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诗五首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归园田居》表现了作者弃官回家后垦荒耕种的生活,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细致传神地体味和对隐居生活的怡然自乐,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过故人庄》描写山村风光和朋友的欢聚场面,表现了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和在农村生活的情趣。
《钱塘湖春行》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景色,清新明快,是白居易写景诗中的名篇。
《书湖阴先生壁》描绘了王安石退居金陵时的邻居杨德逢的庭院的整洁和环境的清幽,赞美了主人的高洁。
《游山西村》描绘了明媚的山乡风光和淳朴的风土人情,表达了诗人热爱农村的真挚感情。
二、写作特点:
《归园田居》本篇最能代表陶诗善用简淡质朴“田家语”的特色。他的叙事抒情是那样的本色,纯是平平道出,见不出一点组织锻炼的痕迹。全诗用语极少形容词,用上的形容词也是说明性的而非描写性的。语言色彩可谓最清淡、最质朴了。但是其中却蕴含着十分丰厚的韵味。元好问评陶诗云:“豪华落尽见真淳。”正是他的特点。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在艺术上有很高成就,他善于用看似平淡的描述创设深邃高远的意境,《过故人庄》最能表现他的这一风格。
《钱塘湖春行》写早春的西湖。这首七言律诗,格律严谨,对仗工整,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诗人从总体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选取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书湖阴先生壁》语言自然、工巧,画面生活气息甚为浓厚。
《游山西村》是陆游所写大量田园诗中值得欣赏的一首,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可谓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全诗描绘了一幅江南农村极其静穆、纯朴而又具民俗生活色彩的画境。
三、五首诗的节奏
朗读是体会诗歌意境和诗人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读出节奏很重要。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划分诗句节奏。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四、诵读教学建议
本课是学生入学后学习古代诗歌的开始,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具体地说,一是有读一首背一首的习惯;二是有一边诵读一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的习惯。如果在今后一年乃至两年的时间里切实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就可以说是极大的成功——这将给以后的诗歌鉴赏训练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但要做到这一点也并非易事,学生在当前的年龄段上记忆力强,又习惯于快读,读上四五遍即可成诵;一旦成诵,诵读的兴趣往往消退,对诗中某些词语的意思乃至全诗的内容大意也欠缺认真的思索,这就不利于上述习惯的养成。教师应针对这种状况采用灵活的教法,耐心加以引导。教初一学生学古诗,居第一位的是诵读,但讲解也不可废,主要是讲词义和诗句大意,内容稍深一点的也要讲讲背景,但所有这些只宜点到为止,切忌展开。学诗,重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学生能大致说出一点即可,用不着去归纳什么“中心意思”;诗的内容可以多解,因此不必强求“统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挑选某些诗句让学生作具体描述,可以用散文改写诗(全诗或局部),也可以运用启发提问。
五、课堂上朗读的三个层次
教师要认真地准备范读,用以感染学生;范读之后,再一句一句地领读,使学生首先在感性上熟悉这四首诗的读法。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必能读得比较顺畅,能大体上掌握句中的停顿。但这时的朗读就其基本性质来说,仍属于机械朗读。
学生在机械朗读中会发现自己只是模模糊糊的懂得一点,还有一些词句说不出是什么意思,上下句也贯穿不起来。这时教师便应给以必要的讲解和提示,并在此基础上划分诗的层次,使学生能贯通全诗,能说出诗的大意,然后进行朗读训练。这时学生的朗读便有了层次感,可以听得出朗读者要告诉别人什么,这就进入理解朗读了。
学生在理解朗读过程中,形象思维开始活动,但活动得不够充分,头脑中的“视像”还不够鲜明。为了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分活动起来,教师应带领学生做好形象的分析。所谓形象的分析主要是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分析。这是诗歌教学中的主要环节。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鲜明而完善在地学生头脑中再现出来,并继之以表情朗读直至成诵。
综上所述,古代诗歌朗读教学有一个从机械朗读到理解朗读到表情朗读的过程;这过程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总是伴随着讲解的活动(包括教师的启发、提问、解说,学生的答问、讨论)一起进行的。教师要善于以朗读带动讲解,以讲解促进朗读,避免单一的说教——所谓“读读讲讲”,其实质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