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蒋家王朝的覆灭
地位分析
1947年6月至1948年9月是战略进攻时期,中共中央及时做出了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决策,挺进中原,是历史的一个转折点。1948年9月开始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了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它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主力,奠定了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胜利的牢固基础。三大战役以后,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4月23日占领南京,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迎来的是新中国诞生。
教学思路
本课以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为主线,内容丰富精彩,故事性强。可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图示法、讲述法等。教师可指导部分学生在本课内容中选其一,自主收集资料,在课堂上以故事会或多媒体展示的形式相互交流,深刻体会这段激动人心的历史。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密切结合地图理解书本知识,培养“左图右史”的学习习惯。
重点分析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把战争由解放区推进到国统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三大战役。这三次大的军事行动是整个解放战争的核心内容,对解放战争的进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它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主力,使长江以北基本解放,奠定了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胜利的牢固基础。
难点分析
中央军委根据战争态势发展做出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决策的条件是什么?进攻目标为什么确定在中原?三大战役的战略战术,这些是教学难点。
(1)做出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决策的条件,是当时战争的态势、力量对比、士气后方等多方面因素,课文没有明确指出,需引导学生分析;进攻的方向为什么选择在中原?需分析中原地区的战略地位,应充分利用地图加深对这一事件的了解。
(2)三大战役的战略战术,初中学生知识面窄,对于行军打仗所采取的战略战术难以理解,应补充相应的军事常识。
重点突破方案
(1)对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重在引导学生归纳战略反攻的条件和必要性;为什么目标确定在中原?以此突出这一战略决策的英明。(2)对于三大战役,主要抓住每个战役的特点,结合地图,分析战略意图,强调其战果。(3)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国民政府的灭亡,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意义重大;以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来加深理解。
难点突破方案
(1)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应引导学生分析做出战略进攻决策的有利条件和必要性都有哪些?为什么要把战略进攻的目标选定在中原地区?战略进攻的结果如何?以此来启发学生思维,并充分利用地图加深对这一事件的了解。(2)对于三大战役的战略战术,结合地图,深刻体会决策者的意图,紧紧抓住其特点,如关门打“狗”;“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瓮中捉鳖”,“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生动形象的比喻有助于理解复杂艰深的战术。
课堂导入
方法一:在解放战争之初,蒋介石曾狂妄的叫嚣:只用三到六个月,就可以消灭共产党。(截取电影片段、动画或图片)可是三年不到,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攻占了国民党的老巢南京,总统府上空,蒋介石的青天白日旗轰然落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这一切都标志着统治中国达22之久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蒋家王朝是怎样在人民解放战争的迅猛打击下土崩瓦解的,学习了这一课,你将会有所了解。
方法二:(打出图片)西柏坡村,位于河北省平山县,同中国无数的山村一样,平凡普通;它之所以闻名遐迩,是因为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粉碎重点进攻后把这里作为临时驻地,挺进中原、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命令都是从这里酝酿的,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蒋介石眼花缭乱的奇迹,你知道这一切都是怎样发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