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二生物 -> 初二下学期 -> 第七部分 生物的遗传、进化和生态[第二章 生物的进化]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原因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9 8:31:34阅读:nyq
字号:|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化石;

  2、通过对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内容的学习,初步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形成的原因。

  能力目标

  1、通过参观、调查等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多种能力;

  2、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并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小组研究性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2、通过分析达尔文成功的原因,学习达尔文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化石

  2、自然选择学说

  教学难点:自然选择学说

  课时安排:本节课参考课时为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各种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年代逐渐进化演变形成的。这一观点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有什么证据能证明生物进化的历程呢?

  新课:

  一、生物进化的证据

  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时发现生物进化的历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科学家是如何了解进化的历程的?科学家又是怎样知道地球上曾经生活过什么类型的生物?生物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材料,通过化石可以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那什么是化石呢?它是怎样形成的?

  请参观自然博物馆的同学利用图片、照片、石膏模具等进行讲解。

  提出问题:为什么化石能说明生物的进化?

  同学讲解,老师补充:地球的地层形成有早有晚,不同的地层中有不同的生物化石。根据存在于各个地层中的化石,可以判断生物类型和生存的年代。对不同地层中的化石进行分析比较发现:

  1、最古老的地层中没有化石。

  2、从大约39亿年前的地层中开始发现生物化石。

  3、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越晚形成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4、古老的地层中水生生物的化石较多;晚形成的地层中陆生生物的化石较多。

  小结:

  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我们知道原始地球是没有生命的,生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根据对化石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生物进化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过程。

  提出问题:生物进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二、生物进化的原因

  最先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原因的是英国的博物学家达尔文。

  请同学介绍达尔文及其环海旅游的发现。

  达尔文是在人工选择的基础上提出自然选择的,那么什么是人工选择呢?

  请同学观察图:原鸡和几个品种的鸡

  提出问题:各个品种的鸡是怎样获得的?

  讨论分析。

  达尔文认为,在不同的饲养条件下,原是祖先产生了许多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是所选择的形状积累加强,最后选育出不同的品种。

  (这部分也可以请进行金鱼的品种调查的同学讲:各种不同的金鱼以及这种不同是怎样形成的)

  达尔文有人工选择的实例联想到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物种的形成。在自然界中的生物进化,选择作用是怎样进行的?

  讨论在自然界中生活的生物面临的问题:

  1、自然界中大多数生物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可举例。

  2、这种过渡繁殖会带来什么?为了食物和生存空间进行斗争,这叫生存斗争。

  3、经过生存斗争,什么样的生物容易取胜而存活下来,什么样的生物容易失败而被淘汰?

  利用长颈鹿的进化示意图请学生复述自然选择的过程。

  小结:

  自然界中的生物,经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环境的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所以目前在地球上生活的各种生物大多是适应环境的。自然界的环境有各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环境对生物的差异进行选择,形成了适应不同环境的生物,同时也产生了生物的多样性。

  自然选择的历程十分缓慢,根据人类得到的证据可以证明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年代不断进化形成的。自然选择学说能够较合理的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但是关于生物的进化,到目前为止,还有许多问题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还需要人类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索,进行完善。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原因

  一、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

  二、生物进化的原因

  1.人工选择  根据人类的需求和爱好,经过不断的选择形成生物新品种的过程。

  2.自然选择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