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种群和生物群落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相对独立。主要是因为种群和群落是生态学研究的两个层面的问题,在生态学上分属于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的内容,研究对象及特点各不相同,因此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同时本节内容又与前后有一定的联系,种群是建立在同种生物个体的相互作用基础之上的,群落又是建立在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之上的,生态系统又建立在生物群落的概念基础之上,因此各部分知识之间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要把握住。
在知识的细节上,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模型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因此要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运用。
重难点分析
重点:(1)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是研究种群的基本参数。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迁入迁出等。种群的特征对于了解和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有重要意义,因此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物种的种群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利于对种群特征的理解,而且使学生认识到种群特征的调查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2)种群数量的变化
种群数量的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内容。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不仅是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定性描述,而且是数学建模思想在生态学中的具体应用,因此对于学生建立数学建模的观念和基本方法有一定渗透作用。而对于不同种群的不同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特点,可以剖析种群数量变化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等。都使得本知识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3)生物群落的概念
生物群落不是一定空间内各种生物简单的集合,而是通过种内互助或斗争,种间的共生、竞争、捕食等关系进行种内和种间的信息交流、能量的传递、物质的循环建立的统一整体。因此生物群落的概念对于生态学观念的建立很重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之一。剖析一个典型的生物群落,对于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群落非常必要。
难点:种群的数量变化
种群的数量变化涉及的内容多而复杂,又难于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对于这一难点的突破,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数学建模思想的引入,运用数学方法剖析一个典型种群、分析每种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条件、分析不同曲线所代表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含义等。
教法建议
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或班级:
可采用讨论与学生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课时安排:二至三课时。
第一课时:以讨论和研究相结合的综合课。由教师提供一系列的反映种群的不同特征的材料,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讨论种群的不同特征。
第二课时:以讲解和讨论为主的综合课。由教师提供一个自然或实验种群的数量变化数据,讲解、分析、讨论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研究种群数量变化及意义。
第三课时:以自学为主的综合课。由教师提供典型生物群落,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分析讨论群落的概念、结构等有关问题。
普通学校:
可采用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讲解种群的特征。并注意多列举实例。
第二课时:讲解种群数量的变化,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第三课时:讲解群落的概念和结构。注意运用实例分析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