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关于工业的集聚和分散的教材分析
教材在分析工业联系之后,从两个角度探讨工业在空间上的发展趋势一是工业的集聚,一是工业的分散。可以从原因、优势、以及可能产生的现象等方面对集聚和分散现象进行分析。
工业集聚的优势就在于可以扩大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最终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分析对产生工业集聚的原因可以从工业联系的两个方面入手。(1)对于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且原料和产品的运输量较大的工业企业,为节省运费而在空间上相互靠近,导致工业在地域上的集聚,例如钢铁工业区、石油化工等。其中某些产品的大规模生产本身就在空间上发展成为一个城市,在欧洲、北美存在很多这样的实例,例如德国的西门子市是汽车工业城市;华盛顿州的汉福德是原子能工业城;华盛顿州的朗维尤集中了木材工业;蒙大拿州的阿纳康达集中了炼铜工业。(2)除去企业在生产上的联系外,企业因为利用共同的基础设施和其他共同条件而在空间上产生集聚现象。这里我们可以从同类企业和不同类企业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某些地方许多同类的企业监理起来一部分是因为这样会增大对每一种个别产品的需求,因为购买者乐于在他们能把各类商品进行比较的地方购买某些形式的货物;此外这样可以节约一切企业的生产费用如巨大的劳动力市场、有效率的辅助工业、以及在企业间形成促进刺激等。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把大量生产在一个场所集聚往往是基于共同的利益,比较重要的利益之一如铁
路车站、较好的街道交通、优良的排水系统、低廉的电费以及较大的劳动力市场等。在重点分析工业集聚产生的原因、优势后,还可探讨过分集聚的弊端。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工业集聚带来的规模效应在一定限度内可以为各个企业带来竞争的优势,但超过一定限度就会产生工业“饱和”、环境污染加剧、各种资源与能源供应紧张、交通负荷加大等严重问题,反而会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阻碍。引导学生全面看待工业集聚不仅可以拓宽学生那个思路,学习全面分析问题,而且也是为后面学习工业分散和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发展变化奠定基础。
工业分散的原因有两种情况一、老工业区的处于饱和状态,基础设施老化如地租上涨、用水紧张、环境污染严重、交通压力过大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这样促使新建企业从老工业区迁走。另外一方面随着全球范围内的工业结构调整与传递,以及集装箱、管道等交通科技的发展大大降低运输成本。运费最低不再是企业选择区位的主要限制因素,劳动力市场、消费市场、便利的信息网、优美的环境等成为新的区位指向。教材5.35图说明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产生的工业分散的现象。在此联系5.7节有关“跨国公司”部分的内容,工业分散的现象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直接相关。其优势就在于在是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寻求优势区位更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专业化生产。
关于工业的集聚和分散的教学建议
关于工业集聚与分散建议教师从实例分析入手,例如钢铁工业、石化工业这样的主导产业吸引和带动产生的工业集聚,如大庆、攀枝花这样的新兴工业城市。再如“硅谷现象”本是源于美国旧金山湾的桑塔克拉克河谷即圣何塞地区这里半导体和计算机工业高度集中,被称为硅谷。后来就成为高科技工业在地理空间中高度集中分布这一经济地理现象的代名词。结合现实引导学生分析产生工业集聚的原因是什么?结合具体工业地域分析集聚带来的优势?以及过渡集聚可能引起的副作用?结合5.35图分析福特汽车生产网络理解工业分散形成的原因?带来哪些优势?
关于工业地域的教材分析
工业地域是对工业集聚区域的通称,按规模可以分为工业点、工业城市、工业区、工业地带等结构类型。教材介绍工业地域的形成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企业生产上的联系而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另一种是通过规划建设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经营环境和基础设施吸引工业企业在空间上形成集聚。
另一方面教材从工业地域发展的程度进行了分析。起主导作用的核心企业不同所以形成的企业在空间上集聚的程度业有所差异。如以食品工业为核心形成的工业区发育程度较低;而钢铁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相对较高,即工业地域的结构、工业布局的空间表现更加复杂。
关于工业联系的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工业联系、工业的集聚与分散、工业地域三部分,三者之间紧密联系。工业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促使了工业企业在空间上的聚集,聚集的结果是工业地域的逐渐形成。理清三者之间的因果关联可以更好的把握本节内容的主线。
关于工业联系教材从两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企业间在生产上的联系。一方面教材以布的生产为例说明在最终产品完成的过程中,各工程分别完成某一道工序,前一道工序的生产企业成为下一道工厂的生产投入。在此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前一课中所学的有关产业链条(前向产业、后向产业)的知识,迁移旧知识从整体的视角理解工业联系的概念。另一方面教材以汽车产业的生产为例指出许多生产汽车零部件的厂家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投入与产出联系,但是它们分别与生产最终产品的厂家发生联系,这也是企业间投入-产出关联的一种。
(二)企业间在非生产方面的联系,即空间上联系。产生非生产联系的原因是多样的,教材主要谈到三点:(1)共同利用基础服务设施;(2)共同利用廉价的劳动力;(3)通信和信息方面的联系。企业间这种非生产方面的联系正是现代工业在空间上聚集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可以引导学生运用5.6节区位选择的相关知识,针对已经形成的工业地带中具体实例进行分析,企业利用共同的区位因素而产生的相互关联。然后自然过渡到对工业集聚现象的学习。
通过“工业联系”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应该最终明确各个工业部门与行业之间并非杂乱无章、彼此孤立存在的。它们是按照一定内在关联形成的有机统一体。这种内在联系的相互协调、内部结构的合理匹配,直接关系到企业乃至整个部门或行业的最终效益。考察工业联系是合理安排工业部门结构和工业地域结构的前提与基础。
关于工业联系的教学建议
关于工业间生产上的联系可以结合企业纵向发展战略,迁移旧知识再结合生活实例,比如石化工业、服装业、汽车、家电等学生相对熟悉的例子进行说明。关于非生产上的联系可以突出某一种区位优势,结合具体工业地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如许多国家的河流沿岸形成工业集聚的工业地带,围绕河流这一独特的自然区位因素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在这个工业地域中的企业除生产上的联系外,还存在哪些关联。再比如“硅谷”现象吸引了众多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此发展,是怎样的共同因素吸引着它们?可以让学生通过绘制简单的工业联系模式图来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