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西北地区
知识结构:
教材分析
西北地区是我国一个地域辽阔,人口较少、民族众多、自然条件相当复杂、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地区,它与我国东部季风区中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有明显的差异。为突出西北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教材选择了八个问题进行说明: ① 位置、范围、人口和民族(前言部分); ② 从草原到荒漠的景观变化; ③ 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④ 灌溉农业; ⑤ 地下宝藏; ⑥ 基础设施建设; ⑦ 生态环境保护; ⑧ 西北地区人民的生活。
西北地区最突出的具有共同性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干旱与半干旱的气候,这同本区深居大陆内部、受不到从海洋上来的夏季风影响有密切关系。受其影响,西北地区的地表景观表现为: ① 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风蚀作用显著,西部有浩瀚的戈壁、沙漠,因而直接影响到本区的农牧业生产,也直接影响了本区人民的生活; ② 由东向西,地表植被呈现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这是由降水量和干湿状况的逐渐变化决定的。反映在农牧业生产上,就是草原畜牧业集中在内蒙古高原东部,越向西草原越少;只有当这种变化规律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时,才会出现农牧业的特殊景观,本区灌溉农业的出现和新疆山地牧场的形成,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关于从草原到荒漠的景观变化的教法建议
由于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对中国的气温、降水、季风等气候特点已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因此本知识点的讲解可采用因果分析法,教师可利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来明确西北地区从东到西自然景观的变化。讲解过程中,应突出“干旱”这一主要自然特征,为下面讲解本区的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做好知识铺垫。
关于“地下宝藏”的教学建议
教师在讲解该知识点时,可引导学生分析教材提供的西北地区的矿产和城市分布图,让学生明确西北地区矿产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了解到西北地区工业中心的分布,并且从图中铁路干线的分布情况,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铁路干线所经过的地区,主要是沿绿洲和黄河谷地延伸,使学生认识人类合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方式与意义。
关于“灌溉农业”的教学建议
在“灌溉农业”一段的教学中,应该抓住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区域特征,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读中国气候图,明确本区所属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让学生认识到干旱、半干旱的气候对生产的影响很大,并体会到“水”在本区的重要性。教师应尽可能多提供一些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景观图片,增加学生对西北地区的感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