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二政治 -> 高二下学期 -> 第六课 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第一节 社会意识与价值观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7 22:47:22阅读:nyq
字号:|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论述的中心是: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为什么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为了深入讲解本节的中心观点,教材首先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讲起。第一框题就全面分析了这个辩证关系原理。只有在这个原理的指导下,我们才能对价值观问题作出具体的说明。第二框题具体分析价值观为什么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价值观对社会存在起什么样的反作用,从而指出为什么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那么,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呢?第三框题的内容就着重回答这个问题对正确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作了详细的分析,并联系我国的实际指出具体标准是什么。
  本节的重点应当是“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和“正确价值观”的基本含义。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一、重点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因分析】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思想意识指导下进行的。而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世界观、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进而得出我们一定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理论剖析】首先,要注意利用原有知识进行推理。一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作为社会意识的价值观,肯定对社会存在也具有反作用。二是,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不同性质的反作用,或者促进或者阻碍;同样,不同性质的价值观所起的反作用也是不同的,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反之则是有害的。
  其次,要分析价值观所起的作用为什么叫“导向作用”。这需要利用已学过的知识,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意识指导下进行的。而在指导人们行为活动中,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世界观、价值观。认识什么与不认识什么,做什么与不做什么以及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人们是按照“值不值得”去确定的。可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就是人们在一定价值观的指导下,确定自己的具体活动应该指向什么。
  再次,指出两个表现的不同角度。第一个表现说的是人对外部事物的认识和改造,第二个表现说的是人们对自身的认识和改造。
  2、正确价值观的基本含义
  【原因分析】从理论上讲,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是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从实践上讲,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首要的前提就是要让他们懂得什么样的价值观才是正确的。
  【理论剖析】首先要明确正确价值观的两个内涵:凡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两者缺一不可。否则,就是错误的价值观。
  其次,要明确正确的价值观在我国现阶段的表现。
  二、难点
  l、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概念
  【原因分析】这两个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内容十分丰富,又高度抽象。但这里是作为识记来处理的。因而,对于高中学生应如何理解概念以及应懂到什么程度,应作为难点来把握。
  2、价值概念和价值观概念
  【原因分析】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很陌生,经济学的价值概念又不同于哲学的价值概念,虽然《课程标准》中对此未作要求,但是教材又必须讲述。这些因素决定了如何把握教学程度是比较困难的。
  【理论剖析】①关于价值概念
  第一,要把握好教学程度,教学中不必作为“理解”、“识记”的概念去处理,但也应讲好这个概念。第二,要坚持从个别到一般的思路。第三,要注意同经济学中的价值概念加以区分。
  ②关于价值观概念
  第一,在理论上要注意由价值概念引申出来。价值是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那么,一事物是否有价值呢?其价值是大、还是小呢?这就牵涉到价值观问题;第二,要尽量通俗地讲解,要尽量联系学生实际。第三,要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
  三、疑点:
  为什么说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价值观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它属于社会意识。任何价值观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的,都是一定社会的历史条件和经济关系的产物。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与他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和所受的社会教育有关。在阶级社会中,价值观要受到一定的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的制约,没有也不可能有超阶级的价值观。
  人不仅有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而且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因而作为价值关系的客体也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来自社会存在,并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
  事物有用的属性,往往不会自动地暴露出来,更不会自动地满足人的需要。即使这些属性是直接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而人们未能意识到它们对自己有用;即便意识到它们有用,但未能掌握它们的使用方式,它们也不作为人所追求的价值对象而存在。只有通过社会实践,人们才能发现客观事物对自己的实际意义,并使它们的价值得以实现。
  一定时代人们的价值观,要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人们的物质条件变化了,其价值标准或早或晚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价值观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范畴,根本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价值观。
教法建议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建议这样突破:
  1、用下表区分两个概念,准确把握不同点。

区别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定义不同

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内容不同

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主要指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风俗习惯等

作用不同

是第一性的、起决定作用、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是第二性的、起反作用,它的内容源于社会存在

  2、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联系上来把握。
  1)二者的共同点都是社会现象,都属于社会生活范畴;
  2)二者存在辨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提出两个“为什么”,深化对二者关系的认识,从结构上把握它。
   “为什么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解答这一问题,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二是“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为什么说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解决这一问题应分三个层次:一是从意识的划分上认识不同的反作用;

    

  二是重点强调科学社会意识的促进作用;
  三是明确在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科学社会意识的具体内容及其作用。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B、经济建设“三部走”战略思想,使国家实现了小康;
  C、“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使我国两个文明建设大发展;
  D、“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决心,使我国现代化建设稳步前进。
  3、联系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巩固学生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的理解:

  通过这一图表,引导学生理解: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承认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关于“价值的含义”的教学,可采取生活实例导入法:通过教师利用投影打出森林、抗洪英雄先进事迹、人民英雄纪念碑、《本草纲目》、《红楼梦》等,让学生分析他们之间的共同点,使学生明白这些都是具体领域的价值,然后指导他们归纳哲学领域的价值的含义。另外,可通过对经济学中价值、使用价值概念的复习,与哲学价值概念的比较,加深对价值概念的理解。
  关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的教学,这部分是本框题的教学重点,可联系当前的某些社会热点问题,如“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理解:A、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价值观;B、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指导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C、在不同的背景,人们为了将自己的价值观转化为现实,就必须及时地调整努力的方向、行为的态度和方式,以取得理性的结果。
  最后通过一首《古瓦砚》的分析,加深学生的认识。
  三、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播放1998年抗洪、五六十年代日本的水俣湾事件、人类在破坏环境方面的行为的录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事件的发生给人的反思和启迪是什么?通过两种不同生态价值观的讨论结合学生进行探究的感受、心得进行本课的教学。最后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正确价值观包括的两方面的因素。通过周恩来的《大江歌罢掉头东》,使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了解周总理的伟大志向的同时,加深对正确价值观的认识。
  或者设置悬疑,先由媒体显示“小河墓地”字样,点击进入后观看视频,使学生对楼兰古国的现状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媒体显示“遗存的文物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生态价值观?”学生自由讨论,老师不必做答,播放视频“罗布老人描述过去的楼兰”,观看后学生自然有结论。这是媒体再次显示问题“两段材料都反映了什么类型的生态价值观?”、“我们应该坚持怎样的价值观?为什么”这些问题教师都不必做答,在学生自由讨论后,媒体显示本节题目“坚持正确价值观”
  由播放媒体“大跃进”时期的视频,由学生讨论出第一个标准“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后面的问题都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辅以丰富的视频材料,如孔繁森的事迹、原深圳市房产局长陈柄根腐败的视频、98年抗洪英雄李向群及其家人的高尚情操的视频,及邓小平老人的图象等,在学生的自我探究中获得新知,懂得正确价值观必须符合事物的规律、人类的根本利益。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