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体动物
教学重点:软体动物的共同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外套膜与贝壳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述与实验观察相结合
教学过程:(1课时)
导入:展示几种常见软体动物的图片(媒体素材中有许多软体动物的图片供使用)
提问:这几种动物同学们认识吗?这几种动物的形态,结构是否一样?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这些动物尽管在形态,结构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它们却都属于软体动物。为什么它们都属于软体动物?它们之间有哪些相同之处?它们的存在与人类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一、观察当地常见软体动物
教师要根据当地具体情况,有目的地选择那些取材方便,代表性强的实验材料,事先布置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准备好实验材料,这里以观察河蚌为例来说明。观察前,教师要出示观察提纲,观察的项目有:
B.用铅笔碰一下张开的贝壳,河蚌会有什么反应?这个反应说明贝壳对它有什么作用?(保护作用)
C.将河蚌放在温度为50 ℃的水中,贝壳会张开,观察在贝壳的内表面是否有一层柔软的膜?这层膜里包着的身体是否柔软。
D.在河蚌身体的前端是否有一块肌肉质的、形似斧状的结构?(斧足)
有观察提纲,可以避免观察的盲目性,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条不素地进行观察,并详细准确地作好观察记录。观察完之后,教师发给学生一张表格,让学生将观察到的结果填入相应的表格中。填完后的表格是:
河蚌 |
蜗牛 |
乌贼 |
|
贝壳:数量 作用 |
两片 保护 |
||
外套膜:作用 |
保护 |
||
身体是否柔软 |
身体柔软 |
||
足的种类 |
斧足 |
二、常见软体动物
在观察河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蜗牛和乌贼,并将观察结果填在表格中。
河蚌 |
蜗牛 |
乌贼 |
|
贝壳:数量 作用 |
两片 保护 |
一片 保护 |
一片 支持 |
外套膜:作用 |
保护 |
保护 |
保护 |
身体是否柔软 |
身体柔软 |
身体柔软 |
身体柔软 |
足的种类 |
斧足 |
腹足 |
腕足 |
三种动物观察完毕,教师指导学生比较表格中三种动物的相同点。通过比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它们的身体都很柔软,都有外套膜,都有外壳或被外套膜包被的内壳。这就是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正因为它们具备了这样的特征,它们才都属于软体动物。
三、软体动物与人类关系
教师科采用讨论归纳的方式进行。在与学生讨论中,要让学生畅所欲言,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归纳性总结,软体动物有的对人类有益,应加以保护和发展。有的对人体有害,应加以控制,以免造成危害。
板书设计
第五章 软体动物
一、常见的软体动物
河蚌: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两片贝壳
蜗牛: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外壳
乌贼: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内壳
二、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食用、药用、工艺品
有害:有的危害农作物,传播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