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三语文 -> 初三上学期 -> 第五单元

22 醉翁亭记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28阅读:nyq
字号:|


教学建议

  一、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一方面作者借景物和民风民俗的描写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另一方面在行文中作者不经意地显露出了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本文写景主要从两方面入手:①层层相因,逐步推进。第一段写醉翁亭四周的环境和得名的原因,点明“醉翁之意”。第二、三段分别写自然景观(山间朝暮之景和四季之景)和人文景观(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用“景不同,乐无穷”,点明“醉翁之乐”。第四段写归时的景象,通过禽鸟之乐、游人之乐,衬托出太守的政治理想――与民同乐。正如前人所说《醉翁亭记》“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②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于一炉。

  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醉”和“乐”在本文中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酒”一直是中国古文人所崇尚的。它往往是“情感”的外衣,只不过有的是“借酒浇愁”,有的是“借酒助兴”,当然这还是浅层面上的;更高的境界是“借酒言志”。本文所表现出的“醉酒”应当属于后者,即“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这里“醉态”和“乐景”其实都是“人和”的表现,哪来的“人和”呢?是因为我太守“政通”。怎样达到“政通”呢?是因为我太守有着“与民同乐”的理政原则。

  二、写作特点

  本文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写景、叙事、抒情紧密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句法骈散相杂,语词虚实相间;以“乐”字为主线贯穿全篇。

  三、移步换景的写法

  第一段并没有直接写醉翁亭,而是运用移步换景,层层缩小的写法。作者先从大处远处落笔,写“环滁皆山也”,这是站在滁州城环视所见。接着作者牵着读者的视线“望” “林壑尤美”的西南诸峰。然后,作者又带着你来到“蔚然而深秀”的琅玡山,这时景物越来越清晰,离醉翁亭的脚步也越来越近。“山行六七里”,便到达酿泉,最后作者让读者将目光聚焦到了醉翁亭上。这种写法既交代周围的环境,又使得景物具有了层次感。

  四、课文教读方法建议

  本文结构层次比较清楚,在扫清字词障碍,能读顺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列出文章的提纲。结合课后练习三和课下注解,就文章中的重点词语,进行集体质疑与解答,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炼与考究,然后通过不同形式让学生按各段的内部结构串译文章。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两种复杂的思想感情:悠然自得的旷达情怀与纵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心情。接下来,与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进行比较,体会唐宋山水游记的共同特点和细微差异。最后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朗读,并充分利用提纲背诵课文。有条件可找来本文的姊妹篇《丰乐亭记》进行拓展阅读。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