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愚公移山
教学建议
一、思想主旨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愚公移山的思想和行动,告诉人们在困难面前要坚决斗争,要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去战胜困难,争取胜利。故事中神话色彩很浓,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
二、段落结构
全文按情节发展过程可分四段: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这两座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在地。这实际上是交代故事的背景,对烘托人物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段写愚公发起移山的经过和移山过程中的艰苦劳动,初步展示了愚公的精神,为下文“答智叟难”做铺垫。这一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写愚公倡议移山的原因和目的及其倡议得到儿孙们热烈响应的情形;第二层写愚公妻的“献疑”,说明移山的实际困难,还写了众人提出的解决困难的办法;第三层写愚公及其子孙们在移山过程中的艰苦劳动。其中还穿插叙述了京城氏孀妻的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第三段写愚公批驳智叟的诘难。这是全文的重点段落。文中把两种对立的观点叙述得十分清楚,是这篇寓言的深刻寓意之所在。由此自然地导出故事的神话结尾。
第四段写愚公的话感动了天帝,王屋、太行二山终被移走。
三、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
这篇寓言的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这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开头写二山既高且大,而愚公仅以全家力量来“平险”,已初见其“愚”;接着写运土石,工具“箕畚”是十分小的,而倒土地点—“渤海之尾”又是十分遥远,如此移山,看来更是“愚不可及”。但这些仅仅是事物的表象。及至智叟前来阻止移山,愚公说出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他的形象刹时变得高大起来—原来他的见解远远超出一般人之上,真是“大智若愚”啊!如此随着情节的发展由表及里的写来,使愚公的性格表现得极其鲜明。故事中的一些细节如愚公妻子的“献疑”、京城氏孀妻之子的“跳往助之”、智叟的“笑而止之”等都很生动,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对比和烘托手法的运用
本文作者善于运用对比和烘托的写法。对比,指的是愚公、京城氏之子跟智叟的对比。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主要的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前面已作分析。值得注意的是,以愚公的长远眼光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京城氏之子和智叟的对比,则进一步说明老于世故者对事情往往采取冷漠态度。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写王屋、太行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俱”和天帝的“感”,对烘托愚公的形象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简练生动的语言
语言简练也是这篇寓言的特色。如用“遂”,表现出愚公说到做到,马上行动的情况。“跳”,表现了京城氏的儿子天真高兴跑去帮助移山的形象。“笑而止之”,写出智叟的自作聪明;“长息”,写出愚公对智叟的惋惜。“亡以应”,写出智叟理屈词穷的窘态。这些都准确生动地表达了丰富的思想内容。
六、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愚公移山》一文,篇幅短小,但艺术性很强,已具后世短篇小说的雏形,在古代散文中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它想象丰富,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用一把锄头两只手要挖掉万丈高山,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结尾的神话,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和一切困难的愿望和胜利的信心,是对劳动人民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的歌颂。全文以神话作结,更加强了故事的浪漫色彩。神话结尾的作用是说明愚公的雄心壮志和苦干精神,使山神害怕,“上帝”感动,这就更加突出了愚公的坚强伟大;同时,从行文上讲,也是为了交代故事的结果。
七、关于指导学生疏通文意的教学建议
学生对这个故事都比较熟悉,还可以参看练习中所引的毛泽东同志那一段话进一步掌握故事大意,没有必要去搞“字字落实”。
在疏通文意过程中,重点应当是解释难词、难句。难词,主要是多义词,如“险”在本文中指的是高山,“阴”指的是水的南面等,要用比较的方式来讲。难句的数量不多,只有“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等四五句,可用文白对照方式讲,只求懂得大意,不要引进语法概念。个别难词、难句可能有不同解释,教师应慎重选择,但只宜将选择的结果告诉学生,不必说明理由。
虚词只宜略讲。重点是讲副词如“始”“曾”“其”(在“其如土石何”一句中)等。“之”“也”“而”在本文中出现的次数较多,但都可以在朗读中加以体会,只要能读出语气,自然能大体知道它们的作用,无须讲解。
朗读跟疏通文意是密不可分的。在掌握故事大意、理解难词、难句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八、关于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的教学建议
课文故事浅显易懂,学生对它又很感兴趣,因此有必要师生一起进行讨论,使课堂的气氛显得活泼生动。
讨论可分两个步骤:先讨论课文的内容和情节,可以向学生提出“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作者安排京城氏之子这个人物有什么意图”,“作者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有什么作用”,“故事的神话结尾告诉我们什么”,等一类的问题;讨论的目的是进一步认识愚公的形象。后讨论这篇寓言的思想意义,可以结合练习第五题进行讨论,也可以在此之外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这个故事如果不用神话结尾,该怎样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