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三语文 -> 初三下学期 -> 第二单元

7 白杨礼赞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29阅读:nyq
字号:|


教学建议

  一、思想主题

  这篇文章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二、思路结构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 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和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 ,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 ,赞美白杨树收尾。

  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象征手法的运用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组织学生阅读知识短文《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第4自然段。)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四、拟人化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以课文第七段为例,本段通过对白杨树抒情性的评价,把白杨树进一步拟人化了。白杨树和其他树相比,没有婆婆的姿态和屈曲盘旋的虬枝。那么白杨树美不美呢?单就这一点来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似乎对白杨树“抑”了一下,但白杨树却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不缺少温和而又坚强挺拔,这就肯定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具有大丈夫的刚健美,这就是扬。作者对白杨树作了抒情性的评价,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由赞美树到赞美人。

  五、排比和反问的运用

  本文排比和反问连用,强调和深化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文章第七段,连用四个反问句,构成一组排比。

  句法的变化如下:

  难道你就只觉得它是树。

  难道你就不想到……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意思的加深:

  反问句一:让人由树联想些什么。

  反问句二: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比方农民。

  反问句三: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

  反问句四: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以上不难看出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的特点。

  六、结尾设疑教学方法建议

  激发阅读兴趣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要想在阅读中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促进积极思维的前奏。阅读兴趣的激活,关键在于施教的艺术。教师要竭力探求新颖的教学艺术,摒弃呆板的教法,创 设宽松乐学的氛围。细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兴趣。《白杨礼赞》一文结尾就可以这样设疑:作者在第七段完成了白杨树形象的刻画,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按理文章可以结束了,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八、九段?这对表达主题有何作用?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会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同时也会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