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陈奂生上城
本文题旨
《陈奂生上城》通过主人公上城的一段奇遇,生动地刻画出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农民,虽然背负着历史因袭的重负而步履维艰,却终于迈出了走向新生活的第一步,从而形象地概括了农村现实生活发生的可喜变化,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给广大农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作品中的陈奂生已经摘掉“漏斗户”主的帽子,“屯里有米,橱里有衣”,抽空还可以进城卖农副产品。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他开始渴望过精神生活,希望提高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于是总想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这事终于在他上城时“碰”上了:因偶感风寒而坐了县委吴书记的汽车,住上了招待所五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在心痛和“报复”之余,“忽然心里一亮”,觉得今后“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讲了”,于是“精神陡增,顿时好像高大了许多”。这种陈奂生式的精神满足与鲁迅笔下的阿Q似乎有着血缘关系,我们只能带着“含泪的微笑”来看待这一人物的这段奇遇。正如作者本人所说:“我写《陈奂生上城》,我的情绪轻快而又沉重,高兴而又慨叹。我轻快,我高兴的是,我们的情况改善了,我们终于前进了;我沉重、我慨叹的是,无论是陈奂生们或我自己,都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这篇小说,解剖了陈奂生也解剖了我自己,希望借此来提高陈奂生和我的认识水平、觉悟程度,求得长进。”这段肺腑之言,正是作品的题旨所在,反映了作者对陈奂生们的精神世界的严肃探索和对我国农民命运的深沉思考。
本文主题有很多说法,对陈奂生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也有不同。教师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就主题和人物形象进行探讨。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这篇作品展现了主人公陈奂生思想性格的不同侧面,塑造了新时期初期农民的典型形象。把握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及意义,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及意义是这篇作品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解决办法:
1.背景介绍,帮助学生了解人物所处的特定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以期更清晰了解作品所反映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村和农民生活,理解作品的主旨。
2.形象分析,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把握人物性格的多重特点。
3.对比理解,对比分析陈奂生与阿Q、闰土等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揭示人物形象的意义。
本文教法指导
本文教学可抓住三个方面:
1.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主题。注意抓住时代的发展方向来认识小说人物的思想特点。作者把处于社会变革时期农民的某些思想性格熔铸在陈奂生这一典型人物身上,真实地写出了他们的灵魂是怎样受到制约和突破制约的。民族的生机与缺陷,二者有机地交融在陈奂生的性格之中。时代在发展,我们当然不能把陈奂生用五元钱买来的精神的满足,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混为一谈,但也决不能忽视那根深蒂固的“因袭的重负”。从发展的眼光看,“陈奂生心理”只是历史进程中一种特定的现象。因此,要深刻地理解主题,就必须注意抓住时代的发展方向来认识小说人物的思想特点。
2.抓住“感冒”这个细节深入领略作品的趣味,引导学生领略作者巧妙的情节设计和耐人寻味的伏笔。
上城先住进了高级房间,可谓奇遇。这个奇遇的形成,有两个因素,一是偶染感冒,一是巧遇书记,有这两个因素,将“漏斗户”陈美生置身于高级房间就是相当自然的事情。这之前文中已有伏笔。在第一部分里,既见昔日的贫困,又见今日稍稍的改善,由此透露出“今年好像变娇了”,正暗示陈奂生今夜要得感冒了。高烧时他神志不清,睡一夜就好了,作者用第二天回忆的方法,补叙深夜发生的事情就显得毫无破绽。
3.从心理描写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与西方小说《项链》作比较,挖掘作品的审美价值。
《陈奂生上城》以出色的心理描写见长。作品结合情节的发展、结合人物的行为描写心理,心理描写又推动情节发展,人物的行为变化又在心理描写的观照下得到解释。例如,陈奂生付过房钱,再进房间,使到坐了皮凳三次;热度退尽了,用枕巾擦嘴,和衣睡觉,过后又起身出门。每个行为为什么这样做,都有心理描写,这些心理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解剖了人物的灵魂,一个新时期初期的性格多元化的农民形象跃然纸上。
与《项链》相比,《陈奂生上城》的心理描写用了“土洋结合”的办法,前者的心理描写细腻、深刻,后者的心理描写则是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肖像的描写和对景物、天气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第一部分的一、二两段,陈奂生经济上翻身后的轻松愉快,对未来憧憬的心理,是通过动作(悠悠上城来,晃荡晃荡),肖像(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描写以及景物烘托(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揭示出来的。
本文“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这篇小说,不仅思想内容深刻、含蓄,而且艺术手法新颖独特。作者不写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也不追求故事的大波澜,却以敏锐的目光去捕捉生活中活的细节,于细微处着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针砭社会的弊端。最富有表现力的是“大闹招待所”的一段描写。一连串的恶作剧式的动作和心理描写展示了陈奂生阿Q式的“得胜的心理”。作者笔下写的都是凡人小事,贯穿全篇的是一顶微不足道的帽子,帽子虽小,却来之不易。告诉读者,农民的生活虽有所改善,但要改变落后的面貌还要加倍努力。同时,一顶帽子,既写出了陈奂生的传统美德,也表现他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成为他性格的弱点。作者在揭露极“左”的路线给人们精神上造成新的负担的同时,也善意鞭挞了陈奂生身上的缺陷。
小说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陈奂生上城》不仅在思想内容上有所开拓,而且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土洋结合,寓洋于土”,富于创新。小说在塑造人物时基本上采用我们民族传统的艺术手法,即通过人物个性化的动作、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与此同时,也借鉴、吸收外国小说的某些长处。如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有意识地将叙述、描写与人物心理分析结合起来,以更深一层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小说情节基本按照时空顺序展开,但也有跳跃和切入,且在叙述、描写过程中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作品语言朴实凝炼,幽默风趣,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轻松的喜剧色彩。藏庄严于诙谐之内,寓绚丽于素朴之中,构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