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三地理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河北定州中学2016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文件大小 1011KB
所属分类 高三地理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5-9-14 6:01:42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简介:

河北定州中学2016届高三地理月考一

一、选择题(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2014年4月15日,中国完成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同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第四座科考站──泰山站(76°58'E ,73°51'S)。据此和下图,回答1~2题。

1.在不考虑地形起伏情况下,图示中各站点自转线速度大小排序正确的是

A.泰山站>中山站>长城站

B.长城站>中山站>泰山站

C.泰山站>长城站>中山站

D.长城站>泰山站>中山站

2.一个月之前图示中各站点日出由早到晚排序正确的是

A.泰山站 中山站 长城站

B.长城站 中山站 泰山站

C.泰山站 长城站 中山站

D.长城站 泰山站 中山站

1.B不考虑地形海拔高低,地球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从图中的纬度位置即可判断。

2.A图示为南半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同纬度各地东边日出早,一月之前(即3月15日左右)太阳直射点靠近赤道,位于南半球,南极附近出现极昼,越往南昼越长,日出越早,所以泰山站昼最长,位置偏东,日出越早,其次是中山站,故选A选项。

北京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绘制了二分二至日旗杆的日影长短和朝向的日变化示意图(O点为旗杆处,虚线表示旗杆影子)据此完成3—4题。



3.该小组绘制的示意图中明显错误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4.适宜在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3.D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太阳东升西落,日出时,影子位于偏西方位,日落时影子位于偏东方位,所以④明显错误,故选D选项。

4.A 北半球夏至日适宜北极科考,此时昼长夜短,太阳日出东北,影子朝向西南,日落西北,影子朝向东南,正午太阳高度大,正午影子较短。故A项正确。

嫦娥三号飞船于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日凌晨1点30分在西昌(1020E,280N)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2013年12月14日至26日,嫦娥三号探测器搭载的八台有效载荷在第一月昼期间陆续开机完成了探测或月面测试工作。读某同学绘制了甲地、西昌每天的正午太阳高度之差(△H)在一年中的变化情况图,据此回答5—6题。



5.该同学绘画过程中忘记标注两地最大正午太阳高度之差H1,则甲地的纬度值和H1的值可能正确是( )

A.5°S、33° B.9°S、37 C.14°S,42° D.15°S、43°

6.从嫦娥三号飞船发射升空到第一月昼期间陆续开机完成了探测或月面测试工作这一时间段,其西昌和甲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差在图中所在最可能的时段为( )

A.④-⑤ B.③-④ C.①-② D.②-③

5.C本题主要考查正午太阳高度和纬度的计算。由于西昌和甲地一个正午太阳高度之差为-330,同时西昌所在纬度为280N,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知,夏至日时,西昌正午太阳高度为900-(280-23.50)=85.50,与西昌正午太阳高度相差330的地区的太阳高度为52.50,则两地区为14°S或61°N,当太阳直射时14°S,则甲地与西昌正午太阳高度差为42°,而太阳直射点从14°S到南回归线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不变。

6.D本题主要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日期的判断。由于从嫦娥三号飞船发射升空到第一月昼期间陆续开机完成了探测或月面测试工作这一时间段,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附近,即在14°S以南,则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差应为42°,即②-③段。

下图中N为北极点,P、Q两点为北半球夏至日晨昏线与某纬线L的交点。NP、NQ为经线,读图回答7—9题。



7.此时,北京时间为

A.9时20分 B.11时20分 C.21时20分 D.23时20分

8.假若图中纬线L度数变大,则此日图中

A.P、Q两点均向东移动 B. P点向西移动,Q点向东移动

C.P、Q两点均向西移动 D. P点向东移动,Q点向西移动

9.如果黄赤交角增大,则此日该纬线上由P点向西到Q点之间的经度差将

A.减小 B.增大 C.不变 D.不确定

7.D材料可知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各地均昼长大于夜长,该地弧昼大于夜弧,从图中可知图示的PQ之间为夜弧,夜弧中点的地方时为0时(24时)即东经130°为0(24)时,北京时间(东经120°地方时)为23时20分。

8.D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越往北昼弧越长,夜弧越短,即图示中的PQ之间的经度差越小,故选D。

9.B该地为北半球,黄赤交角变大,昼夜相差越大,夏至日,昼越长夜越短,昼弧越长,夜弧越短,即图示中的夜弧PQ之间的经度差越小,故选B选项。

2014年7月15日18时20分第9号台风“威马逊”在菲律宾中部沿海登陆,最大风速达40米/秒,据此回答10—11题

10.能代表台风“威马逊”天气系统的是 ( )



11.台风在菲律宾登录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B.北京的日出时间在6点钟前

C.东京的白昼比悉尼短 D.地球自转线速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10.A台风中心为低压中心,在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逆时针向中心辐合。A为北半球的低压中心,B为北半球的高压中心,c为南半球的低压中心,D为南半球的高压中心。

11.B该日为7月15日,太阳直射北半球,靠近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京的日出时间在6点之前,直射北回归线时,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南北极递减的。故选B选项。

读长三角某城市6月下旬天气预报资料,完成12—13题。



12.该城市此阶段最可能是什么天气系统控制( )

A.气旋 B.冷锋 C.暖锋 D.准静止锋

13.该天气系统结束后,该地区最可能迎来什么样的气象灾害( )

A.寒潮 B.伏旱 C.泥石流 D.台风

12.D从图表资料看,位于长江下游的这个城市一直有降水过程,结合时间6月下旬,可能是梅雨,即准静止锋。

13.B长三角地区每年6、7月份有梅雨,7、8月份是伏旱,8、9月份有台风,梅雨过后最可能是伏旱,寒潮发生在冬半年,泥石流不是气象灾害。

下图为某岛屿地质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14~16题。



14.下列关于甲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处背斜成山 B.甲处向斜成谷

C.甲处适合寻找地下水 D.甲处背斜成谷

15.该处矿床所在岩层的岩石最可能是

A.大理石 B.玄武岩 C.流纹岩 D.页岩

16.从地壳物质循环角度来看,下列转化可能实现的是

A.石灰岩—大理石 B.页岩—片麻岩 C.花岗岩—板岩 D.大理岩—花岗岩

14.D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其地势比两侧低,为谷地。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背斜为储油构造。

15.A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处矿床位于花岗岩和石灰岩之间,则最可能是石灰岩受到高温高压后形成的大理岩。

16.A.岩浆岩只能有岩浆形成,花岗岩经变质作用可以形成片麻岩,页岩经变质作用可以形成板岩,石灰岩经变质作用可以形成大理岩。

下图为“某风带示意图”,箭头表示风向。读图完成17~18题。

17.甲地位于

A.北半球中纬度 B. 南半球高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 D. 北半球低纬度

18.甲地终年受该风带影响,下图为四种气候类型气温降水资料图,其中受甲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有

A.① B. ② C.③ D. ④

17.A根据气压带风带模式图,该地盛行西南风,应该为北半球中纬西风带。故选A选项。

18.B甲地常年在西风带控制下,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比较均匀,故选 B选项。

读图回答19—20题。



19.若该图为南极上空俯视图,N点线速度为赤道一半,则P点的常年盛行风为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20.若该图为某季节控制亚欧大陆地区的气压中心,M、P两点都在90°E,且P点气压为1024百帕,M点气压为1028百帕,则此时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南亚处于一年中的雨季 B.我国南极中山站正值极夜期间

C.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季节 D.巴西高原草木茂盛

19.C如果图示为南极上空俯视图,N点线速度为赤道一半,则N点在60°S线上,则P点的纬度在30°S~60°S之间且接近60°S,盛行风为盛行西风,为西北风。

20.D如果该图为位于亚欧大陆地区的气压中心,根据M、P两点都在90°E,且P点气压为1024百帕,M点气压为1028百帕,得出图示为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则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而南亚处于一年中的雨季、我国南极中山站正值极夜期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季节是北半球的夏季。

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俯视图”,箭头表示洋流的分布位置及流向。读图完成21~22题。



21.①~④四条洋流附近海域易形成渔场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22.下图中可以正确表示④处洋流的是



21.C 从图中洋流的流向和分布可判断为南半球三大洋的洋流系统,③为太平洋的秘鲁寒流,受离岸信风影响的③洋流因上升流而形成渔场。

22.D由上题解析可知,为南半球,根据洋流模式图和经纬度位置可知④处洋流为向南流的东澳大利亚暖流,根据等温线数值变化可知A、C为北半球的故排除,B为寒流,故选D项。

读热带雨林被破坏前后对环境的影响对比图,回答23—25题。



23.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热带雨林只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区 B.热带雨林只分布在赤道附近,南北纬10°之间

C.热带雨林地区水循环比较活跃 D.热带雨林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

24.热带雨林地区的土壤比较贫瘠的主要原因包括

①岩石风化释放的养分不足 ②枯枝落叶分解缓慢,释放养分不足 ③热带雨林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④降水多,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5.雨林大面积被毁可能造成的后果有

A.太阳活动频繁 B.厄尔尼诺现象频发 C.流经雨林地区河流的径流量变化不大 D.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

23.B根据环境整体性规律可知热带雨林植被对应的气候为热带雨林气候,由于高温多雨,水循环比较活跃,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受到洋流和地形等因素影响热带雨林可以分布在20°附近,如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等。

24.B由于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自身很少积累和补充养分,再加上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雨林中土壤一般很贫瘠。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植物体内。

25.D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它的一呼一吸,深刻地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雨林大面积被毁会导致大气中C02含量上升,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厄尔尼诺现象是由海水温度的异常变化引起的,与森林联系不大;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雨林被毁会使流经雨林的河流的补给水源变得不稳定,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增大。

二、综合题

26.(10分)读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各点中日期相同的是 ,当西半球刚好全部位于黑夜中,太阳直射点运行到图中 点。

(2)太阳直射A点时,北京的地方时为 ,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值的范围是

(3)请描述出图中北京昼变长,夜变短所对应的太阳直射点轨迹和北京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所对应的太阳直射点的轨迹。

答案 (1)C D 、AF(2分) E(2分)

(2)9:04 ( 2分)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 2分)

(3)A→B→C D→E→F( 2分)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CD两点都位于北回归线及西经20°上,AF两点位于南回归线及东经160°,都属于同一地点,故日期相同。西半球全部位于黑夜中,则东半球都是昼,故太阳直射点位于位于东半球的中央经线上且位于赤道,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点位于(160°E,23°26′S), 160°E为12时,北京(116°E)的地方时为9:04,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此时太阳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值的范围是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第(3)题,北京昼变长,夜变短,从冬至日到夏至日,即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到北回归线;北京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到南回归线移动。

27.(12分)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假期期间对图示地区进行了地质、地貌等野外考察。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兴趣小组通过考查分发现A区域常常发生火山喷发、地震等地质灾害,请你帮助解释其中的原因。

(2)考察中,同学们发现C、D两处均为谷地,但是成因不同,请你帮助解释其成因差异。

(3)当同学们到达B山山麓地时,发现B山山势高耸,请说出B山的地质构造及该处地貌形态形成的原因。

(4)当同学们攀登B山过程发现在海拔3000米以上呈现大小不分、杂乱无章的石块遍布。形成这种地貌景观的外力,最可能是 。

A.流水 B.风力 C.波浪 D.冰川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处于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碰撞边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发生火山喷发、地震等灾害。从图中可以看出D处为断层,易被侵蚀成为谷地,C处为背斜顶部,岩石受张力,易被侵蚀,成为谷地。从图中岩层弯曲状况可知B为向斜山,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高大山岭。流水和风力沉积作用都有一定分选性,随流水和风速降低,大的石块先沉积,细小的后沉积,而冰川所携带的物质,随冰川消融,大小混杂在一起,没有分选性。

答案:(1)位于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碰撞边界处,地壳运动活跃。(2分)

(2) D处为断层被侵蚀成为谷地,C处为背斜顶部,岩石受张力,被侵蚀,成为谷地。(4分)

(3)向斜 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4分)

(4)D冰川作用(2分)

28. (16分)读某日某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日甲地气温日变化的特点,并描述该地此日的天气状况。

(2)图中各点此时最可能出现沙尘暴是 ,并从天气方面说明原因。

(3)简述丁地的天气变化特征

(4)每年的11月至次年4月,常出现于丙地的昆明准静止锋并非“静止”, 它有着夜(南)进昼(北)退的活动规律,从大气受热状况角度分析其成因。

解析: 第(l)问,读图可知,此时甲地受到高压系统的控制,白天天气晴朗,气温高,夜晚气温低,所以气温日较差大。第(2)问,从图中等压线可以看出乙地等压线密集,风速大,故该地最可能出现沙尘暴天气。第(3)问,读图可知,丁地将受到冷锋过境的影响,所以其的天气变化特征就是冷锋过境的特征。第(3)问,主要考查考生对准静止锋的理解和锋面移动与冷暖气团的关系。

答案: (1)该日甲地气温日较差大。(2分)由于受高压的控制,天气晴朗,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迅速下降。(2分)

(2)乙(2分) 等压线面积,风速大(2分)

(3)气温降低,风力增强,天气转阴,可能出现降水,气压升高(4分)

(3)白天太阳辐射强,大气增温快,暖气团势力强,锋面向东北一侧的冷气团移动;(2分)夜间由于没有太阳辐射,地面辐射降温有助于增强冷气团的势力,冷气团将锋面向西南推进。(2分)

29.(12分)读某大洋两岸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 为水循环的各个环节,请写出具体名称

① ,② ,③ ,④ (4分)

(2)分析判断A洋流的性质及对沿岸气候的影响(4分)

(3)从水循环原理角度分析,若水资源枯竭,除自然原因外,人为原因有哪些(4分)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直接判断水循环的各个环节。第(2)题,A处位于大陆东岸,回归线附近,根据洋流模式图可知应该为北半部的暖流,对沿岸具有增温增湿作用,降低了气温年较差。第(3)题,根据水循环原理可知,人类用水量超过水循环更新的数量或者水污染严重都会导致区域水资源短缺。

答案:(1)水汽输送 蒸发 降水 地表径流(4分)

(2)暖流 增温增湿(4分)

(3)人类用水量超过了水循环更新的数量,水资源遭受污染(4分)

欢迎访问“高中试卷网”——http://sj.fjjy.org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相关资源:
·江西省赣中南五校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题(地理)
·江西省丰城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江苏省运河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地理试题
·江苏省沛县中学2016届高三期初学情调研地理试题
·江苏省宿迁市三校2016届高三年级学情调研地理试卷
·正曦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开学第一考地理试题
·新课标Ⅰ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地理
·新课标Ⅰ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地理
·广西荔浦师范附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
·广西荔浦二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地理试题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