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乙酸 羧酸
教材分析
乙酸是羧酸的代表物,而羧酸又是本章知识链(醇—醛—羧酸—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学好本节知识,可对以前学过的乙醛进行巩固提高,同时也为自学酯类打下基础。由于酯化反应既是羧酸的性质,又是醇的性质,所以学习乙酸的同时,也使学生对学过的乙醇的性质会进一步的认识。另外,通过对乙酸分子的结构学习,对学过的醛氧化成羧酸的反应会有深入的理解。因此,这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习乙酸的重要目的在于利用乙酸的化学性质进行有机合成,制取新的有机物,其前提是先弄清乙酸有哪些重要化学性质。所以教材接着重点介绍了乙酸的酸性及酯化反应。
乙酸的化学性质是本节知识的中心枢纽。由于教材对结构理论介绍的很少,仅从理论上认识乙酸的分子结构极为有限,更主要的是在学习乙酸的化学性质过程中,借助它的性质反过来认识它的结构,同时,乙酸的性质又决定乙酸的用途。可见,乙酸的化学性质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它是本节知识的重点。对酯化反应历程的认识。由于乙酸与乙醇的分子间脱水形式有两种可能,在酯化反应中究竟按哪种方式脱水,是无法在本节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的,只能通过“示踪原子法”的讲解和微机模拟反应历程来说明。
教材在介绍了酯化反应的同时,也为酯的水解反应埋下伏笔。并利用化学平衡原理知识,对比实验,解决在酯的水解时反应条件的选择对水解反应的影响。
对于羧酸内容,教材只是介绍了羧酸的类别、用途、通性。
在教材的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个家庭小实验:利用食醋除水垢。以此来揭示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法建议
乙酸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食醋的重要成分,又是有机合成的重要原料。所以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认识乙酸的分子结构和性质的过程中,要注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以旧推新,以新带旧,并注意运用实验推理论证,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本节教学的重中之重是乙酸的酯化反应,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在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探索问题的科学方法。教材在编排上,选用了演示实验、示踪原子法来说明反应原理。为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突破难点,可增加微机软件模拟反应历程。具体建议如下:
(一)导入新课
可由复习乙醛的化学性质引出乙酸,并明确乙酸是日常生活中食用的食醋的重要成分,是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本节将重点学习乙酸的性质和用途。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同时,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联系实际。
(二)乙酸的分子结构
可借助乙酸的分子结构模型和微机软件,以生动的直观使学生认识乙酸的分子结构,并明确它的官能团是羧基(—COOH)。以达到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美育素质。
(三)物理性质
要注重联系实际,鼓励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可通过联想生活中食用的食醋及展示实物,让学生归纳出乙酸的色、味、态、溶解性、挥发性。教师要适时为学生导向、评价、补充。
(四)化学性质
1.酸性
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乙酸的酸性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纯的乙酸一般都没有见过。为了进一步认识乙酸的酸性,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及有运用实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增加必要的探索性实验,并由学生亲自设计操作。内容为:
(1)乙酸与碳酸钠溶液或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或由生活常识入手,除水垢,用食醋除掉水垢。(检验其酸性强弱)
(2)乙酸溶液与镁条反应;
最后使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明确乙酸的电离方程式。
2.酯化反应
可按下列程序,分层次展开教学。
首先,通过联想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在学习乙醇的性质时,曾介绍在浓H2SO4的作用下,醇与醇分子之间(也就是羟基与羟基之间)可进行脱水反应,而乙酸的官能团也含有羟基,那么乙酸与乙醇能不能发生脱水反应呢?这样引入,不仅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符合从官能团的结构特点去掌握衍生物性质的认识方法。
按着教师演示:乙酸、乙醇、浓硫酸混合共热的实验,由学生观察生成的浮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上的油状液体,并闻其气味。再问:乙醇与酸分子间的脱水方式可能有哪几种?介绍“示踪原子法”说明反应历程,并演示微机软件模拟反应历程。明确反应原理,强调酯化反应特点(可逆性),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浓硫酸和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中要充分估计到学生可能存在的质疑:
(1)乙酸与乙酸分子之间能否发生脱水反应?
(2)羧基中的羰基能否像醛基中的羰基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课堂上教师不宜用超纲的理论解释上述问题,以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冲淡教学重点。
至此,羧基具有的两点特性(酸化、酯化)都已学完,应进一步小结乙酸的分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五)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乙酸乙酯的一些常识。然后学习酯的水解反应,在此过程中,注意对照乙酸的酯化反应,突出强调酯水解的机理,并配合使用多媒体教学,从而突破难点。
(六)在本节小结中,除对本节的重点知识归纳外,还要归纳出:
1.乙酸、碳酸、苯酚、乙醇的酸性强弱;
2.醇—醛—羧酸—酯的相互关系及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