.太湖平原改水田为旱地,吐鲁番盆地注意灌溉农业的发展 2009年4月15日零点16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二课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它的成功发射,对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北斗”的问世和不断完善,将逐步打破美国GPS一统天下的局面。据此回答第16题。 16.有关北斗导航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斗导航系统的关键装置是传感器 B.是一种专门处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C.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的特点 D.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用于温室气体浓度观测的“呼吸”号卫星于2009年1月21日在日本种子岛宇航中心发射升空。该卫星装备了高精度的观测设备,将利用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吸收特定波长辐射的特点通过观测地表反射的能量变化来推算温室气体的浓度。据此回答17题。 17.该过程主要利用了( ) A.全球定位系统 B.地理信息系统 C.遥感技术 D.数字地球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GIS技术是地图的延伸 ②RS技术是地图的延伸 ③GPS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精确的三维坐标 ④GPS技术可分别处理RS技术和GIS技术提供的图像和数据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读我国西北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回答19题。 19.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原因可能是( ) A.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B.由于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 C.水井周围地区农牧业活动较频繁而导致地表植被破坏 D.由于干旱地区地下水含盐量高,使植物不能生存 2010年7月以来俄罗斯爆发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森林大火,为世界森林火灾史上所罕见。大火烧毁80多万公顷森林,每天增加70万吨二氧化碳,造成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生物链问题等难以估量,并可能加剧全球变暖。专家表示,要恢复火灾区域生态系统,至少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据此回答20题。 20.俄罗斯的森林主要是( ) A.亚寒带针叶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某自然带的主要分布区,据图回答21~23题。 21.在下图所示的几种气温年内变化和年降水总量情况中,与该自然带相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2.该自然带在A地区分布的原因主要是( ) A.沿岸暖流经过和迎风坡对气流的抬升 B.背风坡气流下沉现象显著 C.西南信风影响 D.沿岸台风活动频繁、降水较多 23.目前,图示自然带植被的面积正在大幅度减小,这导致的后果是( ) A.自然灾害减少 B.全球降水增加 C.雪线高度上升 D.产生厄尔尼诺现象 随着全球变暖,干旱问题日益突出,将引发一些环境问题或灾害。结合下图,完成24题。 24.图中甲最有可能为( ) A.台风 B.地震 C.盐碱化 D.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是指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发展,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据此完成25~27题。 25.土地荒漠化包括( ) ①土地沙漠化 ②石质荒漠化 ③次生盐渍化 ④土地污染 ⑤水土流失 ⑥沙尘暴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 26.在现代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常常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草原、荒漠为主的植被 B.人类活动 C.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D.气候变异 27.下列关于荒漠化的防治措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避免过度樵采,保护森林 B.避免过度放牧,保护草场 C.建设生态防护林体系 D.禁止居住在生态脆弱区 2012年6月17日,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在荒漠化防治国际高级研修班上说,经过多年努力,中国荒漠化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沙漠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年均净减少1717平方公里。据此回答28~30题。 28.下列关于自然条件对荒漠化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多雨年份会加快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B.山地丘陵裸露的地表有利于风沙活动 C.大风天数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 D.气候因素对荒漠化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29.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东向西,植被由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原因是( ) A.水分差异 B.热量差异 C.地形差异 D.人类耕作方式的不同 30.形成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原因是( ) ①距海洋远 ②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③纬度位置高 ④高大山地尤其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碍作用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31.防治荒漠化土地的措施主要有( ) ①大量的人口外迁,以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②开发深层地下水,扩大农田灌溉面积 ③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和水能,解决农村用能问题 ④扩大植被覆盖率,设置沙障与封育固沙 ⑤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放牧,积极营造护田林 ⑥合理分配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玛雅文明约形成于公元前2500年,3~9世纪为繁盛期,玛雅社会曾相当繁荣,15世纪衰落,此后长期湮没在热带丛林中。读玛雅社会的农业生产模式图,回答32~34题。 32.下列选项中,代号a、b、c、d、e依次对应的是( ) ①建筑材料 ②燃料 ③农田 ④水土流失 ⑤文明衰落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①④⑤ C.①③②④⑤ D.①②③⑤④ 33.玛雅文明衰落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气候急剧变冷导致生产力下降 B.不合理地开发森林资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C.战争的破坏使文明衰落 D.矿产资源枯竭,能源匮乏 34.与图示迁移农业产生的环境问题紧密关联的是( ) A.烟尘污染 B.臭氧层破坏 C.北冰洋海冰范围缩减 D.酸雨危害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煤炭生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读图,完成第35~37题。
山西省煤炭产量 2007年山西省煤产量占全国的比例 35.对山西省改革开放成就贡献最大的工业部门是( ) A.化学工业 B.机械制造工业 C.冶炼工业 D.采掘工业 36.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产煤量占全国的1/4以上,得益于( ) ①分布范围广,全省40%的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 ②煤种齐全,全国10大煤种,山西省都有分布 ③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 ④开采条件好,适于地下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7.山西省在开发煤炭资源的过程中采取的保护环境的措施有( ) 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②调整产业结构 ③“三废”的治理 ④提高晋煤外运的能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加快能源开发,是保证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读“‘煤变油’工艺流程图”,完成第38~39题。 38.目前,我国正在内蒙古自治区启动“煤变油”工程,其主要布局理由是( ) A.区域内石油资源十分短缺 B.区域内煤炭资源十分丰富 C.区域内科技力量强大 D.区域内输油管道密集 39.从图示信息看,内蒙古自治区“煤变油”工程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 A.工艺流程复杂 B.环境污染严重 C.水资源短缺 D.消费市场狭小 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资源非常丰富。近年来,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据此完成第40~41题。 40.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 ) A.食品工业 B.高耗能工业 C.农产品加工工业 D.高技术工业 41.近年来,在“黑三角”教训之后,该地区逐渐形成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有关该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 ②该模式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效益 ③该模式延长了产业链,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④该模式扩大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的来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读“我国电力装机比重图”(截止到2007年),完成第42~43题。 42.图中显示火电比重大,反映出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特点是( ) A.以煤炭为主 B.以石油、天然气为主 C.结构合理 D.与全世界的状况相同 43.下列说法符合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的是( ) A.鼓励小煤窑发展,以满足发展需求 B.建立多元化的能源进口渠道,保障能源安全 C.控制经济发展规模,以减轻能源供应压力 D.控制煤炭生产,以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44.关于田纳西河流域的地形对流域开发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 )[] A.地形起伏较大,水力资源丰富 B.河道狭窄,利于筑坝 C.由于地形崎岖,河运对沟通上、下游地区的联系作用较小 D.流域内多山的地形使陆路交通不便 45.田纳西河流域“工业走廊”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 A.修大坝,使通航条件大为改善 B.旅游业带来经济收入 C.大规模的水电开发,促进了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D.防治污染,提高田纳西河的水质 下图所示是世界著名的两条大河水系组成和流域状况,其中甲河位于南美洲,乙河位于非洲,读图完成第46~47题。 46.结合水系形状分析乙河流域主要位于( ) A.盆地地区 B.平原地区 C.温带草原区 D.热带季风气候区 47.下列关于甲河、乙河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乙河的流量比甲河丰富 B.甲河的流域面积比乙河小 C.甲河的汛期出现在夏季,乙河的汛期出现在春季 D.乙河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甲河水流平缓,航运便利 读田纳西河流域图,回答48~49题。 48.该流域A、B、C、D四处及其开发方向的组合,正确的是( ) A.A—保护植被 B.B—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C.C—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保护 D.D—矿产资源开发和港口建设 49.田纳西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 A.土地退化—长期高强度的小麦、玉米种植 B.植被破坏—矿山开采冶炼、扩大耕地面积 C.气候变暖—炼铜企业大量排放含硫废气 D.臭氧层空洞—氟氯烃化合物的大量使用 50.随着我国南方地区部分江河水库主要功能的退化,大坝将被拆除。当河流生态系统稳定之后,与拆坝前相比,将会出现的变化有( ) A.坝址上游枯水期平均水位上升 B.坝址上游汛期出现的季节提前 C.坝址下游径流量年际变化减小 D.坝址下游的汛期洪峰流量增大 二、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51.右图是卫星甲和乙在某一时刻所覆盖的区域,其服务范围大小是( ) A.甲等于乙 B.甲大于乙 C.甲小于乙 D.无法确定 52.下面关于甲、乙两地卫星图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地位于乙地的西北方 B.甲地是温暖广阔的浅海,渔业资源和石油资源丰富 C.乙地所在地区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但破坏较严重 D.甲乙两地都是热带草原,牧场广阔,牛羊成群 53.下图中反映人类活动围湖造田对湿地破坏后的气温曲线、流量曲线分别是( ) A.甲和丙 B.乙和丁 C.甲和丁 D.乙和丙 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占地球上热带雨林总面积的50%,达650万平方公里。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每年有8万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巴西的森林面积同400年前相比,整整减少了一半。据此回答第54题。 54.结合上图和所学知识,分析亚马孙地区热带雨林分布面积广阔的原因包括( ) ①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东南风的深入 ②受巴西暖流的影响 ③受秘鲁寒流的影响 ④平原面积广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右图为世界各大陆荒漠构成状况。读图回答55~56题。 55.撒哈拉大沙漠所在的大陆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6.各大陆中,比重最高的荒漠主要是由于海陆 位置形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中国既是能源生产大国,又是消费大国,但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仅相当于日本的10.3 % ,欧盟的16.8 % ,美国的28.6 %。图M4-10为中国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图(煤、石油、天然气和其他能源)。据此回答57~58题。 57.在甲、乙、丙、丁各种能源使用过程中,其产生的气体对矮牵牛叶片(易受二氧化硫影响)伤害最严重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58.中国能源消费中,目前需要大量进口的能源在两图中是指 ( ) A.乙、b B.丁、c C.乙、d D.丙、d 下图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完成第59~60题。
a b 59.该流域开发过程中( ) A.降水量增加 B.蒸发量增加 C.下渗减少 D.地表径流减少 60.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与图b中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Ⅱ、Ⅰ D.Ⅰ、Ⅲ、Ⅱ 三、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全选对者得2分,只选一项且选对者得1分,其余情况均不得分。) 61.下列区域具有明确边界的是( ) A.行政区 B.自然带 C.干湿地区 D.广东省广州市 62.工业化时代,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环境的变化影响人类的生活。最近墨西哥湾出现了严重的石油泄漏污染事件,利用RS和GPS技术可以监测( ) A.石油污染的海区范围 B.海底漏油点的石油日泄漏量 C.石油污染物扩散的速度 D.污染海区海洋生物种类的变化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63题。 63.“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主要有( ) A.风蚀作用 B.滥伐森林 C.水蚀作用 D.过度放牧 64.区域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 A.四川盆地 ― 绿洲农业 B.宁夏平原 ― 灌溉农业 C.洞庭湖平原 ― 水稻种植业 D.长江三角洲 ― 大牧场放牧业 65.亚马孙雨林的大面积毁灭可能带来的后果有( ) A.大气中CO2含量上升,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海水淹没 B.生物多样性锐减 C.厄尔尼诺现象频发 D.亚马孙河径流量变化不大 66.关于亚马孙雨林开发与保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只是当地国家和人民的义务,其它国家不应承担责任 B.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C.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D.亚马孙雨林属于全人类应该严格保护,不能开发利用 读右图,回答67~68题。 67.下列属于利用区内自然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的产业为 A.稀土冶炼业 B.制茶业 C.石油化学工业 D.棉纺织业 68.该区域在进一步开发利用中应 A.保护和恢复沿海湿地 B.在沿海各地 | ||||||||||||||||||||||||||||||
::立即下载:: | ||||||||||||||||||||||||||||||
|
下载出错 | |||||||||||||||||||||||||||||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