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一地理 -> 高一下学期 -> 第八单元 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第一节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8 21:41:00阅读:nyq
字号:|


教学建议

关于环境问题的表现教材分析

  关于环境问题的表现在大气环境与海洋以及生物资源部分已都有所涉及,目前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异常、臭氧层破坏、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土壤退化、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人类对环境的改变伴随着人类发展的过程,但是环境问题的激化主要集中在工业化以来的200年中。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是从“废水、废气、废物”的等工业污染带来的公害疾病开始的,最初关注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局地性的。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在全世界引起广泛的关注,人类第一次对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有了更深切的认识与关注。人类逐渐深切的认识到人既是环境问题的受害者,同时又是环境问题的制造者,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改变某些程度上已经达到与自然变化相同量级的规模。“人类正在以各种连自己还没能认识得很清楚的方式,根本性地改变使生命得以在地球上存在的各种系统和循环。”因此在环境问题的表现的教学过程中重点不在于让学生了解多少环境污染的实例、发生原因与过程,或者环境问题表现的种类。教学的更本应该使更多的人意识到,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已严重到事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整个地球的稳定性和支持能力的问题。人类 的种种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说正在将整个人类自身推向一个难以估计和应对的未来。

关于环境问题的表现的教学建议

  目前关于环境问题的报道与资料非常丰富,教师不可将学生的思维局限于教材。同时注意与课本前面的知识相互呼应,例如第二章涉及的大气污染——全球变暖、臭氧空洞、酸雨。可以就目前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小组搜集资料,要鼓励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搜集和关注的范围,引导学生意识到环境问题带来的表现不仅影响自然环境本身,其后果甚至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寻到表象。环境的优美,空气的清洁也并不等于没有环境问题,要试图发现表面的环境问题以外,更注意发现隐藏的环境问题。可以在班级中就焦点的问题对表现和影响后果等方面展开讨论,从更高的视角关注环境,为后面探究环境问题的根源做准备。在搜集资料方面教师要及时给予关注,指导学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辨正的评价与分析,对包含价值倾向的信息与资料要从不同出发点与角度来重新审视。

关于环境问题的分布的教材分析

  关于环境问题的分布在地域上的差异,教材从城乡差异、经济发展阶段差异两方面进行了归纳,同时指出一些环境问题影响的范围远远超出国家的界限,而关系到全球、全人类的生存安全。环境问题在地域表现上的差异,可以从人类活动在地域上的差别到来的不同后果来解释。对这部分教材的处理一定要避免给学生带来这样的错误认识,彼地非此地,产生的环境问题与自己无关,别的国家地区的问题与自己国家地区没有关系。如果有这样的理解也就背离了环境教育的初衷与意义。虽然不同的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有所差别,但从地球系统与地理广泛联系的理论来说,环境问题早已超越国家界限的范围,某个环境要素的改变在地球循环系统的某个环节发生改变或放大,所带来的改变是人类所难以预测的,甚至会是致命的灾难。

关于环境问题的分布的教学建议

  在讨论环境问题表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和乡村各自面临什么样的环境问题?从人类活动的角度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举例说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面对的环境问题有什么不同?可以中国和日本为例分析,搜集两国近50年面对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发展史。根据资料分析中日两国在主要环境问题上有何异同?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存在哪些差异、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日本主要环境问题的发展变化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读图8.3环境问题案例,通过阅读图例讨论世界上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在环境问题上存在怎样的差别?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对途中一、两个具有代表性地区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会对整个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例如以欧洲和南美洲为例,讨论热带雨林的消失和湿地破坏、海洋河道污染所带来的威胁)。在上面的基础上,思考从全球的角度看环境问题的发展具有怎样的规律性或发展趋势?讨论环境问题是否仅局限于个别国家、地区,谁该为环境问题负责,谁该来参与其中?

关于人类与环境的教材分析

  在人类与环境这部分中教材阐述了当前被普遍接受的人地关系的基本认识。应当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是地球上动物的一员,依赖于自然环境而生存。自然环境作为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素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对人类的发展进程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并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中留下深刻的烙印。通过图8.1为我们描绘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模式。一方面,人类从自然中获取生产生活所需要的物质与能量,又将人类社会消费的废弃物排放到自然中;另一方面,自然从各个角度影响和改造着人类:自然环境的差异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理、心理与行为;自然环境通过影响社会而影响人类,例如不同气候的需要产生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不同种类的法律。不仅人类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就连各民族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也与气候条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再次自然环境通过影响生产,影响人类社会的进程;自然环境供养能力的限制也关系到各个地区发展的差异。尽管,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往往在一定限度才得到显现,但对环境决定论的批判并不等价于对自然环境作用的漠视。

  人类对自然环境作用的认识经历着一个漫长而且也是一个永不休止的过程。工业革命后人类对自然改造与利用能力的飞速发展,将人类带入“人定论”的盲目乐观中,一段时间里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完全否定了环境的影响,甚至对自然的利用达到肆意的程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人类过于乐观地认为,人作为改造环境的主要因素,有能力与自然抗衡,环境的承载力被忽略。直到环境破坏的种种恶果附加在人类及其他地球成员的身上,残酷的事实使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近一个多世纪所走过的“辉煌历程”,对人-地关系的反思,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被提到人类发展的议程中。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和人类能动性的地位与作用,和谐人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是人类继续生存的唯一选择。

关于人类与环境的教学建议

  处理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提供部分反映人类对自然认识的有关资料和人类改造、利用环境的事实资料,将学生分小组进行学习同时搜集更多的实例和资料。在此基础上组织以“人定胜天”的辩论会。正反双方对本方观点的阐述,列举自然环境对人类影响的种种事实,以及人类在利用与改造自然环境方面所作的努力。首先,使学生了解人类对自然作用的漫长经过;其次,认识到19世纪以来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大机器生产使人类活动对自然所带来的影响。教师在最后的总结中要注意帮助学生辨正的认识科技的作用,最后落脚于辨正的人-地关系论。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