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
本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本课题的内容难度不是很大,但必须让学生占有尽量多的实例。通过挂图、录像片等直观手段刺激学生的感官,使他们的理性认识始于感性认识,有了感性认识后,要组织好学生对设计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学生合作,师生合作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2.生物适应性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因此与达尔文进化论的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应加强新旧知识间的迁移。这样做,不仅利于理解新知识,也利于理解和巩固旧知识。在知识不断迁移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培养。
3.生物体与环境的统一不但是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基本观点,也是学习生态学知识的最基本观点。在教学中要渗透这个观点。这个观点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即生物与环境处于不断地相互作用的动态之中。
4.要选用教材以外的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的实例,让学生用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判断,以加深对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特点的理解,进行这种当堂的教学反馈是十分必要的。
重点、难点分析
1.适应为什么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其原因是什么?是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此问题的分析要启发学生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准确地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不断地变化,而生物的遗传具有保守性,这就是造成生物适应相对性的外因和内因。从生物进化的角度上看,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不是尽善尽美的,其选择作用也不是一次到位的。因此,分析适应相对性的原因就涉及前面学习过的遗传和自然选择的知识。
2.通过学习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等典型实例后,学生会对生物的适应性赞叹木已,与此同时又会陷入不可思议之中。因此,科学地解释这三种适应性就成为重点和难点。教师应组织学生用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观点进行讨论,认识和理解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这样做,不但能深入地理解新知识,而且也复习了旧知识,迁移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教法建议
本课题内容的教学要从精选的实例出发,在学生充分讨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理论上的概括。要充分利用挂图、录像片等直观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再上升为理性认识。要密切联系生物进化的理论学习有关内容,以取得温故知新的效果。要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有关的生物现象。要充分发挥在老师主导作用下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观察、分析、对比、综合和概括的能力。
1.课题的引入可以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引入,也可以从学过的“自然选择”的知识引入,还可以从播放生物适应性实例的录像引入。不论用什么方式引入课题,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探索未知的积极性。
2.先让学生了解适应的普遍性。教学过程要落实在“普遍性”上,为此,举例要有广泛性和典型性。适应性的实例要有植物、动物、微生物方面的,还要有不同生态环境下的生物适应性,可以设问让学生讨论回答。例如:①猫头鹰有哪些形态结构特征与夜间捕食的生活相适应?②猎豹有哪些形态结构特征与在广阔草原上进行捕食活动相适应?③鹿、牛羚等草食动物有哪些形态结构、习性的特征与其在广阔草原上避敌活动相适应?④蛔虫有哪些特征与其寄生生活相适应?⑤猪笼草如何与缺氮土壤环境相适应?③仙人掌类植物如何与干旱缺水的环境相适应?⑤含羞草如何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③噬菌体如何与寄生生活相适应?总之,通过教师有目的的设问,引起学生思考和积极的讨论,最后取得共识:“现存的各种生物对其生活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即适应的普遍性。”
3.适应的典型实例: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本部分内容可播放有关的录像片,形象生动的画面富有感染性和说服力。没条件的学校可利用有关的挂图,三种适应性挂图同时展现。在学生获得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初步的感性认识后,组织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比较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的区别。应归纳出:
(1)保护色是动物的体色与环境的色彩相似。保护色对避敌和猎食都是有利的。
(2)拟态是生物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拟态与保护色相比,其不但体色与环境相似,而且形态也与环境相似,其伪装程度比保护色更进一步,伪装的更加惟妙惟肖。拟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动物模拟植物,如枯叶蝶。②动物模拟动物,如某些饿类和蝶类翅上的斑纹酷似某些肉食动物的眼睛。③植物模拟动物,如蜂兰的花酷似雄黄蜂。
(3)警戒色是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警戒色不同于保护色和拟态,它不是伪装,而是暴露。只有充分暴露自己,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所以它具有“色彩鲜艳,容易识别”的特点。
(4)保护色、拟态、警戒色尽管其特点不同,但是其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生物适应性的特征。
(5)有些生物木是单一的具有保护色或拟态或警戒色,例如峡象(俗称臭大姐、放屁虫)其前翅色泽灰暗是保护色。峡象有臭腺,受到惊扰时,会释放出臭椿般的气味,其后翅色泽鲜红,为警戒色。
4.适应性的形成。在学习了“适应的普遍性”和“适应的三个典型实例”后,应及时地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适应性的形成。
5.适应的相对性。通过生物适应性的学习学生会对生物的适应性产生错觉。认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绝对的,尽善尽美的。为此,必须指出适应是相对的。一是通过实例说明适应的相对性,二是分析产生适应相对性的原因。在学生讨论、分析之后应归纳出产生适应相对性的原因:就外因讲,是因为生物生存的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就内因讲,是因为生物的遗传具有保守性的一面,不会因环境变化立即改变其遗传性;从进化的角度上看,适应性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是自然选择的作用是长期的,选择作用不会一次到位,更不会造成尽善尽美的选择结果。
6.结束语。本课题结束时,应与上一个课题相呼应,指出:“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