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企业的空间发展
关于跨国公司的空间发展过程的教材分析
关于“跨国公司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一、对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机制有多方面影响
(1) 跨国公司大部分国外生产经营活动都与进出口贸易紧密相连;
(2) 跨国公司已成为垄断资本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
二、通过国际分工对区域间产业结构互动关系起重要作用
(1) 跨国公司与公司母国之间——过剩资本发挥作用
(2) 跨国公司与东道国——改变、影响东道国产业结构
(3) 跨国公司与各国间——通过直接投资方式决定产业转移格局
三、经营活动的全球化与区域化特点
(1) 全球化角度,在深层上推动了国际区域间产业结构的互动演化
(2) 地理位置、消费习惯、区域市场现状、生产区位优势等方面的差异,又使跨国公司具有鲜明的区域性。
关于企业空间发展的特点的教材分析
教材在分析企业增长战略之后,从空间角度对企业的发展特点进行了归纳。形成由近及远,由大市场到小市场的扩张特点,教材主要提出企业实力和地域差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以美国家装公司为例,家装业是消费指向型的服务性产业,应该靠近消费者市场。因此企业实力对自身空间的发展起主要作用,市场的扩大必然伴随着新厂的建立。“某公司进入日本各地的过程”图中纵坐标的人口是衡量消费者市场大小的指标,该图放映出企业从大市场向小市场逐渐发展的过程。
关于企业空间发展的特点的教学建议
本段教材的学习注意引导学生通过从图像中提取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读“美国某家庭装修公司的空间发展示意图”思考家庭装修行业的企业特点?行业特点对企业的区位选择具有哪些影响?结合美国地区的经济状况分析企业最初区位选择的导向?依据图例分析企业所实施了怎样的增长战略?分析归纳影响企业空间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读“某公司进入日本各地的过程”图进一步理解企业进入市场受什么因素影响?
关于企业增长的战略的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本章工业地理部分的讲解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前面的教材主要围绕“工业生产”和“工业的区位选择”展开讨论。应该认识到工业生产是由具体的企业来完成的,同时对于区位的概念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一个适合的区位,必然是一个能保证事物更妥善发展的区位。”对个体企业而言具体区位的确定是受到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以及人的主观因素等条件的综合影响,可以说任何单独的因素都不能有决定权,区位的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现实中存在的区位未必是合理的,而不断寻找和调整到正确的区位应该是企业谋求增长,获得成功与长远性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战略,此种战略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企业在空间上的不断发展。其次,企业在空间上的不断集聚和区位要素在空间上的聚合发展到一定阶段便自然产生了工业地域。总之,在“工业的区位选择”之后和“工业地域”之前安排“企业的空间发展”一节,从总体上起到承启的作用。通过对个体企业发展的具体实例分析既深化对区位选择的理解,又自然过度到企业在空间上的聚集,引出工业地域的概念。
对于企业增长这部分内容,教材首先指出企业发展战略制定的根本目的在于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经济效益。德国经济学家勒施更精辟地指出:“在自由经济条件下,个别企业的正确区位是位于纯利润最大的地点。……这种纯利润的指向论,不是支出最低,也非收入最高,而是两者的差额最大的有利地点。”在谋求总效用最大的原则指导下,企业通过制定不同的增长战略来实现。在此教材以发展战略与企业原产品关系的密切程度为依据,划分出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多样化三种战略类型。对每一种类型教材采用具体示例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归纳三种类型各自的特点。
横向一体化教材以冰箱企业为实例,配合5.28横行一体化增长图示来阐述该类型的特点。即以原有产品生产为核心,在扩大原产品生产、销售的基础上增强企业实力,再进而向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开拓新的产品市场两个方向扩展。通过发展技术企业可以增加产品中的科技含量,一方面降低个别必要劳动时间,实现成本的降低;另一方面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开拓新的产品市场是通过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可见,横向一体化战略是在原产品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与原产品关系最为密切,因此是企业早期发展通常采取的增长战略。在5.28图下的小字中课本提到社会环境、文化传统、消费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不同的消费者群体的差异对消费行为会带来的影响。企业要善于分析此类方面的因素,适时对产品生产进行调整,提出有针性的设计以增强市场竞争力。这些因素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建议教师搜集相关的事例,也可以安排学生搜集有关的新闻,以开阔学生思路。比如向中东穆斯林国家出口商品要注意宗教信仰的影响;再如不同的植物在不同的国家具有截然相反的象征意义,在包装、命名等方面关注这些细节或许可以获得出人意料的结果。
纵向一体化在这里首先要阐明企业生产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整个产业链条在纵向上是环环相扣的。在此要特别区分“上游生产”与“下游生产”的概念,教材以石化工业为例说明上游、下游生产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读图、理解的基础上,举一反三以钢铁、汽车等工业为例,列出上下游产业。一般企业可以通过合并、兼并、投资入股等方式实现纵向一体化,这与企业竞争实力的增长密切相关。纵向一体化的实施,一方面可以通过参与上游产业的生产过程,将市场交易转化为企业内部交易,从而降低原材料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向下游产业的扩展,延长产业链条,扩展生产、经营领域,同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协作(例如利用共同的消费渠道)增强综合实力,提高经济效益。
多样化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要明确企业多样化经营的产生具有国际化的背景。战后至90年代前期,国际上曾掀起四次产业结构调整与传递的浪潮: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创造性、知识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通过直接投资和贸易等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与传递。同时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日趋上升。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作为个体企业要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根据本企业的产业特点做出经营决策上相应调整,实行多样化经营。教材5.30图,是某钢铁企业多样化经营示意图,可以看出钢铁工业作为资本密集型工业,在产业调整的背景下,其主导产业的优势逐渐被技术-资本密集型工业(如电子工业、航天工业)所替代。企业要生存与发展就要向优势领域调整,比如涉足信息产业,甚至将经营领域拓展到商业、旅游等第三产业。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大的利润率,另一方面可以减少风险冲击。但应当注意到多样化经营不等于盲目的随意投资,企业的发展战略要经过严密论证,否则适得其反。美国安然公司的倒闭就是实例。
关于企业增长的战略的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的编写思想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了解企业增长的三种战略,因此教学中应注意突出这一特点。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目的是什么?然后采取头脑风暴的方式让学生充当虚拟企业的决策者提出可以有哪些发展战略?在此可以联系前面所学的区位知识。在此基础上搜集国内、外一些知名企业的发展实例,比如海尔集团、春兰集团等。通过资料分析每种战略是怎样实现企业增长目的的?各自有什么特点?划分战略类型是依据怎样的标准的?各个战略之间有存在怎样的联系?可能的化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产业在选择战略上有什么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