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课件 -> 高三政治课件 -> 下载
课件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文件大小 283KB
所属分类 高三政治课件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课件
更新时间 2011-7-14 5:45:45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RAR 档案文件(*.rar)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简介:

以下为课件内提取的文本内容,仅供参考: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遂平一高 政治组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我国为什么确立这项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是什么?

复 习

(1)从根本上:

生产关系————生产力

适应

社会主义性质

(2)具体来说:

国 情

公有制为主体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三个“有利于”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遂平一高 政治组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我国为什么确立这项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是什么?

复 习

(1)从根本上:

生产关系————生产力

适应

社会主义性质

(2)具体来说:

国 情

公有制为主体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三个“有利于”

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思考

(一)什么是按劳分配?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 、实行范围:

(3)、分配尺度:

(4)、分配什么:

(5)、分配结果:

公有制

劳动

个人消费品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1) 、地 位:

基本原则

主体

如果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会导致什么结果 ?

是平均主义的表现。平均主义必然养“懒汉”,导致人人都不努力工作,它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会导致普遍的贫穷。

按劳分配

的优越性

有哪些?

Book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

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二)、其他分配方式(非按劳分配)

2.按生产要素分配:

3.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

基本原则

其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

个人消费品分配的

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二)、其他分配方式(非按劳分配)

2.按生产要素分配:

3.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

其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

举例

福利性分配是按劳分配吗?

NO

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按劳分配

非按劳分配

它们的地位一样吗?

为什么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有相同的地方?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有什么内在联系吗?

思考

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的必然性。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

客观必然性

(原因)

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总之,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最终原因

9月9日,越秀个、私协洪桥分会举行“迎国庆、贺中秋”敬老扶困助残活动,出席活动的有洪桥街工委、街办事处、区工商局、区个私协有关领导。在这次敬老扶困助残活动中,洪桥分会向洪桥区街内二十户孤寡残困老人和六十五岁以上的个私协会员送上大米、油和慰问金。让他们感受到祖国的温暖,感受到个体私营者对他们的关怀和问候。(袁浩荣 摄)

 

1

判断:

1、小张是外资企业的普通职工,月工资1000元。( )

2、小李是该外资企业(管理硕士)的经理,年薪15万。 ( )

3、铃木(董事长)一年从该企业获得收入500万美元。( )

4、小赵开了一家超市,雇工30人,一年纯利润12万。( )

5、小王老家的房子租给一商人,房租一年4000元。( )

6、某股民炒股票赚了3万元( )

7、黄教授向某农民提供一条致富信息,收费200元。( )

8、小孙是卖服装的个体户, 一年净赚2.5万。( )

管理

资本、

土地

劳动、

技术、信息、

个体劳动所得

资本

土地

信息

劳动

管理

资本

资本

生 产

分 配

分配制度

我国的生产力状况

决定

水平低

决定

不平衡

多层次

Back

生产关系

所有制形式

分配方式

人与人关系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决定

决定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公有制为主体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所有制结构

决定

决定

分配制度

Back

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思考

(一)什么是按劳分配?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 、实行范围:

(3)、分配尺度:

(4)、分配什么:

(5)、分配结果:

公有制

劳动

个人消费品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1) 、地 位:

基本原则

主体

如果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会导致什么结果 ?

是平均主义的表现。平均主义必然养“懒汉”,导致人人都不努力工作,它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会导致普遍的贫穷。

按劳分配

的优越性

有哪些?

Book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

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二)、其他分配方式(非按劳分配)

2.按生产要素分配:

3.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

基本原则

其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

个人消费品分配的

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二)、其他分配方式(非按劳分配)

2.按生产要素分配:

3.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

其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

举例

福利性分配是按劳分配吗?

NO

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按劳分配

非按劳分配

它们的地位一样吗?

为什么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有相同的地方?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有什么内在联系吗?

思考

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的必然性。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

客观必然性

(原因)

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总之,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最终原因

9月9日,越秀个、私协洪桥分会举行“迎国庆、贺中秋”敬老扶困助残活动,出席活动的有洪桥街工委、街办事处、区工商局、区个私协有关领导。在这次敬老扶困助残活动中,洪桥分会向洪桥区街内二十户孤寡残困老人和六十五岁以上的个私协会员送上大米、油和慰问金。让他们感受到祖国的温暖,感受到个体私营者对他们的关怀和问候。(袁浩荣 摄)

 

1

判断:

1、小张是外资企业的普通职工,月工资1000元。( )

2、小李是该外资企业(管理硕士)的经理,年薪15万。 ( )

3、铃木(董事长)一年从该企业获得收入500万美元。( )

4、小赵开了一家超市,雇工30人,一年纯利润12万。( )

5、小王老家的房子租给一商人,房租一年4000元。( )

6、某股民炒股票赚了3万元( )

7、黄教授向某农民提供一条致富信息,收费200元。( )

8、小孙是卖服装的个体户, 一年净赚2.5万。( )

管理

资本、

土地

劳动、

技术、信息、

个体劳动所得

资本

土地

信息

劳动

管理

资本

资本

生 产

分 配

分配制度

我国的生产力状况

决定

水平低

决定

不平衡

多层次

Back

生产关系

所有制形式

分配方式

人与人关系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决定

决定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公有制为主体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所有制结构

决定

决定

分配制度

Back

相关资源:
·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我国外交战略的基本目标
·民族的基本特征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红色政权的建立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
·企业及其作用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