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二语文 -> 初二上学期 -> 第六单元

30 诗五首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28阅读:nyq
字号:|


教学建议

  主题

  《渡荆门送别》:这首诗以清新飘逸的笔触描绘了沿长江顺流而下所见到的景象,抒发了初入平原的喜悦心情,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

  《秋词》: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捕捉胜似新春的秋景,赞美秋天,表现出乐观的精神。

  《赤壁》:这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诗人描写了凭吊古战场的情景,抒发了内心的抑郁不平之气。

  《过零丁洋》:诗人在生死关头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表现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浣溪沙》:这首词描绘了清泉寺的美丽恬静的风景,表现出诗人热爱生活和面对逆境从容乐观的精神。

  结构和写作特点

  《渡荆门送别》结构和写作特点

  李白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期,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挥笔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

  中间四句对仗,描写景物,描绘长江之水出山之后的壮阔气象:长江出山,水面宽广,景象雄奇,使人顿感前程开阔。清晨,玉兔西沉,有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朝云簇生,云层里出现海市蜃楼奇观。这四句写景层次分明,且景中寓情,既反映出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寻求理想的志向与热情,又充溢着诗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与挚爱。

  结尾二句,诗人发出由衷的心声:这长江是故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抒发了爱祖国、爱自然、爱故乡的深挚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乡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李白送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在这一描写中,表现了初离蜀地的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

  本诗中间四句对偶工稳,“平野”对“大荒”,“天镜”对“海楼”,佳句佳对。赋予江水人的浓厚的感情,表现江水情意真挚地把诗人送到楚国。这真是诗意盎然,情景交融。

  《秋词》结构和写作特点

  诗人以其奔放的热情和旷达的胸怀,通过生动的画面描绘和赞美秋天,表现出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

  第一、二句,诗人一反千古以来逢秋必悲的感情基调,热情赞美秋日富于生气,胜过万物萌生的春天。

  第三、四句,描写晴空鹤翔图。万里无云,一只白鹤奋翅高飞,排云直上,它那矫健的身姿,使得诗人也不禁诗情勃发,壮志凌霄。这白鹤正是诗人不屈不挠,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的真实体现。

  全诗充满着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表现了诗人政治失意时仍然不愿随波逐流的操守,想象新奇,意境悠远,诗情深厚。

  《赤壁》结构和写作特点

  这首诗怀古咏史。

  第一、二句,叙述凭吊赤壁古战场所见所感。由古战场残留的断戟,激发起想象当年赤壁鏖兵的壮阔场景,以前朝旧物兴思古之情,联想到决定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以及那次重大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第三、四句,发出议论,假想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那么东吴的大乔、小乔便将被掳,关在曹操的铜雀台上了。“铜雀春深锁二乔”,是一种形象而富有情致的写法,用来象征虚想中的东吴孙氏政权败亡的结局,因为二乔都出于东吴最高统治阶层门第,吴国不亡,她们是不会受辱的。诗人认为,如果不是借助东风的力量,周瑜未必能在赤壁之战中取胜,周瑜的胜利不过是侥幸而已。诗人对赤壁之战的结果表示了自己的看法。曹操虽然失败,但未必不是英雄。不以胜败论英雄,强调人生际遇在人生命运中的重要性,正是这首诗的核心思想所在。杜牧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诗人在这里明讽周瑜,暗誉曹操,实际上是在借助史实抒发自己内心的抑郁不平之气。

  这首诗能以小见大,通过鲜明的形象发表看法,评价历史,是其艺术表现上的独到之处。

  《过零丁洋》结构和写作特点

  宋祥兴元年(1278)12月,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县五坡岭兵败被俘。元军统帅威逼他招降坚持抗元斗争的南宋将领张世杰。祥兴二年(1279)正月,船过零丁洋,诗人感愤万端,咏诗言志。

  首联自叙身世,记步入仕途,起于一经,想带兵勤王,孤军奋战。山河破碎,不幸被俘。 精练地概括了自己披肝沥胆、艰苦卓绝的战斗经历。

  颔联用“风飘絮”、“雨打萍”描绘国家和个人的悲惨遭遇,比喻贴切,形象生动,悲凉凄切。

  颈联记叙两次失败的经历,利用“惶恐”“零丁”词义上的双关,音节上的回旋,新巧地把地名和自己的心理感受结合起来,一叹三唱,表现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艰难。

  尾联一笔宕开,直抒胸臆,诗意由悲而壮,表示决心以死报国,留取耿耿丹心照耀史册。凛然正气喷涌而出,表现了诗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

  全诗融叙事、抒情、言志为一体,慷慨悲壮,千古不朽。

  《浣溪沙》结构和写作特点

  这首词作于作者贬官黄州的元丰五年(1082)。作者听说麻城人庞安常是个聋子却很会治病,于是前往求医。病好之后,和庞安常一道游览清泉寺。寺内有王羲之的洗笔泉,水极甘甜。下面即是兰溪,溪水向西流动,苏轼填词痛饮。

  诗人以带罪之身,处恶劣环境,生活十分艰难。但他却以乐观态度坦然相对,认定事在人为。水能西流,人的命运为何不可改变?

  上阕写清泉寺的环境,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沙路洁净,雨中鸟鸣,充满诗情画意,也渗透着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下阕抒发豪情。面对逆境,绝不叹老嗟卑,而是用豪情迎接挑战:谁说人生不能再有少年时光?问得似乎唐突——人怎能越活越年轻?实际是诗人向命运宣战:水能西流,我们为什么满头白发了,还要面向黄鸡低声吟唱呢?乐观的精神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跃然纸上。

  写景与抒情结合得自自然然,情因景生,景因情存,情景相生。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