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三地理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河南省中原名校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
文件大小 632KB
所属分类 高三地理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4-12-11 17:14:05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简介:





 





 中原名校2014—2015学年上期第二次联考

高三地理参考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

3.通过读图分析,虽然少年人口抚养比先降后升,但老年人口抚养比处于较快的上升阶段,二者相叠加的结果为上升,即人口总抚养比处于一直上升,A错;图中现实的是劳动年龄人口总数,不显示总人口数,因此无法推算出劳动年龄人口比重,B错;从图中可以看出2016年为劳动年龄人口最大值,而不是总人口的最大峰值,C错;根据图中数据显示,人口总抚养比一直是增长的,且增长状况是先慢后快(从图中曲线斜率估读),D正确。

4.老龄化问题短期内不会有较大的改变,所以应重视老龄化产业的发展,A正确;十年内新增的人口又成为新增的少儿抚养对象,加大了少儿抚养比,总抚养比也加大,B错误;“单独二胎”政策实施后,短期内会改变人口增长低缓的状况,但不会带来大幅的人口增长,但会使得人口的峰值推迟,C错;十年内新增的人口不会转变为劳动年龄的人口,所以“用工荒”问题不会因此而缓解,D错误。

考点:读图分析能力;单独二胎”政策实施后人口问题的变化。

5.B 6.C

【解析】

试题分析:

5.根据自然带分布规律和地理定位知,①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A错;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正确;④为热带荒漠带,C错;依据所学的自然带地域分布规律知识判断,①→④的更替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D错。

6.根据所学知识,大陆西岸的热带荒漠带的形成原因为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再加上沿岸流经的加那利寒流对其降温减湿,因此C正确。

考点:自然带分布和地域分布规律;热带荒漠带在非洲西海岸分布的成因

7.D 8.B

【解析】

7.读左图,可以看到该区域生物量随纬度升高而增加,即由南向北增加。读右图,可以判断生物量由西向东增加。所以该区域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是从东北向西南递减,D对。A、B、C错。

8.根据年均温判断,该地位于温带,气温低,最冷月气温小于0度。根据降水量判断,该区域位于由干旱向半干旱区过渡地带,年降水量少,所以植被主要是温带草原,不会是森林植被,B对,A、D错。大部分降水量大于200mm,不是干旱区,所以沙漠面积少,C错。

9.D 10.A

【解析】

9.读图,图中①处位于东北平原边缘,东北平原是断裂下陷盆地的构造基础上沉积形成的。②是汾河地堑构造基础上形成的,也是断裂构造。③处贝加尔湖是断裂下陷形成的湖泊,所以主要地质构造大多属于断层,D对。A、B、C错。

10.图中②→①→ ③三地的纬度在增加,植被由阔叶林到针阔混交林到针叶林,属于纬度地带分异规律,A对。② 属地带性分异规律,不是地方性分异规律,B错。①→ ②→③不在同一纬度,不属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C、D错。

11.C 12.B

【解析】

11.读图,图中有多条断裂带,断层发育明显,不能说主要内力作用是水平运动,A错。根据断层符号,图中有五处断层,B错。根据图例符号判断,飞来峰的岩性与所处地区的岩性不同,C对。沉积岩层下面的沉积早,是老岩层,所以E处岩层的年龄比P处岩层新,D错。

12.图中C处飞来峰是地质作用的结果,不是从外地飞来的,A错。甲处为背斜,顶部岩层张裂,岩性脆弱,易被侵蚀形成谷地,B对,D错。乙处是断层,地质条件不稳定,不能修建大型工程,C错。

13.C

【解析】

甲地为峰林,乙处为河谷,乙处为外力侵蚀作用最强烈,丙处坡度大易发生滑坡现象,丁处是典型的向斜山。

考点:该题考查地貌和地质作用。

14.A 15.D

【解析】

试题分析:

14.读右图,可以看到,河水补给两侧的地下水,说明河流此时是汛期,水位高。根据左图信息判断,该河位于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区,此时河流是汛期,说明南半球是冬季,受盛行西风带影响。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吹西北风,A对。B、C、D错。

15.结合前面分析,甲河位于地中海气候区,河流补给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多,所以汛期主要是在当地的冬季,D对。

考点:地中海气候的分布规律,气候特征,河流水文特征。

16.D 17.D

【解析】

试题分析:

16.甲、乙两地白昼长都短于12小时,说明此时处于冬半年,由此知甲位于乙地南方,又因甲、乙同时日出,可知甲位于乙的西方,故甲位于乙的西南方。

17.读图可知,图示季节为北半球冬半年,北印度洋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考点:该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8.A? 19.A

【解析】

试题分析:

18.读图,图示甲、乙洋流分布纬度较高,属于中高纬大洋环流,逆时针方向流动,A对。根据图中信息判断,甲洋流为千岛寒流,降温减湿,C错。乙洋流是补偿流,不是风海流,B错。乙洋流从低纬流向高纬,为阿拉斯加暖流,对沿岸的气候具有增长增湿的作用,D错。

19.P地位于阿留申群岛附近,P处的气压值达一年中最小值时,太平洋形成阿留申低压,此时陆地上是冷高压中心控制,说明北半球是冬季。我国华北平原的冬小麦正值小麦越冬期,A对。地中海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雨热不同期,不适合水稻的种植,B错。美国的玉米带的播种季节和我国长江流域油菜开花期为北半球的夏初。 C 、D错。

考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

20.A 21.C

【解析】

试题分析:

20.读图可知,从5日到10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在升高,气温日较差先减小,后升高,且经历了降雨过程,应该为暖锋过境。选项中A图为暖锋天气系统。

21.读图可知,气温日较差先不断缩小,后不断增大;空气温度不断增大,空气湿度先增大,后减小;9日天气状况为多云,在此日之间都是阴雨天气,所以可能出现洪峰;7、8日都为阴雨天气,云层后,大气的保温作用最强。

考点:该题考查锋面系统和天气状况。

22.D 23.C

【解析】

试题分析:

22.从图中风向可以看出,地转偏向力向右,所以图示为北半球。①为赤道低气压带,是由于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形成,A错误;⑤为低纬信风带,北半球为东北风,B错误;②为副韧带高压带,是由于空气在高空堆积,被迫下沉形成;⑥为中纬西风带,北半球为西南风,D正确。

23.当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时,为北半球的冬半年,北京可能出现寒潮。其他三个选项都出现在北半球的下半年。

考点: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

24.A 25.B

【解析】

试题分析:

24.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根据图示等压线的分布, M地位于高压附近,盛行风为西北风;N地的北侧为高压,所以其风向为东北风。故选A。

25.从等压线分布分析,赤道低气压带向北移动,所以北半球应为夏季。故选B。

考点:等值线、大气运动、气压带风带

26.A 27.C 28.B

【解析】

试题分析:

26.读图,图中甲处位于锋面气旋冷锋锋后,云层窄且厚。丁处是暖锋锋前,云层宽且薄,A对,B错。甲处是冷气团,丙处是暖气团,甲处气温低,气压高,C错。暖锋降水在锋前,丙处降水已经结束,D错。

27.图示北京位于高压脊附近,此时吹西北风,A、D错。48小时后,天气系统东移,高压中心气流是顺时针方向辐散,所以不可能变成东南风,B错。可能高压脊移动到北京东面,北京吹东北风,因等压线变密集,所以风速变快,C对。

28.冷锋经过北京前后,气温下降,气压变化是升高,所以乙图符合,A错,B对。丙、丁图是气旋、反气旋过境的状况,C、D错。

考点:常见天气系统及变化特征。

29.C 30.D

【解析】

试题分析:

29.读图可知,该天气系统为北半球锋面气旋,图中甲乙之间为冷锋天气。选项中对流雨不是有冷锋天气形成的,是中心气流上升形成的。

30.图中甲乙丙丁四地都位于北半球,甲地受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丁地在暖锋锋前;图中戊地的气压最低。

考点:该题考查天气系统。

31.C 32.B

【解析】

试题分析:

31.读图可知,P月为我国春季,雨带位于江南地区。A选项描述的是夏季,B选项描述的是冬季,C选项描写的是春季,D选项描写的秋季。

32.由图可知,N月雨带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于雨带南边,故位于22°—25°N 。

考点:该题考查我国锋面雨带。

33.D 34.D

【解析】

试题分析:

33.由自转方向可判断为南极为中心图,线速度:M=N=Q=P>O,A错;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左偏,河流左岸冲刷严重,B错;图中P所在经线与晨昏线垂直,应为0:00,Q所在经线应为日界线,由此可判断MO为晨线,NO为昏线,D错。选C正确。

34.图中P所在经线与晨昏线垂直,为0:00,Q所在经线应为日界线即180°经线;PQ相差120°,Q的地方时应为16:00;N为昏线,为18:00;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若阴影部分日期是5日,则非阴影部分是6日;图示时刻,再过8小时,Q为0:00,则全球为同一日期。选D正确。

考点: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35.B 36.B 37.A

【解析】

试题分析:

35.温室效应即是大气的保温作用,主要是由大气的逆辐射导致的。温室效应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大气逆辐射的强弱,所以促使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选项B正确。

36.辐射差额﹥0,大气收入热量大于支出热量,气温将升高;相反,气温将降低。8月——次年4月份,辐射差额﹤0,大气支出热量大于收入热量,气温一直在降低,所以只考虑辐射差额对气温的影响,该地4月份气温最低。选项B正确。

37.该地年辐射差额是负值,说明通过大气收入的辐射热量小于支出的热量,而年平均气温却未逐年下降,由此证明大气从其他途径获得了热量;由于该地属沿海地区,获得热量的途径最有可能是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选项A正确。

考点:该题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及大气环流。

38.C 39.A 40.D

【解析】

试题分析:

38. 根据“一年中M、N两点有重合于O点的现象”可知,O点所在的纬线为北极圈,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该地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为47°。

39.根据题干“M、N分别是X日的晨线、昏线与该纬线的交点。X日M、N两点的经度差为90°,”可知,MN之间的昼长为9个销售。

40.若M点位置向东接近O点,说明该地昼长在变短,此时为太阳直射南半球,且正向南移动。

考点:该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41.

(1)社会文化因素(或教育)、经济因素、政治因素。(3分)

(2)C(1分)

(3)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③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④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4分)

(4)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对技术人员需求大量增加,而外来民工大部分知识水平较低,难以满足企业技术生产要求,因而出现东南沿海地区外来民工无“工”可做,而大量本地企业招不到高素质劳动力无“工”可用。(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内容,反映出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材料二反映出影响因素是政治因素。

(2)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当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乡村到城市,C对。

(3)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要形式,有利于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对乡村的不利影响是造成乡村的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4)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对技术人员需求大量增加,而外来民工大部分知识水平较低,难以满足企业技术生产要求,因而出现东南沿海地区外来民工无“工”可做,而大量本地企业招不到高素质劳动力无“工”可用。

考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无“工”可用的原因。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相关资源: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河北省永年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12月月考(地理)
·河北省正定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十一次周练地理试题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地理试题
·江苏省沭阳县银河学校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地理试题
·山西省运城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
·山东省菏泽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