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卷资源详情 ┊ | ||||||||||||||||||||||||||||||
| ||||||||||||||||||||||||||||||
简介:
一、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选择一项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50分) 1.余姚中学校园内有些石头上刻着字,这些文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充满着韵味。这主要说明 A.石头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B.石头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C.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D.精神产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2.某地首创一种实名制、免费发放的文化惠民卡,市民持卡可以看电影、看演出、买书,只要在签约商户进行文化消费,就可以享受折扣、积分、奖励等多项优惠。文化惠民卡的发放能够 ①降低文化消费的成本 ②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③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 ④调动人们文化消费意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得到繁荣发展,这不仅改变了每一座城市,更改变了每一个人,百姓生活“更幸福更有尊严”。这说明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③优秀文化能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文化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社会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在谈到“文化”时,著名学者易中天讲到这样一个故事:在咖啡厅喝咖啡,发现杯子里有一只苍蝇。英国人的处理方法是把钱压在杯底,离开;日本人勃然大怒,对着店家大呼小叫;美国人笑了,还叫来服务员说,在我们美国,苍蝇不是这样放的……这个故事旨在说明 A.不同阶级所受文化影响不同,思维方式不同 B.不同的文化环境,人们的交往方式不同 C.不同的文化环境影响人们在生活中的行为选择 D.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人们的文化素养不同 5.“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 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看,这句话表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B.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C.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相对独立的特点 D.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不可消磨的特点 6.2014年10月李克强总理在意大利访问时谈到:“中意都是有饮食文化的国家。中国有饺子、春卷,意大利有意大利面、披萨,都闻名世界。我们双方在这个领域也可以开展第三方合作,让更多的人来享受精神和物质食粮。”这启示我们在与他国进行文化交流时应该 A.尊重文化多样性 B.重视文化独立性 C.理解文化发展性 D.懂得文化先进性 7.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引起高度关注并产生广泛影响,是因为 ①中华餐饮文化蕴含着浓郁的人文情怀 ②中华餐饮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 ③现代传媒极大地提升了中华餐饮文化的魅力 ④现代传媒丰富和扩展了中华餐饮文化的内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中央电视台开播《百家讲坛》以来,一些艰涩高深的传统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为大众所接受。这说明 A.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B.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C.各国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 D.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9.文化走出去要做到用国际化的语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而认清中国传统的根基,辨别传统文化的本质,是用国际语言演绎中国符号的前提。下列传统文化中,应当传承和发展的是 ①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②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 ③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④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14年11月5日至11日.APEC峰会在北京怀柔雁栖湖举办。据此回答10—11题。 10.“新中装”在北京APEC会议上闪亮登场。“新中装”将民族传统、中国风范、领袖气质、东方元素等要素融人其中,承载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表达了中国当代的国家精神和崭新的国家面貌,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誉。这表明 ①健康向上的文化总是会被人们主动接受 ②传统文化有稳定性但具体内涵能因时而变 ③中华文化既保持了民族性又体现了时代性 ④不同文化之间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 APEC会议上,中国送给与会外国领导人的国礼“四海升平”景泰蓝观赏瓶,采用景泰蓝工艺,以收藏在故宫“霁红釉玉壶”为原型,创造性地把珐琅工艺、掐丝珐琅等三种传统珐琅工艺结合在一起。给与会国家领导赠送这一国礼 ①有利于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促进文化繁荣 ②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融合、消除文化差异 ③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增强国际影响力 ④有利于全面继承中华传统工艺,促进文化创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2.在第17届亚运会开幕式上,“中国元素”大放异彩,从大熊猫到万里长城,从钢琴家郎朗到火炬手李英爱身上的中国品牌服装,令中国观众倍感亲切。假如你是一位“亚运特派”小记者,你撰写的新闻报道的标题最适合的一组是 A.文化传播 文化交融 文化平等 B.文化交流 文化融合 文化趋同 C.文化传播 文化借鉴 文化渗透 D.文化繁荣 文化渗透 文化创新 13.“天人合一,顺时而食。”一家老字号食品企业在这一古老智慧的启发下,随着二十四节气的更替,推出了清明的青团、谷雨的椿芽酥、立夏的青梅饼、芒种的乌梅酥、大暑的荷叶饼等广受消费者欢迎的时令点心。这表明 ①民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民族文化的传承要以市场经济为前提 ③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持久影响 ④文化与经济之间具有相互交融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安徽西递宏村有1000多年的历史,古村落依山造屋,傍水建村,推窗见河,开门走桥,顺自然显人文。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古村落,因为 ①古村落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②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③古村落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④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14年9月27日是全球孔子学院建立十周年暨首个全球“孔子学院日”。据此回答15—16题。 15.儒家学说千百年来为中国历朝所广泛尊崇,这与孔子设立私学、广收门徒有关。这告诉我们 ①教育是文化发展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教育具有文化传递的特定功能 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④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6.孔子学院积极开展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活动,为推动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为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增进友谊发挥了重要作用,说明 A.中华文化能够取代其他民族文化 B.中华文化呈现多国文化的丰富色彩 C.世界各国文化逐渐被中华文化同化 D.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得到广泛传播 17.2014年2月公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爱国”纳入“价值准则”中。某班四名同学以此信息各归纳出一个观点。其中由信息难以推理出的观点是 A.甲观点:在当前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具有一致性 B.乙观点: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C.丙观点: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结晶和精髓 D.丁观点: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它总是与当时的时代特征相结合 18.“中国梦”提出以来,我国文艺创作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等问题。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文化生活有喜也有忧 ②是由文化市场的发展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的 ③需要国家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④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14年10月15日,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据此回答19—20题 19.习近平同志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了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能沾满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这说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 ①推动公益性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②坚持“双百”方针以促进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③弘扬主旋律,把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④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工作的出发点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0.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这表明 A.人民需求是文化创作的标准 B.文艺工作者是实践的主体 C.爱人民是文化创作的源泉 D.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21.某地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着力推进文化礼堂建设,建立学习讲堂、民风廊、励志廊等,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促进了农村文化从单纯娱乐向更高精神层面的跃升,形成了一股崇德向上的强大力量。该地的成功经验表明,新农村文化建设要 A.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抵制农村通俗文化 B.承袭农村传统习俗,提高农民道德修养 C.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保障农民文化权益 D.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22.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志愿者们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上述内容说明 ①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我做起 ③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人的思想道德水平 ④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3.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打动了全国各族观众,抒发亲情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演变成全方位的“去哪儿体”,人们开出了长长的去哪儿了清单,有戏谑,有吐槽,有感伤,更有真真切切的疑问。这说明 ①贴近现实生活的文化作品更能唤起人们的共鸣 ②各民族文化逐步走向趋同,中华民族认同感增强 ③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文化并享用文化 ④大众传媒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4.在法国,人们视文化遗产为生命,每年9月的第三个周末,公立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法国人举家出动,与文化珍品亲密接触。而在意大利,人们坚持与文化遗产的消失抗争,该国对文化毁损方面的修复技术在世界都属一流……这启示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作为一名普通公民,应该 A.树立文化自信意识,相信自身文化是最优秀的文化 B.树立文化自强意识,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C.树立文化自尊意识,对文化强国的目标充满信心 D.树立文化自觉意识,主动担当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 25.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下列文化现象能展示民族文化自信的是 ①习近平主席夫妇穿中式服装出席正式外交场合 ②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在我国热播,受到追捧 ③我国珠算成功申请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④河南某中学师生高考前下跪祭拜祈求金榜题名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二、非选择题(26题15分,27题12分,28题9分,29题14分,共50分) 26.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细”就是要细化,要直入头脑,要沉淀心中,只有发自内心接受,才能真正自觉行动;“小”就是要从小事做起,从个人做起,坚持不懈抓养成,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实”就是要行动,就是不能玩虚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说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性。(9分) (2)联系实际,请你就学校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两点合理化建议,并分别说明其文化生活依据。(6分) 27.过年放鞭炮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它承载着亲人团聚的幸福,是“中国年”必不可缺少的元素。但2014年春节期间,由于多地雾霾天气的出现,许多地方出台政策禁止或减少燃放烟花炮竹,这就使年味淡了一些。于是很多人在“要民俗要年味”还是“要蓝天要健康”上产生了纠结心理。 结合材料,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谈谈你对国人过年纠结心理的认识。(12分) 28.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经历了5 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中华民族以文化自信的气度、海纳百川的胸怀,在交流中吸纳外来、在互鉴中发展自我,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面向未来,我们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运用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指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理由。(9分) 29.刘盛兰,男,1922年出生,是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一位普通的孤寡老人,属于当地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1996年就开始拾荒助学。18年来,他总计捐资助学10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2014年2月10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评选颁奖中,刘盛兰光荣入选“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 正因为温暖、充满善意,刘盛兰老人的举动才会感动这么多人。可以说,善举引发如此大的共鸣,既是因为崇高的道德具有巨大的感召力,也是因为公众内心对人与人和谐相处怀有强烈的期盼。这正是“友善”价值观的力量所在。在这方面,刘盛兰老人堪称榜样,我们应当从老人的行动中汲取营养,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培育友善的道德意识,学会宽容、关爱,在传播善意的同时收获温情,同时也促进社会和谐的实现。 (1)从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的角度,分析“感动中国”评选活动的意义。 (8分) (2)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关知识说明,中学生怎样把“温暖、宽容、友善、和谐”的正能量在全社会发扬光大?(6分) 高二政治第二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答题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二、非选择题(26题15分,27题12分,28题9分,29题14分,共50分) 26.(1) (2) 27. 28. 29.(1) (2) 27.①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过年燃放烟花与炮竹,是一种表达亲人团聚的幸福的情感表达方式。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虽然燃放烟花炮竹会导致环境污染,但人们仍然愿意享受年味。 ③传统文化有双重作用,如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就会阻碍社会、妨碍人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空气质量的改善与环境的保护,这就产生了要年味还是要健康的纠结心理。 | ||||||||||||||||||||||||||||||
::立即下载:: | ||||||||||||||||||||||||||||||
|
下载出错 | |||||||||||||||||||||||||||||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