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谏太宗十思疏
文体知识简介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重点语句分析
1.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评析:本句紧承第一句继续运用比喻论证手法从反面推理,连用四个“不”字,用后一个“不”否定前三个“不”,否定之否定,加强了对“积其德义”的肯定。 “不可”既是自己的判断,也是代人君作出的判断。 “虽……(犹)……而况……乎”的句式,巧妙地把人君拉到作者的立场上来,使人君不能有别的观点选择。先肯定人君“明哲”,必能分辨是非,既是对人君的尊重,也促其乐于从谏,而且使谏诤不显得突兀。
翻译:源头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却想要树木长得好,德行不厚却指望国家安定,我虽然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
2.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评析:这一句是对段首“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这一问题的总结性的回答。在前文分析了 “竭诚以待下”和“纵情以傲物”的不同结果后,在此郑重地警告:“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严肃地告诫:“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说明人君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人君必须竭诚待下,才能使群众怀念其仁德,并从内心产生恭顺之心。将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确实切中要害,无怪乎唐太宗读后,说它“言穷切至”,使自己“披览忘倦,每达宵分”,不但取消了当年耗费民脂的封禅“盛举”,而且常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告诫太子,并以此作为临终遗训。本言简意深,语重心长,能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翻译: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民心向背;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文言知识积累
古今异义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放纵情感。
今义:尽情。
3.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古义:“以之为”的省略,即“把它当作”。
今义:认为。
4.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古义:使心虚。
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
2.形容词作名词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3.形容词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
则思知止以安人
则思虚心以纳下
则思正身以黜恶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2.介词宾语后置句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3.宾语前置
则思知足以自戒
则思廉冲而自牧
实词与虚词
1.安
①安稳、安定、安全: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②安逸、安适: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敬亭亦无所不安也
③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什么:沛公安在/君安与项伯有故
④疑问副词:怎么:燕雀安知鹄之志
2.信
①真实、诚实:信者效其忠
②相信、信任:忌不自信
③信使、媒人:自可断来信
④消息、书信: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⑤实在、的确:烟涛微茫信难求
⑥随意、随便:低眉信手续续弹
⑦信用:信义著于四海
⑧信物:今行而无信
3.求
①寻找、访求: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②追求、谋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③探求、追究: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④要求、请求、祈求: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⑤乞求、索求、需求:以空言求壁
4.治
①治理、管理: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
②治理得好: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③医治: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④惩治。惩处:不效则治臣之罪
⑤对付、抵御:共治曹操
⑥处理、从事: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⑦树立、建立:治威严
5.以
介词
①用、拿:虽董之以严刑
②凭、按照:语何以至此
③因为、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④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则思三驱以为度
⑤在: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动词
①用、使用、任用:忠不必用为,贤不必以
②认为:皆以美于徐公
连词
①表目的或结果:则思知足以自戒
②表偏正关系:则思虚心以纳下
③表原因:以其求恩之深而无不在也
④表并列: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6.哉
①表感叹: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②表疑问:何必劳神善思,代百司之职设哉
③表反问: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7.所
①处所、地方:于知此为归骨所也
②结构助词,可译成“……的事物”、“……的地方”等: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③结构助词,与“为”配合表被动: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④等于“许”,表约数:从弟子等十人所
“一发破的,正反跌宕”的论证特点
紧紧抓住事物的要害,通过精妙的比喻和正反对比,使作者所要阐发的道理深入浅出,令人难忘,是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看到了树木的茂盛与国家的兴旺、江河的长流与国运的久远、根底的加固与德行的积累以及源头的疏通与道义的流播这两者之间所具有的极其相似的关系,以此构成比喻,便把道理说得透彻而又形象,易于为人接受。在运用比喻作了正面论述后,又把两个比喻的顺序巧妙地颠倒了一下,使文意灵动多姿。紧接着,作者仍然从反面进行论述,指出人君如果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即“积德义”的话,那就不仅仅是“根不固”“根不深”的问题,而是“伐根”“塞源”,这就把“不积德义”所带来的反面结果推到了极致,从而从正面有力地肯定了“积德义”这个论题的正确性。此外,第2段中,“殷忧”和“得志”的对比,第3段中“恩所加”与“罚所及”等的对比都一正一反,不仅内容相对,形式规则,而且观点鲜明,语气肯定,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性质。
“一气呵成,骈散相间”的语言特点
《谏太宗十思疏》是用骈文写成的。从语句看,一是并不局限于骈文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配对,直到篇末的特点,而是有所变化。如第一段,劈首就是三个从正面论述的排比句,紧接着又是从反面论述的三个排比句,这是和骈文的常格有所不同的。二是散句的恰当使用,如“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等。三是打破了四六对仗而改用多种句法对偶,如“当神器之重”对“居域中之大”,“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对“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等。这样,文中既有气韵充沛的排比句,又有活泼灵动的散行句,再加上骈文所特有的对仗工整、音韵顿挫的对偶句,使整个文章一气呵成,于整饬庄重之中呈流转圆浑之势,具有特殊的美感。从用词看,文章力求避免繁复的引证、生僻的典故和多余的藻饰,语言明白晓畅。另外,文章不受声律拘束,不避首尾虚字,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崇尚质朴的文学主张和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魏征创造的这样一种骈散相间的章表体,后来就成为唐宋奏疏中常用的一种形式,对后世陆贽、欧阳修、苏轼的政论奏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字贯穿,前后勾连”的结构特点
细读文章,便会发现,作者用一“思”字贯穿全文。第一段,作者先通过两个人们耳熟能详的比喻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再用原文的比喻从反面强调这一主旨,最后又从人君特殊的地位和职责出发推出这一主旨的具体内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么,人君为什么当“思”呢?文章的第2段就阐述了这个问题。
本段虽没有用到一个“思”字,但却始终是扣住“思”字着笔的,它实际上紧承第1段解释了人君当“思”的原因,那就是:“凡百元首”的难以善始善终;“取之易,守之难”的严峻事实;“殷忧”时、“得志”后的不同态度;“可畏惟人,载舟覆舟”的深刻教训,同时为下文的“十思”作了有力的铺垫。到第3段,作者则明确提出了应如何“思”。文章紧扣一“思”字作文章,从提出问题——应当“思”,到分析问题——为何“思”,再到解决问题——怎样“思”,最后再归结为“何必思”,从“思”到“无思”,一字贯穿,前后勾连,文章条理清晰,思路缜密,结构谨严,浑然一体,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教学建议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向唐太宗提出的批评建议书,没有人物、情节,而有鲜明的针对性和明显的效果。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对提高学生学习此文的兴趣会有作用。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论述“居安思危”对当时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
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注意文章骈散结合的文体特点;注意第3段长达151字的长句,分析好各分句之间的关系;积累文言实词、虚词、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另外,本文的成语典故也较多,教师可通过练习,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