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一语文 -> 高一上学期 -> 第一单元

1 荷塘月色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29阅读:nyq
字号:|


教学建议

  如何让学生更全面更细致的了解朱自清

  本文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篇课文,也就是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篇课文,应该从这时起,就教会学生从文学的角度去了解作家作品,这样就有利于纠正初中时养成的以记忆为主的学习习惯了。

  对于朱自清,可能在学生学习《背影》、《春》时就已经了解到,他的原名、籍贯、主要作品。那么在高中的课堂上再简单重复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教师不妨多花些时间,给学生系统的介绍朱自清的生平与创作历程。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深入的了解作者,体会其创作的动机和风格形成的原因。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他们可以从中认识到,任何文学现象或作品的产生,都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背景割裂去分析理解作品的做法是不科学的。

  基于以上目的,教师可以作为主要陈述人,给同学们讲朱自清的故事,其间穿插着同学朗读朱自清著名作品的片断。也可以让一个同学主讲甚至扮演朱自清。还可以设立一些关于朱自清生活片断的小标题,让学生分小组去找资料。总之,灵活多变的方法的目的只有一个--指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欣赏。

  如何进行词语教学

  本文生字较多,应该让学生在正式学习之前,就能通过预习,熟练掌握它们的读音和意思,这样使学生不至于在朗诵或理解课文时因生字而产生不必要的间断。

  本课重点词语如下:

  煤屑 蓊蓊郁郁 弥望 田田 袅娜 宛然 脉脉 风致 酣眠 斑驳

  一例 媛 敛裾

  本文的结构

  散文的结构是属于形式范畴。形式因内容而确立,形式表现内容。散文结构灵活,随意自由,苏东坡曾说过:"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但是,随物赋形并不等于任意成形,它首先应当与内容有机结合,要恰当、完美地表现内容。所以,这就要求散文的结构必须是一个饱满丰富的有机整体,虽然"本质是散的,但须有诗的圆满,完整如珍珠,也具有小说的严密紧凑如建筑?quot;(何其芳语)

  《荷塘月色》在谋篇布局上似乎很随意,实际上却是匠心独具。文章起承转合,首尾呼应,回环反复,果因相连,具有散中见整,整中有散的结构艺术。

  先说首尾呼应。文章的首尾至少有三处相互照应。一是开头的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全文的文眼,其实也是一个悬念。文章的结尾照应的句子回答这个悬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二是开头的"妻在屋里拍着闰儿,模模糊糊地哼着眠歌",与结尾的"妻已睡熟好久了"一句相呼应。三是开头的"我悄悄地披了衣衫,带上门出去"与结尾处的"轻轻地推门进去",这两处的呼应极为紧密,"悄悄"与"轻轻"说明了我的心情并没有多大改变。首尾的三处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有机统一。

  起承转合,果因相连,则体现在全文的结构上。依照传统的划分方法,《荷》的全文可分三大部分。这三大分部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情→景→情。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表现为:心里颇不宁静(因)→观荷塘月色(果)(因)→想起采莲的事(果)(因)→惦着江南(果)(因)→心里颇不宁静(果)。据此,这种起承转合、果因相连的结构收到了一种浑圆一体意脉贯通的审美效果。

  本文的语言特色

  散文是语言艺术。语言既是意符,又是音符。散文的语言,不光要精确达意,更要与全篇意境谐调,意蕴一致,巧妙地绘形传神,还要注意音节的精美。任何一篇成功的散文,都既要写出事物的形,又要传出事物的神,从而形神兼备地表现生活中本质美的形象,以此作为抒发作者特定的思想感情的基础。

  传统的散文语言技法多种多样。《荷塘月色》一文中体现出来的就有以下几种:

  一是"通感"。它用各种艺术手段把读者的听觉、视觉、嗅觉等沟通起来,共同参与对散文的艺术欣赏。文章的第二部份中,用"渺茫的歌声"来形容荷花的清香,用"笼着轻纱的梦"来形容在月光薄雾笼罩下的荷叶和花,用"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来形容光和影。采用"通感"的手法,调动了读者的多种感觉器官,因而引起了丰富的联想,使文章产生更大的艺术魅力。

  二是"比拟"。它将物拟成人,或将人拟成物,或将一物拟作另一物。它不仅使描画对象更加形象生动,而且还能起到化静为动的神奇作用。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朵儿的"一句,"袅娜""羞涩"两词可以让我们想象荷花仪态万千娇羞不已的媚态;又如"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一句,则有不见风,而风自空穴来的效果;再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一句,物静而情动,叶子与流水两眼相望,含情脉脉,风姿绰约。

  三是部分地重复语言。在重复中开拓出新的意义,产生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这种重复语言主要有叠音词、双声叠韵词等。光在文章第四段就有"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袅娜"、"粒粒"、"星星"、"缕缕"、"渺茫"、"密密"、"脉脉"等十一个词。这些词除了精确达意外,在音节上更是给人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的审美享受。

  如何更形象的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通感这种修辞方法

  在给学生讲清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之后,如何让他们更形象的了解它呢?不妨从带领学生体会全文的意境美入手。通读全文,大多数人都会陶醉于朱先生所创设的美好意境中,但如果让学生具体表达出来到底这种意境是什么样的,恐怕大家都会感到有些困难。这时,正是采用通感的最好时机。例如,教师可以选择几首乐曲,让学生听过后说出哪一首与《荷塘月色》的感觉最接近。同样的,用绘画作品也能够很好的达到这一目的。 对本篇文章诵读的建议

  作为散文精品,《荷塘月色》的朗诵在全文的学习环节中显得犹为重要。因此,本文宜作反复的诵读,力争每次朗读都能够给学生以全新的感受。第一遍,在刚刚接触课文的时候,应该由教师或者录音来完成,而且最好能够配乐,这样很容易把学生带进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详细分析了文中的写景的顺序和重点之后,由几名朗诵好的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4、5、6自然段,可以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的兴趣。最后,完成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分析之后,学生的齐读也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琅琅的书声中,更有利于他们回味自己刚才在学习中体会到的点点滴滴。

  对如何指导学生体会文章中作者心情变化的建议

  本文的文眼即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如何体会到作者的不宁静呢?不妨让学生根据作者在荷塘周围漫步时的心情变化,绘制作者的心情曲线,从而更直观的了解作者的心绪。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