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三语文 -> 初三上学期 -> 第四单元

20 不朽的失眠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28阅读:nyq
字号:|


教学建议

  本文主题

  关于本文的主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得出。

  从文本最基本的语言事实出发,可以总结为:一时的人生得意并不是真正的幸福和快乐,而艺术的永恒,才是“不朽”的,值得人们为之追求。因为文章最后说: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谁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很显然,作者否定了一时的得意,而肯定了失意的张继那首千古流传的《枫桥夜泊》。张晓风在自选集序言中(《张晓风自选集》,三联书店2000年版)也曾说:“将来,有一天,我会是和众生同其形模的枯骨。究竟‘旧照’是我?‘近照’是我?还是这张‘未来之照’是我呢?我想那都只是一时之我吧?也许,真正留住我容颜的,是这些美丽的方块字的魂魄吧!”从这段文字中不难看出,张晓风提倡的是一种“人以文传”的传统价值观,实际上她自己也在忠实地实践着。

  从作者对张继的命运描写和带倾向性的关照中,有人还总结出:祸福相依;表达“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人生体验;面对人生失意,不应止步不前,而要重振旗鼓,扬起生活的风帆。这些主题,是上面主题的延伸,有合理性。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虚构这一故事的意图,学会借景煽情、刻画人物心理的写法,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难点:对课文标题的理解,新奇瑰丽、意象叠加的语言。

  结构内容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15段),写张继在落榜后,夜泊姑苏枫桥,于孤寂愁苦中写下了千古名诗。这部分以时间为序,又可细分为“落榜”“离京”“夜泊姑苏”“失眠”“创作诗篇”五个情节。第二部分(第16、17段)揭示文章主题。

  怎样理解“不朽的失眠”

  “不朽的失眠”是个偏正短语,修饰语是“不朽”,中心语是“失眠”。“失眠”是人们在精神亢奋或过度失意、情绪波动时的一种生理反应,经常的表现是睡不着。“不朽”的意思是不可磨灭,一般指伟大的业绩而言。将这两个词套在一起,看上去确实风马牛不相及。但当你读完全篇,又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用词精妙。一方面,它能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它隐含着文章的主旨。很显然,“失眠”是不能不朽的,那究竟是什么“不朽”呢?原来是那个不眠之夜里发生的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原来是张继落榜了。落榜何以会“不朽”呢?原来是落榜之后,张继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枫桥夜泊》。那些状元及第的当朝红人都已随着时间的流逝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唯有他和他的诗,如流水不腐,永垂不朽。作者借助标题,层层设疑,步步深入,篇末点题,水到渠成。

  写作特点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成功是作者对人物进行了细腻的、近乎完美的心理“拷贝”。为此,作者动用了诸多的“法器”。

  以景传情。作者巧妙地借助张继诗中的景物来安设背景,美丽的古城,西斜的残月,粗嘎嘶哑的乌啼,结霜的千草,寥落的星子,如火的江枫,点点渔灯,清冷寺庙,夜半钟声……这一切,深深地触动了落榜者张继的心。自然,触景生情之时,人也就因情入景了。人在景中游,景在人心浮。美丽的古城伴着的是忧伤的夜晚,仅剩的残月也暗淡了,乌鸦的啼声叫人心悸不已,千草霜结,星子孤零零的,如火的江枫竟成了冷冷的爝焰,点点的渔火凄清地荡漾在波心里,清清冷冷的寺庙,和着半夜旷远的钟声,撞痛了张继的心。因为落榜,滋生愁绪,因为愁绪,草木含悲。此情此景,怎生消受得起!

  人化的意象。月落、乌啼、秋霜结、江枫似火、渔灯点点、钟声夜鸣、姑苏城、寒山寺,这一组组意象,叠加组合,就足够渲染气氛的了,但作者将之拟人化,使本已浓重的愁绪越发郁结。“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如火如荼的江枫,应该是热烈的吧,可在张继的心理,只有“冷冷地”的知觉,一个“举”字,化浓艳为寡淡,减却了多少热情,平添了多少凄凉啊!“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江水”“船”都和人一样,也许是累了,困了,乏了,也憨憨地、渐次地进入了梦乡。它们歇息尚有时,可张继却长夜独醒。在作者笔下,这种人化的意象比比皆是,处处扣人心弦,牵人魂魄。

  插上想象的翅膀。诗没有了想象也就没有灵魂。作者在据诗虚构情节时,也时不时地让张继陷入沉思,意想翩翩。面对落榜的命运,他想象到了劲风中的残灯;身体浸润在夜晚的凉气里,他联想到了早秋的霜花;看到点点渔火,他想到了捕鱼的人,想到了他们也有空手而归的时候,想到他们为生活而奔波的身影。殊不知,越是往深里想,越是想得多,愁云就会越积越厚,心事就会越来越沉。

  借助多种修辞手法。“清醒如败叶落余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作者用“败叶落余的枯树、梁燕飞去的空巢”比喻“清醒的状态”,形象贴切,清新奇巧,同时也状写了张继失眠的情形,落榜后空落落的心理。“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两个表地点的句子和一个表时间的句子构成排比,令人愁肠百结。“异乡”说明了他的身份——羁旅之客,同时也意味着他的忧伤里还有乡思之苦,“江畔”交代了特定的地点——离别之所,这就意味着他的忧伤里还有远离京都的离别之愁,“秋冷雁高”点明了季节——愁煞人的秋季,真可谓愁上添愁。

  长短句相谐。从全篇看,作者用句极为考究,长短句相结合,使文章语言生动多变,摇曳生姿。如第四段,“船行似风”,一句话独立成段,略写了从京城到苏州一路上的行程。又如“惟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短到两个字一句,但又不是句句都短,而是长短句配合着给出,读起来很有韵味。有时甚至一个字一句,干净利落。

  两相比照。小说多处用比照,鲜明地突出了张继失意的心境。“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竟单单容不下张继的名字;考中的人,天下皆知,在张继看来,考不中的人,更是天下皆知。通过比照,张继落榜后“羞惭沮丧”的心理状态被完整地刻录下来。想象中“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与而今孤单远游的凄苦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所以美丽的城市也成了触动愁情的地方,姑苏的夜晚,万物皆眠惟他独醒,那既无权工作也无法睡眠的夜渔者也成了幸福的人。作者让张继与景比,与物比,与人比,不惜浓墨重彩,这样一个失落士人的心也就被完完全全的裸露出来。可见,作者用心良苦。

  自言自语,自问自答。张继的心在愁苦中徘徊,在孤寂中滴血,以致演绎成了一段自言自语、自问自答式的独白。“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人,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吧?”面对二三渔火,张继不免产生了本能的疑问,接着他又本能地以常理的方式作出推断,然而又不确定,于是马上又用“或者”来自我否定。触景生情,落榜的张继不自觉地想到了渔人撒空网,这是一种自我安慰。但张继却不用陈述的语气——他们也有撒空网的时候,也不用反问的语气——他们不是也有撒空网的时候吗?而是用一个设问句,这说明他连一点阿Q式的精神也没有了,落榜使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使他失去了往日的书生意气,使他发出了“世路艰辛”的无限感慨。接下来的这个假设复句更是用得精妙,既是对“世路艰辛”的进一步阐释,又是张继思想的一个转折点。“也不免”说明是不可逆转的,透着一种无奈。顺着这层意思往下推:既然不可逆转,又何必太在意呢?可见,张继在无奈中掺杂了一种释然,正是这种释然,使得他有了创作的冲动,最终也成就了千古佳构。这段近乎荒唐的自我对答,却在自我否定、自我安慰中,让张继找了一丝自我解脱。这种后现代 主义的写作风格,让读者在平而柔的语气里,产生震撼,又在震撼中找到了作品人物生存的契机,这便是作者将传统写法与前卫写法有机融合后产生的新奇的艺术效果。

  纵观以上各种方法,并不是各行其是,而是有机结合,以“愁”这条线贯穿起来,共同服从于“解剖心灵”的任务。作者高超的驾驭能力,洞透人物心府的笔力,让人不免怀疑有着“偷心的本领”。

  教法建议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情节并不复杂,但行文中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很有些值得琢磨的地方,特别是作品描写人物心理的各种方法、作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两方面入手,学以致用。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切入点,进行自学。当然,也可以和《〈枫桥夜泊〉新解质疑》结合起来学。总之,作为自读课文,要不拘形式,但必须让学生有所收获。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