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多普勒效应
教学重点:
(1)区分波源的频率和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
(2)多普勒效应的定义及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
多普勒效应的分析证实.
教材分析:
多普勒效应属于新教材增加的必学内容,首先是“多普勒效应”在现代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如:根据多普勒效应,交警可以迅速测出车辆的行驶速度;医生可以知道病人的血液流速情况;国防上可以测出飞行物的飞行速度等等.
其次它是在讲了波的干涉、衍射之后讲解的,是波动现象的又一特征,可以使学生对波的认识更丰满,更深入一些.教学要求为A级的安排既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又不增加学生负担,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通过对多普勒效应的发现、假设、分析证实和应用四个方面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知道多普勒效应,“极端假设法”、“定性分析法”等思维方法. 在能力方面,使学生对研究物理的一般方法(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分析证实-推广应用)有更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多普勒效应的应用的学习,可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教学建议:
1、本节主要以声波为例介绍多普勒效应.它比较常见,易于为学生接受,而且只对多普勒效应做定性的分析说明,使学生对多普勒效应有初步的了解,教学中要注意不宜引伸.
2、多普勒效应是在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现象,这比波动现象又复杂了一些.要理解多普勒效应,学生必须先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这是学习本节的关键.课本结合示意图重点说明了这一问题.教学中可结合学生实际进行讲解.
3、本节有一“旁批”,用“极端假设”的方法,帮助学生想象观察者远离波源时,接收到的频率减小的道理,以理解多普勒效应,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思考.
4、多普勒效应在现代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除了课本中提到的,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介绍一些应用实例,以开阔眼界和引起兴趣.
5、用实验让学生了解多普勒效应,会解释多普勒效应.在媒体资料中提供了旋转的录音机发出的声波所表现的多普勒效应,教师可以适当应用.
因为多普勒效应和次声波、超声波两节的内容少,也可用一个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