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外国诗四首
《致大海》
《致大海》主题
这首诗是对大海的礼赞。诗人赞叹大海"蓝色的波涛",骄傲美丽的容颜,诗人抒发对大海的衷情:
"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
热爱你阳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大海坦荡多姿,无拘无束,傲岸不羁,这正是诗人所具有的性格。
这首诗又是对自由的一曲颂歌。诗人因写诗歌歌颂自由而被沙皇流放,失去了自由,如今面对这自由自在的大海,借讴歌大海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诗人渴望大海般的自由,把这种自由看作自己灵魂的归宿。
"我的内心充满了你
我将把你的峭岩,你的港湾
还有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
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致大海》思路分析
全诗共15个诗节,第1、2节,诗人向大海告别。大海的美在于它的自由奔放,又以它的自由奔放召唤着世上渴求自由的人们。普希金与大海的精神是共通的、相联的。
第3-13节是文章第2个部分,写诗人由大海引起的回忆和联想。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也表达诗人对失去自由的懊丧,为逃往海外的夙愿难以实现而愁苦满怀。第8-13节写诗人对拿破仑和拜伦的追思,二人之死,使作者感到自由之神的幻灭,整个世界都空虚了,"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作者深感前途渺茫,壮志难酬,哀叹人们的不幸命运,但他并不绝望。
最后两节,诗人再一次深情地向大海告别,表示绝不忘记自由奔腾的大海,诗人决心把大海所启示的精神带到自己足迹所至之处。
《致大海》的艺术特色
1、《致大海》在艺术上的特色最突出的是,通篇把大海拟人化,使大海有了人的语言、人的情感。诗人对大海倾诉衷情,与大海庄严道别,视大海为一位自由不羁的英雄。把自然景物拟人化,并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全诗寄托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和对专制统治的反叛精神。
2、诗人采用第一人称"我"来结构全篇。这种形式有助于酣畅淋漓的抒发情感:有失去自由的苦闷,有因偷渡失败而产生的苦闷,也有怀古(拿破仑的覆灭;拜伦的客死他乡)伤今(俄国人民没有自由,倍受奴役的现实;自己前途渺茫黯淡)的悲情。真挚的情感加强了诗歌浓重的抒情氛围。
3、诗歌首尾呼应,以向大海告别起始全文,又以告别大海收束全诗,深化了全诗的情感。
《致大海》教法建议
普希金的《致大海》是借大海的形象抒发诗人对自由的热烈追求,意象虽不多样,但却负载着作者沉重热烈的情感,应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充分讨论理解诗歌中能突出表现大海特点的语句,并体会其中寄托着的作者的情感,明晰诗人的抒情思路。
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两首诗在题材上有相同之处,都是诗人借相同的意象(大海)来表情达意的作品。这就成为了比较教学的基础。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对两首诗的理解都会加深,从而更加明确了意象的选择及对意象的描写对于突出诗歌主题所起的重要作用。具体操作如下:
①教师可把学生分为5-7人为一组的若干小组,协调分工:朗诵讨论,记录(有专人)
②每个同学要有自己的体会,并能表达出来(1-2分钟)
③从主题、内容、写法、情感等角度进行比较
④教师巡查、指导,注意倾听学生们发言,给予适当启发诱导,充分肯定
⑤讨论情况记入平时成绩
《孤独的收割人》
《孤独的收割人》主题
华兹华斯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英格兰北部湖区,著述颇丰。因他的诗作大多吟咏湖光山色,所以有"自然诗人"之称。本诗即作于这一时期。《孤独的收割人》写一位农家女在麦田里一面劳作,一面唱歌。歌声哀婉悠扬,凄切动人。诗人用清新淡雅的语言把他对农家女的观感自然真切地表现出来。
收割女到底在歌唱什么;怎样歌唱,何以如此悲伤,全诗自始至终未作回答。然而我们却能从诗句中品味出诗人对这个孤独的收割女的深情关注。诗人描写那个独自劳作的收割女的动作、歌声,并且怀着同情之心赞美她的歌声比夜莺、杜鹃的歌唱更动人心肠。诗人用心猜测收割女歌声的内容,着力发掘收割女的内心世界,倾情想象收割女的生活感受、人生态度,而与此同时,我们更多的是被诗人的悲悯同情之心所打动。
诗人将一切卑微事物赋予灵魂,并且真诚地尊重和热爱他们。他的诗作中,主角往往是普通人,对这些人的描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工业革命时期农村的凋敝和苦难,表达了诗人对下层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同情。
《孤独的收割人》思路
全诗共四节,展现了诗人先是看到收割女、听到收割女的歌声,既而展开想象赞美其歌声动人,猜测其歌唱内容,直至心灵也为之震动的真实过程。
第一节开头诗人即以带有命令和呼唤意味的"你看"把我们的视觉和听觉带到这个正孤独地收割着的姑娘身旁,接着诗人用"独自"、"凄凉"和"久久回荡"等字眼,写出收割女的孤寂,而这孤寂中的歌声或许正是抓住诗人心灵的事物吧。我们可想象这个孤独的刈女于阴凉的午后,在空旷寂寥的高原,独自收割,孤独地歌唱,唱着不为人知的故事,排解着哀婉寂寞的心事…‥这些对华兹华斯这位热衷以不假人工的天然气质作为诗歌创作原则的诗人来说有着多么巨大的吸引力呀!所以,诗人写道"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是啊,为什么要去惊动这位孤独的收割女呢?何必去问个究竟呢?
第二节,诗人展开想象,极力赞美这歌声的婉转悠扬与动人心肠。诗人写道,在阿拉伯沙漠里疲惫的旅人在绿阴里听到夜莺的啼叫--这是多么令人忘却烦忧,如饮琼浆的事!--可是,它却不如这收割女的歌声暖人心房!而啼破了赫伯利群岛海上辽阔的沉寂,又唤醒了春光的杜鹃的鸣唱,也不如这歌声动人心肠!这种反衬手法的运用,突出了收割女歌声的美妙动听,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感知到了诗人听到歌声时的审美愉悦。(这一点,对于我们了解华兹华斯的创作题材及风格是颇有助益的。)
第三节,诗人顺着自己的思路和情感的发展,自然而然地开始猜测歌词的内容,这个辛勤而质朴的农家女,这个孤独而哀婉的收割人,你到底在唱些什么?是为过去渺远而不幸的往事哀伤,还是在悲悼以前的战场?或许在歌唱这习以为常的现实生活中的苦痛与忧伤?这里只有诗人的猜测。换句话说,诗人是在这孤独的收割女的歌声中寄托他对平凡而渺小的人物的悲悯同情。诗人"留连于孤寂和凄淡"的风格可见一斑。
第四节,诗人为我们再次展现这孤独的收割女的样子--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的身影,她边干活边唱歌的样子……在前几节的铺垫下,我们完全可以倾情想象这农家女的哀伤与不幸,而所有这些又是那么孤独寂寞地存在着!诗人虽已远离,然而歌声却长久地留在了他的心上。诗人的心灵受到了震动。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诗人难以平静的心理活动,而这份难以平静却是用一种如此平淡宁静的语言风格表现了出来。这就是华兹华斯的诗风,也是华兹华斯的魅力!
《孤独的收割人》艺术特色
①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华兹华斯诗中的主人公没有拜伦式的孤傲英雄,也很少具有伟大的性格,他们大多是平凡的小人物。诗人旨在表现小人物命运,表现一切卑微事物的生命尊严。诗人对他们满怀尊重和热爱。但同时,诗人的悲观情绪使他们多少带有孤寂和感伤的色彩。
②唯求自然,不尚奇幻。
华兹华斯诗风质朴、亲切,诗情单纯、真挚。他强调情感和想象力是诗的灵魂,但它们要以感受能力和真实自然为基础,不应有多少夸张和藻饰的成分。他认为,写诗要从日常生活中开掘情感宝藏,使人们熟悉的事物和感受还能不断给人以新鲜感,"使得平常的事物能以不平常的方式出现于心灵之前",他强调对细节的捕捉。
③宁静的沉思风格
华兹华斯描绘湖光山色,勾勒农舍田园,着意于平凡和渺小,留连于孤寂和凄清。他是用诗来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的,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说,华兹华斯是"用诗表达思索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思索的结果"。
④用单纯自然的日常口语作诗
用富有活力的民间口语作诗表现民间生活,朴素的词汇本身与自然的纯朴协调一致,令人反觉意蕴无穷。
《孤独的收割人》教法建议
与白居易《观刈麦》进行比较阅读,看看二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还可进行如下比较,比如两位诗人表现下层人民苦难的表达方式、情感取向、写作目的等等。
附录《观刈麦》原文: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肩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篱笆那边》
《篱笆那边》主题
作为美国诗歌史中从浪漫主义向现代派过渡时期的代表,英美意象派诗歌的先驱者,艾米莉·狄金森的诗作完全是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毫无矫揉造作之气,颇受读者喜爱。
篱笆那边的草莓,触发了诗人无限诗情。"草莓"是这首诗的诗眼所在。如何理解草莓这一意象的内涵与外延,就成了解读这首诗的关键。从内容上看,诗中的"草莓"仿佛引领着诗人回到了童稚时光,回想起了爬过篱笆采摘草莓并为此而担心家长责骂的往事。然而经历了情感挫折与人生孤苦的女诗人此时言说的则不仅仅是对往事的回忆了。"草莓"似乎代表着某种诱惑,某种隐秘的期盼,而这种诱惑与期盼恰恰是不被上帝允许的,或者说是不被传统的势力所允许的。然而,这种诱惑确实太强烈了?quot;草莓,真甜!")诗人无法抗拒。她多么希望上帝也是个孩子,可是上帝真会爬过去吗?这其中的复杂的心理感受与人生期待或许才是诗人想要表现的主题吧!
《篱笆那边》思路
这首诗只有短短两节,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令人浮想联翩。第一节写一棵草莓在篱笆那边,那么香甜诱人!"我"多么想爬过篱笆采得草莓呀!第2节写"我"站在篱笆这边左思右想,到底该不该过去呢?如果过去就会脏了围裙,上帝也会骂我;可如果不过去,又不舍放弃那香甜的草莓。在这种矛盾心情的支配下,诗人不禁幻想上帝也是个孩子--像孩子一样抵受不住诱惑,像孩子一样为得到草莓不惜爬过篱笆,弄脏围裙。而上帝真会是个孩子吗?
在这种表面化的解读之后,我们或可对草莓有多样的解读,"草莓"即被赋予了象征意义。那么,"篱笆"、"围裙"、"上帝"等事物也就有了其各自的象征意义。顺此思路赏析此诗,更可获得一种独特的心灵体验。
《篱笆那边》写作特点
①灵魂的风景画
狄金森的诗意象奇特,不循章法。她的诗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对人生、死亡爱情等都有独特的观点。她善于揭示人们心灵深处的爱恨情愁,其作品就像一幅幅灵魂的风景画,她本人被称为"灵魂的风景画家"。
②短小、简朴的诗风
狄金森的诗歌大都短小精悍,语言也单纯简朴。但这并不影响她诗歌主题的阐释,相反却给人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回味的余地。
《篱笆那边》教法建议
《篱笆那边》是首形式短小却意味深远,令人遐思的诗歌。在教学中应提倡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人生感悟作多样解读。只要学生能理清"草莓"、"围裙"、"上帝"等意象的关系,教师就应予以充分地肯定和鼓励。
可指导学生阅读狄金森其他风格相同的作品,以了解这位女诗人的创作风格和内心世界。如《假如我能缝补一颗破碎的心》中诗人对人生存意义的理解;如《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中诗人安于作无名之辈的价值取向……。
也可与我国诗人作品作比较阅读。如与舒婷《双桅船》比较阅读,或与顾城的一字诗《生活·网》等诗进行比较阅读。从而加深对本诗在主题及写法上的认识。
《我愿意是急流》
《我愿意是急流》主题
裴多菲是匈牙利伟大的革命诗人,曾写过许多斗志昂扬的革命诗篇,而这首《我愿意是急流》则更像是一首爱情诗(当然,也可作其他理解。如把"我"理解为革命者;而诗中的"爱人",则可理解为革命理想)。裴多菲的这首诗写在他与尤丽亚热恋时期,因此,可以说这是一首向自己的爱人表明爱情的诗。这种爱,不同于莎士比亚式的仰慕思念,也不同于舒婷式的比翼双飞,而是一种对爱的无私的奉献。诗人在诗中明确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理解--为了所爱的人快乐而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真正的爱情!
《我愿意是急流》思路
全诗共五节,诗人把自己爱情的理解层列开来,深情诉说着。
第一节中,诗人把自己比喻成"急流",流动在崎岖的山路上,流动在坚硬冰冷的岩石上,因为,自己的爱人是一条"小鱼".。鱼儿是多么需要水的滋养呀!所以诗人甘愿是遭遇险阻的急流。
第二节中,诗人把自己比喻成"荒林",为自己的爱人营造温馨的巢,让自己的爱人在自己稠密的树枝间欢快、自由地飞翔,而自己宁愿与阵阵肆虐的狂风勇敢地作战。
第三节中,诗人想象自己是一座城堡的废墟,耸立在高山之巅,即使被轻易毁灭,也并不懊丧……为什么呢?因为自己的爱人还可以依附在自己的身躯上伸展绿色的臂膀,自由地攀升……
第四节中,诗人想象自己是深深的山谷底饱受风雨打击的草屋,虽然凄风苦雨,可是,自己的爱人却可以在屋中温暖安适地存在--作为可爱的火焰,愉快而缓缓地闪现在无风无雨的草屋里。
第五节中,诗人更是驰骋想象:如果自己的爱人是珊瑚似的夕阳,那么,自己情愿是"云朵",是"破旗",并且情愿忍受在广漠的空中飘荡的孤寂与疲惫,因为,只有这样,爱人才会被衬托得更为灿烂,更为辉煌!
这五节诗,是诗人任由自己情感奔腾,用精炼、含蓄的语言凭借丰富的想象来演绎对爱情的理解的。诗人借助多个意象来表达他对爱人的忠诚与热爱,真情与奉献。读诗的全过程,就是围绕这些内容展开想象的过程。
《我愿意是急流》写作特点
①蕴藉含蓄的意象组合
这首诗没有直接写出诗人对爱情的理解,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意象组合来含蓄地表达自己对爱人的深情,对爱情的态度的。全诗蕴藉丰富,表现含蓄。
②借景抒情的表现方式
每一节诗都是幅深情的画面,从中我们更为直观地、真切地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及对爱情的诠释。
《我愿意是急流》教法建议
与舒婷《致橡树》进行对比鉴赏。
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通过一系列意象的组合,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表现了诗人对爱人无私奉献的爱情观。
舒婷《致橡树》在主题上,意象的组合上都与裴诗有明显不同。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小组充分比较鉴赏两首诗,从而体会两位诗人不同的爱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