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一语文 -> 高一上学期 -> 第二单元

5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29阅读:nyq
字号:|


教学建议

  从大的方面看,学习这篇文章的任务有二,是一思想内容方面的,二是语言文化方面的。前者来说,要了解江总书记对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中国高等学校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关心,了解江总书记世纪之交对青年提出的殷切期望,并以此转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很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的时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后者来说,主要是在这篇课文中落实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重点有二:①从分析篇章结构入手,理清全文思路;②探究文章涉及的主要问题,把握全文内容。对第一个重点来说,因为这是一篇演讲词,内容清楚,结构清晰,语言浅显易懂,所以分析结构、理清思路并不难,只要先让学生用十几分钟时间读两三遍,再用几分钟时间讨论解决,就可以了。四个“统一”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也可略加探讨,不必抠得过深。而第二个问题,涉及中国近现代史、北京大学历史和传统、科学技术、知识经济、人才竞争、高校改革等一系列问题,作为中学生不可能懂得太多,这些也不完全属于语文的范畴,跟历史、政治、教育等学科密切相关,所以课堂的学习不可能解决这么多问题,但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代,跟上时代脉搏跳动的节奏。
     人教社 温立三《关于高中语文第一册几篇新选现代文的说明》

对品味本文语言的教学建议
本文的语言凝练准确,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在文章里找例证、细细品味。
比如第2段,全段只用了150余字就把北京大学一百年前是在什么样的历史关头应运而生的,它的创建有怎样的重大意义等问题讲得十分清楚,而且中间还插进对“兴学图强”的议论,表达的意思多,内容又相当深刻,却讲得言简意赅。
再如第5段,论述了北大的光荣传统、优良学风以及它和我们民族精神的关系,语言不仅精练,且极为准确。只用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八个字就概括了北大的优良传统,只用了“钻研、求实、创新、向上”八个字就概括了北大的优良学风,并且指出这些传统和学风生动地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并且对此也是用“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八个字就作出了十分精当的概括。

对理清文章思路的教学建议
本文的一大特点就是思路清晰,在指导学生研读本文时,可以先带领学生对文脉思路作整体把握,让学生速读文章后,概括出文章的总体思路,然后再让学生细读,加以综合,理清全文结构层次,理解各层意思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全文的意思了然于胸。最后再引导学生细读部分片段,理清局部思路。

对把握全文内容的教学建议
把握全文内容,可以与品析本文的语言结合起来。在学生细读完文章后,师生可以通过完成课后的第二题来把握全文内容。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品析本文凝练、准确的语言,正是这些凝练、准确的语言才能使我们能够很好的把握文章的内容。

本文需要探究的几个问题
  1.在一百年前,既然“单靠兴学显然难于图强”,但北大一诞生就必然地承担起“兴学图强”的历史使命。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探究学习: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得了解一百年前中国的状况。另外,还可引导学生适当地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如“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在这种大环境下,当时思想先进的人们立志改变国家韵贫弱状况,其中一部分入主张走兴学强国的道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国家强盛起来。可是事实教育了人们:这个愿望不过是空想,因为“先生总是欺负学生”(毛泽东语)。你中国的命运掌握在帝国主义列强手里,人家岂会让你强盛!其次,兴学图强却是当时中国走上抗争、挽救民族危亡的必然选择。兴学的目的在于育人,在于激人奋进,在于引入思索。在这方面,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经历可以说是一个最好的注脚。诚然,“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而北大在当时就是一个这样的探路者,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开端,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带着寻求新知识、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进入20世纪”。最后,必须记住兴学可以图强,但前提是我们首先能够牢牢地把握自己的命运,切不可片面夸大兴学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否定当时中国兴学图强的历史意义。
  2.谈一谈对鲁迅先生所概述的“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的北大精神在文中都有哪些方面的阐述。
探究学习:北大精神的精髓在于爱国。在20世纪的百年中,中华民族的命运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和巨变。这一进程中,我们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北大的影子。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民主的思想,北大培育出了一大批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著名的进步学者,毛泽东也是在北大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在长期发展和斗争历程中形成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显示的不断钻研、求实、创新、向上的优良学风,生动地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北大的这一精神也就是我们民族最可贵的一笔精神财富。
  3.作者在文中谈到了自己年青时代在大学的学习历程,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者提及自己大学时代的收获跟本文主旨——针对大学生以及全国青年讲道理、提希望是一致的,以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身份讲自己的切身体会,带有很强的感染力。二是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讲话生动活泼,让人感到亲切,增强了说服力。三是这段话在上下文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文中提到自己“在那段生活中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做人的道理和确立的人生理想,至今仍然受用”,使文意由论述北大百年贡献,转为阐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大学的作用以及对大学生所寄托的厚望,从结构上看,也显得十分严谨。
  4.本文是为庆祝北大建校一百周年而发表的一篇演讲稿,照理说,应该把重点放在北大的贡献、北大的发展、北大的前景上,但从篇幅上看,作者却把重点放在了对青年讲道理、提希望方面。这样处理是否妥当?请仔细阅读课文,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探究学习:此问题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是北大与五四运动的关系——五四运动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而发动五四运动的是北大的爱国青年,北大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五四精神是北大精神的核心。二是作者的身份与时代的要求——21世纪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教兴国已是我国全民的共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最高领导,必然会对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提出殷切的希望。三是特定的时间——演讲时不仅是北大建校一百周年,同时也是五四运动79周年。
  5.这是一篇逻辑严密,极富感染力的流畅的演讲稿,请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身份变化及其衔接关系。
  探究学习: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把握文体特点及处理技巧。从总体上看,在文中作者先以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身份向北大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对北大的百年历史进行概述和高度评价。然后,语气一变,又以一个过来者的身份,告诫大学生要好好利用大学时间,珍惜机会。最后,顺理成章地,以一个洞悉时代发展方向的智者,高瞻远瞩地向青年提出了四点希望。真可谓一气呵成,文法情理相融。

                   《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7月

关于诵读及模拟演讲的教学建议
本篇文章的教学要强化诵读活动,借助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默读、选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这篇演讲稿所传递的感情。
可以采用模拟演讲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指导1-2名学生进行模拟演讲,模拟演讲后,让其他学生模拟当时校庆现场的学生,给大会主持人送上纸条,写出对演讲某一部分的感受和问题,再自愿上台或轮流上台对字条上的感受做评说,对问题进行解答。

返回顶部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