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现代诗四首
教学建议
《再别康桥》的“四美”
《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重要的代表作。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这首诗的艺术美,表现是多方面的。
韵律美。全诗每句字数基本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四行一节,十分整齐;单行与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构成一种参差错落,舒缓有致的声调;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诗的开头和结尾采用重叠、复沓,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感。
画面美。七节诗,几乎每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的出的画面,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不能不惊叹于诗人对于自然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捕捉形象的本领。
意象美。诗人避开了一般离别诗的告别对象。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清新感。再加上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
意境美。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间。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为一体,因而造成了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整首诗,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死水》的“三美”及反讽手法的运用
音乐美。每行诗一四音节为主(例“我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双行押韵(例第三节“沫”“破”),每节一韵。
绘画美。《死水》本来写的是一沟发臭的死水,遣词造句绘声绘色,华美的词藻个人以视觉绘画感。翡翠绿、桃花红、珍珠白,五彩缤纷的“罗绮”,鲜艳照人的“云霞”都显示出油画般的“绘画美”。
建筑美。四句一节,每句九字,排列非常整齐。
反讽手法的运用。反讽手法即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刺事物。诗中“死水”腐烂后出现了一些“奇怪”景象,铜绣成了“翡翠”,铁锈出了“桃花”,油腻织成“罗绮”、蒸出“云霞”……将丑恶写得很美。美丑交织形成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
《我爱这土地》解读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战初期,在国难当头、山河沦陷的年代,诗人借助“鸟”的形象来表达对土地的热爱。作为抒情的艺术,诗人在作品中不断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拨响读者的心弦。以“假如”开头,开得突兀、新奇,不禁令人凝神沉思。这是第一层强化;接着又以反常态的“嘶哑”进行第二层强化;“土地”“河流”“风”“黎明”一系列歌唱的对象及它们前面的修饰语,充分展现了它们的神采风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可谓是第三层强化。在这层层强化中使读者对“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主旋律体会更加深刻。
《赞美》解读
《赞美》更是一首对祖国的深情的赞歌。诗歌赞美了在日寇铁蹄践踏下,“放下了古代的锄头”、走上了抗争道路的中国农民,赞美了“一个已经起来”的“民族”。
全诗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意象纷纭,在理解时要紧扣民族的悠长历史、浴血的艰难年代和人民的困难而充满希望的生活斗争这三点。每节诗的最后一句都是“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从表面上看,这句话似乎与前面的内容联系不紧,但只要认真分析,便可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必然因果关系。例如第二节写到了一位农夫的觉醒和勇敢斗争,他以必死的决心踏上民族解放的大道,他的大义大勇正是“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必然结果。
对本课的教学建议
(1)闻一多是格律诗派的代表诗人,他主张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死水》就体现了他的“三美”主张,可谓新格律诗的代表作品。徐志摩是格律诗的另一代表人物,也讲究诗歌的格律美。《再别康桥》的韵律美、画面美和意象美也分明体现了这一特点。所以,便可以将这两首诗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
(2)前一个课时组织学生自学,分成如下阶段:①吟诵,吟诵这四首诗,形式由生自定,每组选派最高水平的代表两人,在全班汇报,并由其他人作出评判。②理解,各首诗中的意象及象征意义,以组为单位讨论解疑。后一个课时在学生对诗歌的内容基本熟悉,对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有一个感性的轮廓的基础上,将四首诗依照抒情内容的不同分为两类:《再别康桥》抒发的诗人对曾经生活和学习过的康桥的挚爱之情;另外三首《死水》《我爱这土地》《赞美》都是抒发的诗人各自的爱国之情。然后再按此顺序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用幻灯片打出各自的时代背景,以助于学生准确理解是个的抒情内涵。
(3)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引入诗歌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自愿结组或者就作家,或者就本课提出自己的研究题目,进行研究,然后以他们各自的方式展示给大家。在展示的过程中,也负责解答他人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