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卷资源详情 ┊ | ||||||||||||||||||||||||||||||
| ||||||||||||||||||||||||||||||
简介:
湖北省教学合作2015届高三10月联考 地 理 试 题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每年的5月30日前后,日落时的金色阳光洒满美国纽约曼哈顿(40°N,74°W)的所有某走向的街道,呈现一幅壮观的景象,即“曼哈顿悬日”现象。下图表示此时阳光与街道的位置关系。据此回答1—2题 1.5月30日,曼哈顿的人们欣赏“悬日”景观时,下列现象可能的是 A.巴黎夜幕深沉 B.伦敦烈日当空 C.在北京的人们正在欣赏日出 D.圣地亚哥(西五区)夕阳西下 2.曼哈顿出现“悬日”现象的街道走向是 A.东西走向 B.南北走向 C.西北—东南走向 D.东北—西南走向 下图示意我国青藏地区冬、夏日照时数空间分布,读图完成3—4题。 3.导致该区域西部夏日照时数明显长于冬季的主要因素是 A. 纬度差异 B. 天气状况 C.白昼长度 D.地形差异 4.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四地中最适合建太阳能发电站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读下图,回答5—6题。 5.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的是 A. 草甸、半固定沙丘、移动沙丘 B. 移动沙丘、半固定沙丘、草甸 C. 移动沙丘、草甸、半固定沙丘 D. 草甸、移动沙丘、半固定沙丘 6.图示区域的主导风向是 A. 偏东风 B. 偏西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当山体达到一定高度时会出现森林分布上限叫高山林线,它是划分高山区景观类型的一条重要生态界线,影响林线高度的主要气候因素是温度和降水,下图是某区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回答7—8题。 7.结合图,读出(30°N,120°E)的林线分布高度大约是 A.2500m B. 3000m C.3500m D.4000m 8.据图分析,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林线高度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 B.林线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C. 影响甲处林线向北凸的主要因素是降水 D.林线高度与降水呈正相关关系 读“世界某地区一古城遗址分布及其附近的古河床剖面图”,据此回答9—10题。 9.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古城消失的原因可能是? ①滑坡、泥石流频发 ②火山喷发 ③人口增长过快 ④过度使用水资源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0.根据河流沉积物的变化,推测历史上古城附近地区环境最好、水草最丰美的时期是 A.甲 B.乙 C.丙 D.丁 某年一次台风侵袭太湖水域(如下图A),湖面风向先为东北风然后转为东南风,下图B是沿湖甲、乙、丙、丁4个水文站实测的水位变化过程线,回答11—12题。 11.四个水文站与实测的水位线对应正确的是 A. 甲① B.乙② C. 丁③ D.丙④ 12.在此期间,台风中心经过了湖心,四个水文站中台风最先经哪个水文站 A. 甲 B.乙 C.丙 D.丁 读某河流流经地区示意图,回答13—15题。 13.下图中能表示图示河流上中下游流量变化的是 14.造成图示河流上中下游流量出现上题所示变化的原因有 ①上游和下游为热带多雨区 ②上游和下游多地形雨 ③中游气候相对干旱,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④中游农业灌溉用水量大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15.图示河流水文的一大特点是:下游有两次洪峰,而上、中游则只有一次。6月—9月的雨水使上游出现洪峰,洪峰向下游缓慢移动,洪峰要在次年1月份才到下游。这样,就使得下游在当地雨水造成的洪峰到来之前出现一次“过早”的洪峰,上游河水到达下游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主要原因是 ①河流上建有许多水库 ②地势平坦,水流缓慢 ③中游地区的强烈蒸发和渗漏,洪峰流量愈向下游愈小 ④下游水量过大,中游水量不易下泄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 ①④ 某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一个对比实验:①在两个底部装有纱窗的塑料槽A和B上,分别放置面积相同、厚度相当的带土草坪和小石块(如图);②分别在草坪和小石块上模拟雨点下落,轻轻地洒上500ml的水。完成16—17题。 16.这个实验模拟的是 A. 水土流失 B. 植被的生态作用 C.温室效应 D.水循环的下渗环节 17. 2011年6、7月间,北京、南京等地连降暴雨引发积水,城市大范围被淹,和该实验有关的是 A.人类破坏生态导致的极端气候 B.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影响了地表水的下渗 C.城市排放的热量过多带来的雨岛效应 D.城市的绿化面积过多引起了排水不畅 科学家在亚平宁半岛西海岸水面下30米处的一个洞穴中,发现洞底有隆起的灰色石笋,切开石笋的剖面可以看到棕黄色的岩石层和白色的沉积层(为海洋微小生物遗体)互相交错,如图所示,据此回答18—19题。 18.该洞穴岩石成因与下列岩石相同的是 A. 花岗岩 B.玄武岩 C. 大理岩 D.石灰岩 19.从石笋剖面可以得知 A.该地区地壳一直处于下沉状态 B. 该地区地壳一直处于抬升状态 C. 该地区曾露出海面两次 D. 该地区曾露出海面一次 读某地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气压图(单位:hpa)回答20—21题。 20.若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构成热力环流,则流动方向为 A. O→M→N→P→O B.M→N→O→P→M C.M→N→P→O→M D.N→M→O→P→N 21.下面图中正确表示N地在垂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正确的是 下图中,右图为左图区域四段经线的年降水分布曲线图,读图回答22—23题。 22.曲线与经线对应正确的是 A. 甲— 64° B. 乙——67° C. 丙——70° D.丁——73° 23.该地区的降水主要来自 A. 印度洋 B.大西洋 C. 太平洋 D.北冰洋 东北某黑土丘陵区南北坡坡度相同,其坡度小于东西坡,各坡向降水差异很小,读图完成24—25题。 24.两个年份该区域各坡向侵蚀沟密度 A.西南坡大于东南坡 B.东坡大于西坡 C.西南坡大于西北坡 D.西北坡大于东北坡 25.侵蚀沟密度表现为北坡最小,这一现象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A. 北坡 昼夜温差大,冻融作用强 B. 北坡为阴坡,积雪多,积雪融水作用强 C.北坡为冬季风迎风坡,降水侵蚀力大 D. 北坡为夏季风背风坡,流水侵蚀力弱 二、综合题(共50分) 26.下图中圆表示晨昏圈,圆中所示区域为昼半球,A、B为该圆上纬度最高点,A点与C点纬度相同,读图回答下列问题。(7分)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世界时是——(2分) (2)B地的地理坐标是——,C点与太阳直射点间的最短球面距离是——(2分) (3)C点此时太阳高度为——,该日日出时日影朝向为——,B点此日日出时间为——(3分) 27.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岛,最高峰查亚峰,海拔5030米,为大洋洲最高点,全岛不少山峰都是死火山锥,部分山区近期还发生火山喷发,并有频繁的地震。 材料二 新几内亚岛简图 材料三 甲城市气温资料 (1)简述新几内亚岛的地形特征,丙分析其主要成因。(7分) (2)根据材料二、三, 甲城市的气温特征,并分析原因。(6分) (3)乙河为该岛最大的河流,判断其入海口附近的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沿海多沼泽的原因。(5分) 28.分析图表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5分) 材料一 我国西南部分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 甲、乙两城市气温日较差及降水量、降水日数比较表 (1)简述图示区域的地表特征。(3分) (2)根据材料2信息,并运用所学地理原理,分析1月、4月甲、乙两城市日温差差异明显的原因。(6分) (3)简述丙河水电梯级开发对河口三角洲的发展及环境的主要影响。(6分) 请考生在第29、30、31三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9.(10分)旅游地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九寨沟是我国著名风景旅游胜地,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项国际桂冠。1984年正式对外开放为生态旅游区,旅游者蜂拥而至,2000年以来,每年游客量都超过100万人次。“黄金周”里游客塞满九寨沟,车队排成了长龙;沟内平地起新楼,客栈、宾馆林立,城市化的设施遍布九寨沟;旅游业的兴旺使大量的饭店、商场、宾馆、旅行社等涌进沟内,污水垃圾遍地,九寨沟管理局的监测结果表明九寨沟的水体已经有富营养化的趋势,湖泊有沼泽化倾向。 ?? 材料二??世界银行环境部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下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 (1)九寨沟地处________气候区,其发展旅游的主要条件是具有丰富的________(自然,人文)景观。(4分) (2)从旅游规划、环境容量及游客承载等两方面分析九寨沟怎样开展生态旅游?(6分) 30.(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材料一:史料记载,在宋朝之前赣州城常饱受水患。北宋刘彝任知州期间,修建了坚固的城墙,同时根据街道??布局和城市地形的高差特点,采取分甚排水丛原则和自然流向的办法,建成了地下排水干道系统,使城市的雨水、污水自然排入江中。雨季,当江水上涨超过出水口,也会出现江水倒灌入城的情况,于是,刘彝又根据水力学原理,在出水口处“造水窗十二”,每当江水水位低于水窗时,即借下水道水力将水窗冲开排水,反之,当江水水位高于水窗时,则借江水水力将水窗自外紧闭,以防倒灌。赣州城内有数百口水塘,刘彝又差人将地下排水管道与城内的水塘连通起来。时至今日,这些措施仍能使赣州古城免受洪涝灾害危害。 材料二:赣州古城图 (1)从自然条件说明,宋朝以前的赣州城为什么容易遭受洪涝灾害(4分) (2)从地理角度说明,刘彝采用的几项措施使赣州城免受洪涝灾害危害上所起的作用。?(6分) 31.(10分)环境保护 下图是“我国某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和城市空气质量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的变化情况。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描述1975年以后该城市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4分) (2)我国PM2.5标准采用世卫组织设定最宽限值,《标准》中PM2.5年和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分别定为35x10-3mg/m3和75x10-3mg/m3,与世卫组织(WHO)过渡期第Ⅰ阶段目标值相同,该城市欲打造宜居城市,简述改善该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措施。(6分) 参考答案 第Ⅰ卷 选择题(共50分,每小题2分) 1.A。5月30日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日落位于西北方向,且18:00后日落。所以,A巴黎时间约在23:00以后,所以夜幕深沉,正确;B项,伦敦此时也是23:00以后,所以烈日当空不对;C项,北京时间约为7:00以后,所以应至少日出了1小时,不对;D项,圣地亚哥位于南半球,昼短夜长,所以应该早已日落,所 以不对。 2.C。5月30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日落西北。 本组试题考察 地球运动中的太阳视运动规律,这部分考点较深,高考中出现过类似考点,比如考察物影变化问题。本题难度中档。尽管地球运动在近3年高考中全国卷未出现,但是复习时还应全盘掌握本部分基本知识。 3.C。强调区域西部的差异。A项,同一地区就不存在纬度差异;B项,西部全年多晴朗天气,所以不明显;C项,白昼长度,是决定性的,因为夏季昼长远大于冬季昼长,从而日照时数长些;D项,同一地区冬夏季地形没有变化,所以没有影响。 4.B。②地靠近西宁,日照时数长且距市场近。 本组试题考察等值线知识及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综合性较强。难度高。第4题对能力要求较高,考察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太阳能的开发不仅要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还应尽可能靠近市场,以提高利用率。 5.A。根据离水源近的湿度较大来判断。所以靠近湖泊湿度大,应为草甸,向外逐步变为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 6.B。注意指北针,湖泊东侧湿度状况明显好于西侧,东侧应为湖泊的下风地带。 本组试题考察了干旱地区自然带的分布状况。难度高。非地带性因素对自然带的影响是个难度较高的考点,平时教学中要重视。 7.B。根据三维坐标判读: (30°N,120°E)为图中A点,林线高度读出B点,作BC平行AO读出C点即可。 8.A。从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上可以发现,林线分布在300N附近最高,即林线高度由赤道向300N先上升,过300N又下降;甲处林线向北凸主要是海陆分布的影响,林线水平分布较同纬度高,因为同纬度其他地方几乎都是海洋,陆地缺失;影响林线高度的主要气候因素是温度和降水,一般规律为纬度越低林线越高,即温度越高,林线越高;降水越少林线越高。所以选A。 本组试题考察了三维坐标系的判读方法以及林线的分布规律。难度系数高。本类试题是高考能力考查的重要方法,即给定一个概念,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对能力要求较高,高考中每年必出现一组这类试题。 9.B。根据经纬度可以判断该区域为我国塔里木盆地,干旱地区绿洲消失的主要原因为水源枯竭。 10。B。水源丰富即河水径流量大,也就是流水作用显著、沉积颗粒物最大的时期。 本组试题考察了区域定位及区域特征。难度系数中档。本组试题综合性较强,既考察了区域特征,又考察了地貌类型及成因,属于重要考点。 11.C。风向先为东北风时,甲为迎风岸、丙为背风岸,甲对①、丙对②;后为东南 风时,乙为迎风岸、丁为背风岸,乙对③、丁对④。 12.D。风向先为东北风时,台风中心位于太湖南侧;后为东南风时,台风中心位于太湖西侧。所以台风自东南向西北移动,所以最先经过 丁 水文站。 本组试题考察气旋的特征,难度系数中档。 13.C。尼日尔河呈弧形水系,上游地区发源于热带多雨区,降水量大,径流量大,中游主要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径流量有所减少(降水量减少、热带草原区的动物饮用水、种植灌溉),下游在尼日利亚境内,降水量又增加,径流量有所回升,但不明显(下游在尼日利亚境内有大片的种植园农业,灌溉水量增大)。 14 | ||||||||||||||||||||||||||||||
::立即下载:: | ||||||||||||||||||||||||||||||
|
下载出错 | |||||||||||||||||||||||||||||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