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二语文 -> 初二上学期 -> 第五单元

21 短文两篇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28阅读:nyq
字号:|


教学建议

  主题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三峡的地貌和四季景色,展示了祖国山河雄伟秀丽的景象,寄托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深厚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以寥寥数语,记录了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断,描绘了月夜美景,表现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结构层次

  第一层:(开始至“相与步于中庭”。)叙月夜至承天寺与友人散步。

  第二层:(庭中如积水空明……盖竹相影也。)写月下承天寺庭中的景物。从实感而来,令人宛然若见。

  第三层:(何夜无月……吾两人耳。)中以惋惜无人赏月作结。

  《记承天寺夜游》思路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作者的主观感受贯穿全文,作者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遂”“寻”等无不显露出作者那微妙变化的思想感情。结尾更是用点睛之笔“闲人”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苦闷心情。

《记承天寺夜游》写作特点

  《记承天寺夜游》在写作方面有以下特点:

  ①层次分明。文章虽然就是一段,但从交代时间,到作者的行为,到写景,到抒情点题,脉络清晰可见。

  ②行文自然。按照所想——所为——所见——所感来写,一气呵成,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③叙事简洁。写到承天寺找张怀民一节,只用“亦未寝”三个字,略去相见时的对话,省了不少笔墨,使文章更显得紧凑。

  ④写景别致。全文写景只有一句话,“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里先虚后实,暗用了“月光如水”的比喻,写法巧妙,匠心独运,有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

  《三峡》层次结构

  第一段:写三峡形势的一面:山高而连绵不断。

  第二段:写三峡形势的另一面:水急而航行艰险。

  第三段:写春冬之时景色的优美。

  第四段:写雨后霜晨景色的凄清。

  《三峡》思路

  《三峡》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全文仅用一百五十五个字,就把三峡一带雄奇的景象和四时景物的不同特点,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在结构上先总写三峡地貌,后分说四季的景物特点。写四季景色,不是以习惯上的春、夏、秋、冬为序,而是按夏、春冬、秋来写。这是根据三峡的特点来安排的。文章开篇总写三峡地貌,突出三峡两岸山势绵延峻峭,也从侧面写出了河谷之窄。山高谷窄则流急,因此第二段紧接着写夏季江水迅猛,水流湍急。然后写春冬“素湍绿潭”“清荣峻茂”之妙景,突出了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点。最后写与冬春之时的“清荣峻茂”形成鲜明对照“林寒涧肃”的秋天,此时“高猿长啸”更显悲凉凄清,从侧面衬托了冷清萧瑟的秋色。全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形象生动的描绘,既显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又给人以美的艺术感受。

  《三峡》写作特点

  《三峡》在写作方面有以下特点:

  ①描写景物抓住特征,精心布局,条理清晰。作者先总写三峡地貌,突出三峡山势雄奇的景象。然后选取最能体现三峡特点的“水”作为主要描写对象,按不同的时令季节分别描绘了:夏天江水暴涨、春冬“素湍绿潭”、秋季“林寒涧肃”的景色。全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形象生动的描绘,精心布局,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给人以美的艺术感受。

  ②节奏有张有弛。文章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七百里山势写的是静态,文气平静舒缓;夏水暴涨写的是动势,文气剧变似异峰突起。这里作者运用欲扬先抑,先弛后张的手法,前后节奏,反差强烈,一张一弛,扣人心弦。

  ③层次过渡自然。全文写出四个层次,作者仅用了五个字,就把全文天衣无缝地连接在—起。用“至于”自然导出夏水,一个“则”字暗示对比、巧妙地过渡到春冬。用“每至”引出肃杀之秋,用“故”总束第四层,引出渔者歌谣。

  ④言辞前后呼应。文章前后照应,绘山记水莫不如此。如:文章第一层写山,后三层写水。后三层写水又层层有山,与篇首遥相呼应。

  作者在布局、节奏、过渡、照应等方面,精心策划,使文章的结构形散神聚,浑然一体,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

  教法建议

  《短文两篇》的教学,可采用以下教法:

  ⑴诵读法。

  郦道元的《三峡》抓住了三峡这一自然景观的特点,描绘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不足百字的抒情小品,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教学这两篇短文,教师可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⑵比较法。

  ①这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二位作者在语言运用和语言表达上的不同特点,品味其中的美。

  ②教师也可选取这两位作者的其他作品或其他作家的同题材作品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⑶摘抄。

  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己找出两文中写景的句子,说说它们描写的精妙之处,并把它们摘抄到笔记本上,增加积累。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