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三地理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浙江省温州市第六十一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文件大小 413KB
所属分类 高三地理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5-2-5 11:31:36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简介:

温州市第六十一中学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70分)

浙江省某中学的一地质科考小组在某地(大约在25°N,110°E)进行科学考察,下图为该科考小组同学绘制的地貌素描图。据此回答1~3题。



1. 该考察小组的考察地大致位置在( )

A、滇 B、闽 C、桂 D、琼

2. 关于C处和D处地貌的形成原因,下列说法较为科学的是( )

A.C处—风力侵蚀作用 D处—风力沉积作用

B.C处—流水侵蚀作用 D处—流水沉积作用

C.C处—流水沉积作用 D处—流水侵蚀作用

D.C处—风力沉积作用 D处—风力侵蚀作用

3.在PQ这条考察线路上,这名同学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两侧的三角形陡崖一字排开;A1与A2、B1与B2山脉并不相连,但岩石类型和组合形态相同;多条河流不约而同地拐了个弯。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①.PQ线两侧的地层形成在同一地质时代 ②.PQ线两侧的地层发生水平错位

③.PQ线的地质构造是向斜谷地 ④.PQ线的地质构造是断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图为2013年5月25日,我国部分地区冬小麦收获进度示意图,读图完成4~6题。

4.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相比,下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地区因受地形影响,气候垂直差异最显著

B.乙地区因受季风影响,降水季节差异最显著

C.丙地区位于气候过渡带,自然环境的南北差异最为显著

D.丁地区位于气候过渡带,自然环境的东西差异最为显著

5.影响图中各地区冬小麦收获进度的主导因素是( )

A.季风雨带的推移 B.光照条件的差异

C.热量条件的差异 D.土壤肥力的高低

6.当甲地区小麦收割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部分地区因地势低洼,光照不足,推迟收割

B.乙地应做好麦田排涝,加强田间管理

C.丙地农民抓紧采摘,防止烂棉

D.丁地应注意抗旱,并防止低温冻害

科考人员在河西走廊发现了一种类似于蜂巢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距今已有上亿年,周围有4-5亿年之前形成的沉积岩,图6是该地区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7~8题

7.形成“蜂巢”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沉积

8.此处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

A.沉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B.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浆喷出

C.岩浆喷出-沉积-外力侵蚀-地壳抬升D.岩浆侵入-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读某地地层剖面示意图,回答第9~10题。

9.图中各岩层的形成,按由先到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 ③---②---①---④ B. ①---③---②---④

C. ②---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L1时a、b地表形态差异的原因是岩层年代不同 ②L1时a、b地表形态差异的原因是地质作用的差异 ③地表由L1演化为L2过程中,经历了下降运动 ④地表由L1演化为L2过程中,伴随着图中褶皱的产生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始终处于不断运动、循环和相互转化之中。下图为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转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1~13题。

11.若图为热力环流示意图,且乙丙为近地面,则( )

A.乙处气温比丙处高

B.丙处等压面向上弯曲

C.b可示意成都多夜雨

D.白天,a可示意陆风

12.若图示为某大洋环流模式图,则( )

A.a可示意北赤道暖流 B.b可示意日本暖流

C.c可示意西风漂流 D.d可示意厄加勒斯暖流

13.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且乙丙表示近地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影响a的主导因素是地形地势、人类活动

B.影响b的主导因素是洋流性质、海陆位置

C.影响c的主导因素是大气环流、太阳辐射

D.影响d的主导因素是海陆位置、纬度高低

下图中实线为锋线,正在向a地方向移动,虚线范围内为雨区。读图回答14~15题。

14.下列关于该天气系统过境时天气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天气晴朗 B.可能带来寒潮天气

C.出现连续性降水 D.一定会带来降水

15.若该锋线两侧a、b、c三点的气压对比是a=b>c,则下列气压对比正确的是 ( )

A.e < d B.b > e C.e = d D.e > d

2012年11月5日,中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从广州出发,开启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之旅,于2013年4月返回上海。图为一月份南极附近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16~17题。

16.据图推测,虚线L处天气系统与甲、乙两地天气特点为

A.高压脊,甲地晴朗

B.低压槽,乙地阴雨

C.暖锋,甲地阴雨

D.冷锋,乙地阴雨

17. 某日,科考队员在乌斯怀亚(68°W、54°S)观察到日出时间为该地地方时4:00点,则该日我国漠河(122°E ,53°N)的日落时间(北京时间)约为

A.14:00 B. 16:00

C.18:00 D 20:00

下表为四地气温、降水统计资料,读下表回答18~20题。

地点

纬度

气温(℃)]

降水量(mm)







一月

七月

一月

七月

全年



①

23°08′

13. 3

28.4

40.0

210.0

1614.1



②

39°48′

-4.7

26.0

2.6

196.0

682.9



③

48°58′

3.5

18.4

54.3

53.6

647.4



④

54°17′

1.8

13.4

225.0

117.0

2399.0



18.表中四地位置,可能位于的地理单元是 ( )

A.①——巴西高原东南部 B.②——中国华北平原

C.③——美国五大湖流域 D.④——欧洲西部地区

19.④地降水特别丰沛的主要原因是 ( )

A.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 B.位于中纬度地区,台风活跃

C.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显著 D.受暖流影响,大气中水汽含量丰富

20.③和②比较,③地月平均气温最低值大于②地且气温在0℃以上,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因素可能为 ( )

A.纬度高低 B.距离冬季风源地 C.大气环流 D.地形

降水相对变率是降水平均偏差(实际降水量与同期多年平均降水量之差)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是衡量降水稳定程度的指标。下图为世界局部地区降水相对变率(%)分布示意图。完成21~22题。

21.图中降水相对变率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A.年降水相对变率随纬度升高而升高

B.从沿海到内陆年降水相对变率逐渐变小

C.地势越低的地区,年降水相对变率越小

D.降水量大的地区,年降水相对变率小

22.关于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由于地势低,水汽易深入,降水多

B.②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终年多雨

C.③地年降水相对变率大,水旱灾害多发

D.④地年降水相对变率较大,导致动物大

规模季节性迁徙

雪线高度是指永久性积雪的下限高度, 与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有密切关系。 下图是根据我国气象台站观测资料模拟的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23—24题。

23.模拟的我国雪线高度分布的基本趋势是

A.从南向北逐渐升高 B.从西向东逐渐升高

C.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 D.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

24.梅里雪山位于横断山区,雪线高度4000米左右。该山雪线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抬升,降水丰富 B.纬度低,气温比较高

C.距海远,降水比较少 D.山坡陡,冰雪下移快

下图中数码分别示意我国和欧洲的某山地南坡与北坡植被垂直带谱,读图回答25—26题。

25.关于各数码示意的坡向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坡是北坡和迎风坡 B.②坡是南坡和迎风坡

C.③坡是阴坡和背风坡 D.④坡是阳坡和迎风坡

2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造成①②坡雪线低于③④坡的主导因素是纬度

B.影响①②坡与③④坡基带植被差异的主导因素是热量

C.②坡植被带上限高于①坡是因为②坡是迎风坡降水多

D.④坡上针叶林分布体现了地方性分异规律

世界荒漠主要有热带、亚热带、温带三种类型,下图为世界各大陆荒漠构成状况图。读图完成27—28题。 27.代表南美大陆及其南部高原荒漠所属类型的序号

分别是( ) ? A.③ Ⅲ?? B.① Ⅲ ? C.② Ⅱ??? ?D.④ Ⅰ 28.①④两大陆Ⅰ类荒漠成因各异,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大陆面积和轮廓     B.过度放牧和樵采

C.纬度位置和垦耕 ??? D.海陆位置和地形?

读“6月某日,M、P两地的太阳高度角示意图”,完成29~30题。

29. 关于两地方向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M在P东南方向

B.M在P西北方向

C.M在P东北方向

D.M在P西南方向

30.关于图中M、P两地共同点叙述最有可能的是

A.区时相同 ( )

B.同在西半球

C.线速度相同

D.同在大陆西侧

二、综合题(共40分)

31.下图是两大洲气候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图中①、②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成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

(2)⑤、⑥两地同属热带雨林气候,但面积大小不同。试从大气环流、地形两方面作简要解释。(8分)

3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各题。(24分)

材料一:图13为世界某区域等高线示意图。



材料二:图14为区域图中表示喀布尔和卡拉奇两地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图15为甲地河流流量的时间变化曲线(甲地降水稀少,且水源补给形式以冰雪融水为主)。



⑴ 描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6分)

⑵ 描述喀布尔和卡拉奇两地降水季节分配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8分)

⑶ 比较甲地河流连续两日的流量变化特点,并从天气状况角度分析原因。(10分)

温州市第六十一中学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地理答题卷

二、综合题(共40分)

31.(1) _______ _, 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

(2)

(8分)

32.(1)

(6分)

(2 )

(8分)

(3)

(10分)

温州市第六十一中学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地理参考答案及评价标准

一、选择题(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C

A

C

D

B

A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C

B

D

C

B

B

A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B

C

A

A

D

A

D

C

C





二、综合题

31.答案:(1)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地中海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2)⑤地常年受东南信风影响;处于大分水岭的迎风坡,平地狭小;⑥地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处于亚马孙平原,面积广阔。

32 ⑴西部和北部以高原、山地为主(2分);中部及东南部以平原、丘陵为主(2分);总体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2分)

⑵喀布尔降水集中在冬春季节(2分),冬春季节受西风影响带来降水(2分);卡拉奇降水集中在夏季(2分),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带来降水(2分)。

⑶特点:两日的流量大小都呈波动变化(2分),且第一天变化幅度大于第二天(2分)。原因:河水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流量随气温而变化(2分);第一天天气晴朗,昼夜温差大,流量昼夜变化大(2分);第二天为阴天,昼夜温差小,流量径流昼夜变化小(2分)。

(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气候类型以及气候的成因、分布等。根据轮廓特点可判断两个大洲分别为大洋洲和南美洲。①地位于25°~35°的大陆东岸,应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②地位于30°~40°的大陆西岸,应为地中海气候,③④两地同位于西风带,但由于地形的阻挡,差别较大,③是温带海洋性气候,④是温带大陆性气候。⑤⑥虽然同属热带雨林气候,面积相差悬殊,从大气环流上看,⑤地受东南信风影响,⑥地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从地形上看⑤地位于大分水岭迎风坡,平地小,⑥位于亚马孙平原上,面积广阔。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相关资源:
·河南省郑州盛同学校2015届高三12月月考地理试题
·河南省豫北名校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
·河南省确山县第二高级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河南省洛阳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地理试题
·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
·河南省信阳市第六高级中学2015届高三12月月考地理试题
·河北省冀州中学2015届高三12月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模拟演练八地理试题
·江西省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地理试题
·广东省珠海一中等六校201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